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心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從好幾年前,在接觸到財商類、自我提升類的Youtube影片內容後,收看這些創作者的內容,好讓自己在即將大學畢業之際,仍然維持學習新知的習慣,不知不覺中我的學習對象從教授、教科書轉變成了知識類網紅,而他們的一言一行與整體給人的氛圍,塑造了我認知中的創作者形象。

在那時的認知裡,創作者是一種對於某方面知識至少有業餘程度了解的角色,會潛意識裡認為他們距離自己非常遙遠,是一種難以觸及的存在,然而在自己也開始在網路上寫些文章以後,算是稍微窺探到創作者這個角色更細緻的一些細節。

創作者在影片裡為受眾提供知識,散播價值的當下,其實大多數未必有十足的把握,不少創作者並不像教授那樣站在學理的制高點,無法完全保證知識是處在最新、最正確的狀況,大多都是像研究生一樣,一邊在精進自己同時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學。

在有這一層認知之前,我會非常信任部分自己追隨已久的知識型內容,認為身為創作者就必須要具備完完全全最正確的知識才能上網分享,因此現在回過頭來審視過去的自己,雖然我對於自己常接觸的知識沒有到專業水準,但至少還算稍微有些個人看法,可以讓完全沒接觸過這些知識的人,得到一些初步的啟發。

在過去我很怕自己想的不夠完整、不夠透徹,讓自己的內容可能存在一些瑕疵,因此選擇在自己已經非常有把握的時候才分享,這樣的思維固然有好處,就是能讓閱聽我內容的讀者可以得到最正確的知識或經驗;然而這樣的思維固然也存在著壞處,一但在讀者心中樹立那麼高大上的創作者形象,勢必就可能存在著每句話都被特別放大檢視的機率,但這並不是我覺得最至關重要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反而是讀者能否從我的產出中看到我的成長,以及彼此陪伴互相成長。直到我真正跨過專業的那個檻後,再樹立起那種高大的專業角色形象,才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進程。


最近在網路上也看到不少像我一樣期望靠著個人品牌分享價值的創作者,嘗試以日更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產出,當時的我在稍微看過部分創作者的內容後我發現,一開始大家確實都是非常認真地在創作,但是一但時間拉長,就必然發生靈感枯竭、不知道還能創作什麼的窘境,此時若要繼續維持日更地化,很有可能產生「為了創作而創作」的這個狀況。

創作內容在我看來是一種分享自身佇藏能量的行為,知識、經驗、見解都屬於能量,然而能量這種東西如果只出不入,必然會產生赤字,最終造成枯竭,比乾涸的古井還要枯竭。因此我認為在輸出的同時,還必須要穩定輸入一些新知來儲存自己的知識與豐富體驗,才能達到能量輸出與輸入的動態平衡。

回到剛剛「為了創作而創作」的日更行徑,依照我的產出模式看來,就像是在已經乾涸的井中嘗試再繼續挖掘出更多水,對我而言這一切就只是徒勞;而我對於日更有另外一個觀點,日更的本質並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反而應該是「為了練習而創作」,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磨練自己的產出技巧、產出肌肉(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

就用健身來舉例好了,相信會讀我文章的朋友們或多或少也有人喜歡運動,如果只是每天都去健身房訓練,卻沒有給予自己休息的時間,那麼很多的訓練可能都不是那麼的有效益。在破壞肌纖維的後,需要給予相對肌群修復的時間,這樣才能夠促使肌肉變大。

日更可以同理視作是一週七練,訓練的本質是要求高品質的訓練,而非低品質訓練的堆疊,然而我對於創作的理解也像是健身一樣,要求的是對於內容一定質量的堅持產出,而非為了產出本身而產出。

除非,是那些對於日更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本身而非練習的人,那繼續日更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目的本身就是創作本身;就好像誰規定每個去健身房的人都一定要認真、努力不懈地鍛鍊,難道就不能只是每天都去拍照跟打卡嗎?


總之在創作一段時間下來,我時常提醒自己要具備創作者的心態,也就是以下幾點:

  • 記錄下每一刻的自己
  • 不要真的有十足的把握才開始創作,要一邊學習一邊創作
  • 不要悶起頭來獨自升級,要陪著讀者一起升級
  • 創作是為了練習,而不是為了創作本身而去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微積分的底層邏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國民外交 來自台灣的祝福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創業者心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創業者心態 - 當責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創業者心態 - 價值交流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創業者心態-審時度勢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