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午後的陽光灑落在社區巷弄間,腳步悠緩地走進下塔悠公園,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果香,那是夏天成熟的氣味。
沿著步道緩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茄苳老樹,枝幹蒼勁,葉影婆娑。茄苳的果實低垂,形似小梅子,紫紅轉綠,像極了孩童頑皮留下的指印。這種果子不可食,但它的存在,就像一種記憶的標誌——每到夏天,就知道茄苳開始結果了。小時候總愛撿地上掉落的果實,拿來當彈珠玩,一顆顆滾在手掌裡,還帶著葉子的清香。


接著,在轉角處的另一戶人家牆邊,竟然發現一棵龍眼樹。龍眼果正密密麻麻地結在枝頭,小小圓圓,尚未完全轉熟,外殼呈現淡淡黃綠,若隱若現的果肉在陽光下幾乎可以透光。龍眼的甜蜜,是夏天的另一種象徵,小時候家中若有親戚種龍眼,一到產季便會寄來整袋,媽媽便會煮成龍眼乾熬湯,香氣濃郁,帶著一點煙燻的溫暖。

回到下塔悠公園,雖無大規模的人工造景,但四周社區居民自家種植的果樹,卻讓整個空間像一個活的果實博物館。孩子在涼亭下追逐,老人坐在長椅上乘涼,有人手上拿著水果刀,削著剛從自家摘下的芭樂。這種生活感與土地的連結,是都市裡難得的畫面。
走著走著,不禁感受到台灣夏天獨有的人情與氣味。果實的誕生,是時間的累積,也是自然對土地的回應。它們默默地生長,不喧嘩不張揚,卻以最實在的方式提醒我們:即使在水泥叢林中,生活仍可與自然共處,季節仍以它自己的節奏,帶來驚喜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