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海外西經》裡有一句超短的原文,只有十八個字,
它卻是個經典範例,堪稱萬能鑰匙,能打開整本書的敘事邏輯:
「女祭、女戚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魚䱉,祭操俎。」
如果你會去翻古書原文,或有興趣了解《山海經》到底在寫什麼,那這段話絕對是最好的入門案例。先翻譯一下:
女祭和女戚住在某個地方的北方,剛好在兩條河中間;
女戚手裡拿著魚䱉(其實就是魚鰭啦),女祭則握著祭祀時盛祭品的禮器。
乍看之下,這就是一段平平無奇的場景描述,像從博物館的收藏裡拍下的照片。
但仔細想想,是不是有點詭異?
這兩人是誰?為什麼要在這裡祭祀?
沒開頭、沒結尾,讓人摸不著頭緒。
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其實《山海經》的魅力從來不在「完整故事」,
而在這些片段裡藏的「上古密碼」,接下來我們就一個一個拆開看。
第一個密碼:女祭與女戚的身分,是上古「超級溝通者」
在上古時代能被寫進文獻裡的人,絕對不是路人甲。那時候人們最在意的事就三件:能不能活下來、能不能生孩子延續部落、能不能有足夠的食物吃飽。而這些事,他們都覺得要靠「鬼神之力」幫忙。但問題來了,人跟鬼神語言不通,怎麼溝通?這時候就需要「中間人」,也就是「巫」。
所以女祭和女戚,其實是上古的「女巫」!更有意思的是,這還藏著一個關於女性地位的小驚喜:後來幾千年裡,女性幾乎沒機會主持正式祭祀,但在《山海經》的時代,女性能當「巫」、能牽起人與神的聯繫,可見那時候女性的地位,比後來要高得多!
第二個密碼:「居兩水間」不是隨便住,是選了「靈氣最足」的聖地
如果只把「居兩水間」理解成「住在兩條河中間」,那就太浪費這五個字了。
在上古信仰裡,「水」向來是「連接天地」的象徵,比如我們常聽到的河神、水靈傳說,都是把水當成「人與神的橋樑」。
所以把祭祀的女巫安排在兩水之間,並不是隨機的,而是特意挑了「人神溝通的媒介場所」。如果用現在修仙小說的說法,這地方就是「靈氣充沛」的寶地,在這裡祭祀,更容易讓神聽到祈禱,效果翻倍~
換句話說,這裡就是上古時代「固定祭祀聖地」,是靈力充沛的靈性地帶。
第三個密碼:《山海經》寫這段話,不是「日記」,是「生存地圖」
可能有人好奇,為什麼要特意記下女祭、女戚的位置和動作?
其實對上古部落來說,這相當於是生存必需資訊。
這兩位女巫能跟神溝通,是保護部落、拿到神諭的關鍵人物,記下她們在哪裡、在做什麼,就等於是記下「能獲得庇佑的安全地點」。
這就像我們現在的地圖,會特意標出醫院、消防局的位置一樣,都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快速找到「救命的地方」。
《山海經》的這類紀錄,可以說就是上古版的「生存地圖」。
備註:為什麼這段話「沒頭沒尾」?原來跟「圖畫」有關
很多人讀《山海經》,都會覺得它「碎片化」。比如女祭、女戚這段文字,沒說祭的是哪個神,也沒說祭祀最後成功了沒,讀到最後總有種「然後呢?」的疑惑。
但其實這跟《山海經》的「出身」有關。
有一種說法是,《山海經》最早根本不是文字書,而是「山海圖卷」,也就是一本畫滿上古地理、神獸、祭祀場景的畫冊。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字,是後人根據那些畫面「描述出來的」:畫上有兩個女人在兩河中間,一個拿魚鰭、一個拿禮器,那就照實寫下來;畫上沒畫她們祭什麼神、祭完的結果,那就不寫。
正因如此,《山海經》原文完全不是講故事的風格,更像考察筆記,走到哪、看到什麼就記什麼。至於那些「沒說完的故事」,就靠後來幾千年的讀者,一點點演繹、補充,才變成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版本。
最後加碼:國高中考生必看──從這段話看出《山海經》的「小秘密」
補個實用小知識!
《山海經》的成書年代以及作者?
答案: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一點點累積出來的作品,而這種「碎片化紀錄」,就是最好的證據。
只要翻過《山海經》的「東、南、西、北、中」五經,再對比這段《海外西經》的文字,就能明顯感覺到:有的篇章寫得詳細,有的寫得簡潔;有的語氣像在記錄,有的語氣像在描述,風格差異超大,可以很明顯感受到這不是出自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以後遇到這類考題,希望這段「女祭女戚」的例子,可以讓你回憶起來,輕鬆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