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50歲後的大小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步入40歲後,大概會開始想關於退休的事情,第一個念頭大概就是要準備多少錢才能退休。然而,屆退年齡要煩惱的事情,可遠不只有退休金這件事而已。


除了錢,自己的身體健康更是另一個重點,再來是長輩的健康與遺產爭議,可能還有小孩的養育與未來發展煩惱,都可能是在邁入50歲後會陸續需要面對。


面對未來的退休準備,除了退休金之外,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先思考的呢?財經傳訊出版的這本《遇見50歲後的大小事》給了我們很多想法。


這本書的作者有10位,主要是由吳佳駿主筆,集結了10位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撰寫這本書。書的內容從50歲可能會面臨的問題開始,一直寫到100歲,涵蓋範圍相當廣。


第一篇從50歲開始,先被提到的問題是家庭與財務,這是一個愛與犧牲的交織。此時可能碰到父母的健康急轉直下,但個人又還需要在事業上拼鬥,這時候會需要做出痛苦的選擇,該要繼續專注自己的職涯,還是選擇照顧離職?


相信這個問題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碰到的困擾,內心可能會充滿掙扎與矛盾,到底該如何在對父母的責任和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之間找到平衡呢?


書裡建議,首先其實是要先解決原生家庭關係的的矛盾,父母必須意識到,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同時,50歲的成年人也要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了。看似理所當然,但在華人家庭中,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面對父母的身體明顯老化,就需要了解老年症候群與常遇到的一些問題,譬如行動變的緩慢,容易分心或出現幻覺,又或是失智症等。照顧長輩就不只是金錢的考量,還有親情與工作發展的取捨。


當自己年紀在更大一點,會開始碰到更年期的轉變,慢性病也越來越多,健康養生就開始是這個年紀的重點,需要開始研究如何選擇合適的營養補充品。


距離法定退休年齡只剩10年左右,在準備退休金時,應該要先了解退休真正的意義與可能的挑戰,在50幾歲時,會面臨的可能不是要不要裸退,而是職涯上的轉型,譬如成為顧問,利用過去的經驗,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到了60歲,真的要面臨退休了,要考慮該不該繼續工作或辦理退休,離開職場後,沒有了職稱頭銜,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該如何繪製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有的人可能也會碰到長孫的出生,第三代的出現,或許會讓有些人開始想到傳承,書裡講的傳承並非是指金錢,而是家族的精神力量。當我們站在人生這一階段,會想,要留給後代的,不該僅僅是物質財富,還有甚麼呢?


作者提到,可以定期舉辦家庭會議,這不僅是一場會議,而是一個機會,一個讓每一代都能開放心扉,分享感受的平台,使每個成員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且溝通模式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不該是長輩的一言堂。


家庭會議有技巧,一開始應該要讓大家表達對其他成員的感謝之情,真誠的表達對家人的珍惜,在來是分享喜悅,透過分享,讓家人間了解彼此關心的事務與喜好。


最後,可以針對一個主題深入討論,已取得共識以利家庭全員合力推動,也是可以讓家庭成員提出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集思廣益尋找解決方案的時間,問題可包含健康、經濟或生活上的小困難。


70歲後比較常需要面對的就是醫療問題了,除了身體老化有長照需求外,還有癌症的可能,生命的後半場,可先為美好的晚年預先布局,規劃安養中心,甚至還要面對失智與臥床不起等問題。


這本書寫出了50歲以後很可能會面臨到的種種困難,預先了解先做準備,不管是心理或是財務上,對我們的未來規劃都是好事,步入40歲後的人先了解,也好預先做準備。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0815




雨果的理財生活觀
雨果的理財生活觀
雨果以過去18年的生活理財經驗,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與投資觀點,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各位共同建立一個正確且可行的理財退休計畫。本文內容會包含股市投資、保險規劃、理財觀念、與職場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