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筆|動藝術-連鎖反應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回大學部選修「美術鑑賞」,因參加一個研討會議錯過了第一堂課,這天循著系辦助教指引我的方向,一路彎折柳暗花明之後,終於找到了老師的工作室,這裡讓我想起A185雕刻教室,希望有機會也來工作室練習,重拾創作的體悟與驚喜。
Peter Fischli and David Weiss《The Way Things Go》1987, color video, 30 min
老師提到上週讓同學觀賞影片《The Way Things Go》並寫500字心得,想到我是研究生,心得就免寫了,我想既然同樣學習就不要有特例,跟老師問借了影片,回家仔細觀賞。

雖然沒老師講解影片,但印象中曾在雕刻課上看過類似的創作影片。這一個經典作品是由兩位來自瑞士的裝置藝術家Peter Fischli(1952-)與David Weiss(1946-2012)自70年代開始合作創作的動藝術,他們運用物理、化學中的重力,水、火等元素傳達動能。這部錄製於1987年的作品,是一道約莫70~100公尺設計精密的連鎖反應,影片全長30分鐘。
雖然影片中的物件看來相當粗糙,但其中經歷的每一道動能轉變與傳遞,無不叫我嘖嘖稱奇。欣賞這一連串縝密地安排,我的好奇心隨路徑與快慢不一的節奏,等候下一個碰撞產生效果,一關關持續地往前送。
盯著過程中的「火」在視線中褪逝,傳給了前方的「水」,同一時間,水聲增添了聽覺的層次;然後木椅向前一頃推動了氣體(風);活動木板上有一只塑膠杯裡裝有鐵塊(金),杯子下滑力道搖動了木板,兩者反方向畫圓弧,舞成一曲規則中的變奏,直到塑膠杯搖向下一個火的循環。短短幾個傳遞的過程,藝術家卻用上了四大生命元素,外加聲音與節奏共舞。
影片來自鏡頭的移動,得以清楚看到當下每一個發生的碰撞。觀賞中的我偶爾分心關注碰撞後的場景,那些化學反應後避免擴散的安全機制?是否需要立刻滅火?那些大小滾輪怎麼固定,可會讓風吹得四處散落等等,一些鏡頭移走後的狀況。為何想到這些?其實作品重點應該是欣賞碰撞與傳遞的創意設置,使觀賞者在下一秒的期待與意料之外,專注在讀取與理解融合的過程。欣賞鏡頭下正在發生觸動與傳遞的過程,以及關注那些可能岀乎意料的結果
像曾經走過的城市、住過的房子、工作過的地方、遇見的人們,他/它們都還在那裡繼續下一個碰撞,與他迎來的接觸,這樣的傳遞運轉這個萬花筒般的花花世界。至少,在現今的生存機制裡,我無法再一回在哪個時間回到哪個地點,繼續朝著接下來的奇遇。我想讓該發生的發生,不完全只為了自己,還有更多系統性計算精密的層層網絡,交織成串的連鎖反應。
(下方完整影片)


126會員
318內容數
這裡有畫、有歌、有詩,有關於跨域觀察,體驗藝術人文的細微,目前每週更新親近藝文的內容工具,提供您參考。我是CC/希浠 -- CC是帶著缺的兩個圓圈,是記錄跨域生活使用的符號,靈感取自〈圈兒詞〉宋代女詞人朱淑真一封作弄夫婿的信;希浠是一條載著希望的小溪,盼與您一起/持續交流學習,謝謝您的來訪回饋與關注支持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