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神獸銜環鉛釉陶鐘|文濤開箱:第五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次的主題講的是高古陶器,我寫的標題比較偏故宮對文物命名的方式定義,如果比較通俗一點的稱呼就是漢綠釉,是個曾經炒瘋過,但隨著考古成果越來越豐碩而逐漸一文不值的古陶類型。

當然,不因為它不值錢,我們就沒有可以討論之地方。以學術面來說,漢綠釉代表的是中國已經具有上釉燒製的基本能力,儘管當時可能受限無法維持窯溫持續高溫,以至於只能燒製鉛釉這種低溫釉陶,但確實對中國陶瓷上來說卻是無可否認的里程碑。

raw-image


根據現行出土的資料來看,漢綠釉主要出土自北方,如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南方則是江西、湖南籍江蘇北部的徐州地區,西南的四川也有出土文物。然而,目前都還是墓葬出土,仍未找到燒製窯址,頗為可惜。

回到文物本身,自家的這支由於來的時候就沒有匣,上面的土也沒有清掉……對,漢綠釉大多是墓葬出土,如果不是傳世品或出土後就沒有清理的話應該是有帶土的,又加上一直是擺在外面吃灰塵,所以最近搬他出來拍的時候,花了好幾張衛生紙擦灰塵,又加上鉛釉表層其實很脆弱,胎本身是紅陶,清的時候一整個膽戰心驚(雖然沒有從五彩、粉彩層上擦掉檀香油驚悚就是了......)

事實上,燒過窯的都知道上釉創作總會有意外發現,而使用過入了土過後的環境變化也會影響釉層表面變化,其中以土沁和水蝕容易在藝術審美觀上迸出驚豔的成果。以鉛作為溶劑的配方導致釉層流動性佳,折射率也高,容易給人一種帶有光澤的玻璃質感;也是這種類似金屬又似玉石的特性讓它會被選定明器的原因之一,這個概念就跟我們燒金紙,金紙上要有一片金箔概念是類似的,因為青銅器原料稀少,所以就會以成本較為便宜的陶器代替;而入了土之後,釉層破裂,水啊土之類的雜質混進釉層跟鉛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層沉積物,久而久之,這層沉積物透過光的折射在我們的眼裡形成一種薄薄、較有乳濁感的金屬光澤,收藏界稱之「銀釉」或叫「反銀」,對目前對岸南方來說反銀比本色價值高。而我家這支銀是銀了,但只銀了半面,另一面幾乎是原來本色,剛好可以做對比參照XD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另外一個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漢代風格的四神獸銜環耳,這種四神獸和體的圖騰在同一時代的玉器也可以佐證,唯一可惜的是反銀的那面已經受蝕嚴重(還有無法辨識是撞到什麼的損害)以致無法辨識原來的輪廓,幸好另一側補足了我們的想像XD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而翻到底部,土沁水蝕過後的鍾底更是充滿歷史滄傷感,蠻意外的是從顏色來看,漢綠釉的底部原則上會上釉的,只是最後都被腐蝕掉了,足見工匠之心細。至於突出了那塊究竟是不是類似支釘的功能,暫時無法定論,只能等查到更多資料來驗證是否是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相信很多一定會問「鍾」是什麼意思,鍾其實一種器型,可以放酒或糧食,在金文旁邊的「重」其實就是人提著大罐子的模樣,相信這支當初被放入主人墓穴時也是其後代子孫希望讓這明器在另一個世界讓主人吃飽喝足,衣食無缺吧?







1會員
24內容數
目前這裡暫時堆一些小說存稿,之後有在考慮一些開箱文或是拍攝心得之類的文章。 小說-我居然是神明大人嗎? 日記-隨拍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