【企劃觀點】當展覽長得越來越像…會不會又成為下個蛋塔效應?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策展過於商業考量且手法雷同時,消費者將開始感到疲乏。
※「蛋塔效應」泛指90年代台灣興起的”葡式蛋撻店”現象:
代表在特定期間內,過多相同性質商品或店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伴隨著衝動性消費,但不久後就迅速發生衰退與倒閉潮。
近年的行銷主題之一,就是用「策展」概念取代以往的活動攤位、發表會或是快閃店。
成功行銷模式成為短期流行的模仿,不算壞事,也可以說是”趨勢”。
所以你會發現,各間商場或品牌都開始規劃大型節慶陳列,甚至專門提供拍照打卡的網美展覽也都出現了。
「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雖為市場常態,但若只抄襲表面而沒有學到內涵,其實比較接近"盲從"。
以下列舉幾個產業觀察,提醒大家避免落入「蛋塔效應」的泥沼!

與品牌無關的互動主題

你有跟貼滿馬賽克的泳池、浴缸和造型游泳圈拍過照嗎?
甚至還有溜滑梯、盪鞦韆,或裝滿大大小小的充氣球?外加LED燈條的復古霓虹燈?
這些善於產生衝突感的裝飾道具,通常與品牌自身無關,太多就是因為成本較低,且能吸引年輕族群擺拍上傳。
但一開始的新奇,短短兩三年就已略顯氾濫,甚至讓目標客眾無感。
如果你的品牌最近想要策展,記得不要再拿老把戲出來。
從自身品牌抽取視覺元素、特色主題,發展為相關空間氛圍和風格,再設計出創意互動陳列,才能展現最基本的策展定位。

只求業績數量的標註打卡

相信各位行銷企劃一定都做過:活動現場擺設IG或FB的大頭框,拍照上傳後就提供贈品。
事實上,這個也逐漸徒剩形式。...
因為太多商家都希望客人tag打卡,但其實沒人喜歡自己的留言牆上都是廣告。
所以往往在貼文確認後就立馬刪除,更甚者會註冊好幾個幽靈帳號,專門拿來抽獎換贈品。
如果想獲取真實的客戶交流,單看數字的話意義不大。
或是公司只想先衝高粉絲數、打造人氣形象,還不如直接跟社群行銷公司買人頭還比較快(也較便宜)。
如何讓客戶"自己想打卡",願意主動認識品牌內容並推薦親友知悉,永遠是最大初衷。
不要太追求數字,不要被打卡業績迷惑,才能思索出真正吸引TA的互動點子。

慣用設計師=慣用設計風格

台灣有能力整合策展到設計的公司不算多,每間設計公司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風格。
但設計特色一不小心也容易成為「慣用手法」。
當不同品牌單位都委由同樣的設計公司承包製作,最終出現的作品,常會讓人覺得似曾相似...
包括材質選用、色彩搭配、平面元素、視覺構成、空間氛圍、多媒體應用等,很多展覽看到最後,常會產生一種既視感。(笑)
能找到默契合作的設計夥伴或許並不容易。
但得時刻提醒,讓佈展元素趨向品牌方的"價值特色",而不是設計方的"慣用特色", 才能避免觀眾們的視覺疲乏。
當策展成為主流,它代表一種線上結合線下的行銷價值。

追上趨勢潮流但不隨波逐流,才能確保最強大的策展效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1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