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實務觀點】職場大哉問:「策展人」與「活動企劃」的差別在哪?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完以下的三種工作面向區分,應該就比較有概念了。
先來點廢言。
赫然發現,距離上一篇竟然是三個半月前了...(汗)
主要還是忙著《新莊騷》的第三期編輯,終於在8月底印製發行。
而待疫情趨緩後,也啟動了幾個展覽標案和品牌行銷案,可喜可賀。
然後創辦刊物的關係,時常要跟人介紹自己的專業背景,也發現「策展人」這個職稱越來越多人使用,一般人也分不太清楚。
常會被認為:「啊!所以你是做活動企劃的」之類。
雖然曾經寫過一篇,較偏向其基礎能力有所不同的說明。
但因為自己是從基層開始:視覺設計、活動企劃、門市行銷企劃,到科普展覽規劃,再到中國的博物館/主題園區/特色小鎮...等大型策畫案。
所以還是想聊聊,希望替大家再解惑些...
『到底「策展人」與「活動企劃」的差別在哪呢?』

如果你五年前問我,我會很簡單的回答:
「負責展覽/藝文的就是策展人,負責品牌/行銷的就是活動企劃」。
但線下活動日新月異,現在不只企業品牌常用展覽來代替(或結合)快閃店;展覽本身也跳脫了傳統博物館的文史藝術體系,成為觀賞電影般的日常休閒娛樂。
所以光用「做什麼類型」已經無法區分差異。
得用「為什麼做這些事」才能比較說明。
  1. 【任務目標】的差異性
同樣是一場展覽,同樣有展品和一堆影音圖文內容。
但以目標初衷來說,「策展人」的任務是「傳遞資訊/知識」,活動企劃則偏向「品牌推廣/銷售」。
「策展人」的初期工作,多是如何將龐大的展品內容、學術資料、展件背景...等,進行資訊彙整並融會貫通,進而梳理出適合的「故事單元」,或稱為「展陳大綱」。
而「活動企劃」的初期工作,多是依據業主/客戶端的行銷需求,像是新品推廣、節慶促銷,接觸既有客戶、吸引潛在群眾...等,構思適合的線下互動,進而決定要舉辦哪種活動。
簡單說,初期「策展人」著重的是"脈絡",「活動企劃」則是"形式"。

2. 【企劃過程】的差異性
同樣是一場展覽,同樣有視覺設計和一堆創意手法裝置。
但以企劃邏輯來說,「策展人」的重點是觀展的「比例/節奏」,活動企劃則偏向「創意/傳播」。
「策展人」在企劃過程中,彷彿是編寫一個動人的好故事,深入淺出地呈現展示內容,調整文字深度和圖文比例;以及運用動線規劃、端景手法,讓觀眾產生行走/停頓/觀賞/互動等預期行為,獲得你想要傳達的意涵。
而「活動企劃」的企劃過程,必須帶入品牌精神、商品特性,甚至銷售訊息,讓觀眾在過程中留下印象或信任度;能夠量化未來業務的資料蒐集,並提高廣宣傳播力。
可以說,企劃時「策展人」著重的是”體驗感”,「活動企劃」則是”認同感”。

3. 【工作權責】的差異性
想像一部電影,導演跟製片都很重要,但到底誰要負責票房的成敗?
「策展人」比較像是導演,重視的是主題概念、空間定調和觀展體驗。他有權力改寫劇本,挑選演員、攝影師和美術風格。
很可能拍出了一部藝術水準很高、留名青史的藝術片,卻不賺錢。
「活動企劃」比較像是製片,負責的是內容協調、預算排程、現場執行,以及相關行銷廣宣策略。
也可能拍出了一部膾炙人口、大家荷包滿滿的商業強檔作品。
一個作品要以導演或製片為主,沒有好壞之分,還是得看初衷目標是什麼,核心權責就落在誰身上。
事實上,台灣職場目前對於以上的區隔界線,也越來模糊。
很多公家單位或民間策展公司,也開始非常著重內容本質。像是文總,或是格式設計啟藝文創...等。
它們所創辦的展覽品質,可不比以前的美術館或博物館差。
我想,再過幾年,「策展人」和「活動企劃」的工作定位,的確會越來越接近,也越來越整合從內容到行銷的知識跨界。
術業有專攻,對此領域有興趣的企劃人們,建議還是要把基礎打穩,未來就能自信地喊出自己的專業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1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