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來了,歡迎繼續收看!

非常喜歡黃郁欽的」臺語繪本系列,
這個故事最打動我的地方,
不在林獻堂豐功偉業的羅列,
而是作者選擇用「三次離鄉」來切入。
這讓歷史從他不得不離開家園的瞬間開始,
畫面裡的壓克力色彩,厚中帶亮,
像是說著,離開是為了看得更遠。
林獻堂在世界各地看見報紙、議會、
學校、藝術館,
這些細節被畫得鮮活生動,
讀來更能理解他為什麼要把視野帶回臺灣。
這本繪本讓我得知,
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在路上,
為其他人或後輩留下可以走下去的方向。

💎《超能力小孩圖鑑》(大塊)
這本書也太可愛了!
收錄了陽光小孩、冰塊小孩、鑽石小孩⋯⋯
每一個角色都鮮明又可愛,
彷彿把我們的小祕密一一畫進去。
讀的時候,可能會笑著點頭,
啊,這不就是我嗎?
最有趣的是,書末還有個小測驗,
邀請你一起找找自己是哪一種小孩。
或許你會驚訝發現,
原來自己也藏著閃閃發光的「超能力」。

🐊《小鱷魚的錢包》(阿布拉)
小鱷魚撿到一個粉紅花錢包,
裡頭裝滿了金幣銀幣和紙鈔。
朋友們說「誰找到就是誰的」,
壞蛋還在旁邊虎視眈眈,
小鱷魚會怎麼選擇呢?
錢包的主人又是誰?
麗茲.費恩雷用輕快筆調和拼貼畫風,
讓鱷魚可愛得讓人心軟,
我都想要買一隻了?

🌙《壞月亮》(親子天下)
今天的月亮很圓,
很適合來說說這本書。
誰說月亮是溫柔的代名詞?
這個故事的月亮偏要長出獠牙,
吃掉星星、吃掉燈火,
把夜空搞得烏漆嘛黑。
作者把「壞孩子」的心聲:孤單、飢餓、
想被看見寫進這顆月亮裡。
貓魚則用大膽構圖與鮮明角色,
把這份壞勁畫得既驚悚又可愛。
讀著讀著,會發現「壞」其實不是壞,
而是一種渴望被理解的呼喊。
順帶說一聲,別忘了,連月亮都有情緒。

🦁《門外仍然有獅子》(小木馬)
好喜歡這次的續集,
獅子還是在,小藍也依舊努力行動著,
而這次我們看見小黃的內心世界,
有著恐懼、焦慮、退縮,
卻也有屬於自己的步伐。
有一句話深深打動我:
「能躲就躲,也是一種方法嘛。」
我們總以為勇氣等於衝鋒陷陣,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方法。
恐懼並不會因為退縮而消失,
但面對的方式可以不同。
勇氣不是只有華麗的勝利,
而是在害怕中仍願意找到自己的路。

👵🏻《阿祖的日子紙》(聯經)
這故事讀來像是一首溫柔的長詩,
十歲孫子與百歲阿祖的日常,
兩個世代在屋內相遇,
對話裡總繞著那句「我還可以活多久?」
這是阿祖對生命重量的試探,
也是孩子在日常中慢慢學習理解
「無常」與「老去」。
書裡充滿日曆紙、牆角的舊物⋯⋯
這些細節像是一張張時間的標本,
堆疊起阿祖活過的日子。
作者用童年的凝視,
為我們保存祖輩最後的身影;
畫者則讓每個場景都帶著呼吸與靜默。

💛《男孩、怪獸與粉筆》(畢方)
大家都說洞穴裡住著一隻兇狠的怪獸,
所以沒有人敢靠近。
然而,一個孩子卻選擇留下,
他用粉筆在黑暗的入口畫下一點顏色。
一筆一筆,漸漸劃出一條通往彼此的路。
這本繪本用最單純的線條與色彩,
寫下耐心與善意的力量。
當情緒無處安放時,藝術能夠成為橋樑,
把孤獨轉化為理解,把沉默化作陪伴。

🐦《小雁,快回來!》(畢方)
小女孩和小雁總是一起閱讀、一起分享,
直到那天,女孩把書本重重闔上,
不讓小雁看那本書,
「啪」一聲像是在友情裡劃下一道裂縫。
故事動人之處,不是責備誰錯,
而是讓我們看見,當信任動搖時,
離開與失落會如何撐開心口的空洞?
如何在閱讀與愛裡找到修復的可能?
透過大衛・里奇斐德光影交錯的畫面,
這本書把情感層層推進,
直到逼近心口微微發酸的邊緣。

🩵《給憂傷一個庇護小屋》(畢方)
小男孩為憂傷蓋起一間小屋,
那份細膩的理解與耐心,
其實是我們都渴望的溫柔。
插圖像夜裡的一盞燈,
讓讀者在翻頁時也找到一種安全感。
這本繪本寫下我們常忽略的事,
憂傷不是要被驅逐,而是需要被安放。
小屋的存在,讓情緒能自在呼吸,
不必隱藏,也不必急著痊癒。

😈《怪獸媽媽》(台文版)(小天下)
這是個關於「愛到害怕失去」的故事,
怪獸媽媽將寶寶吞回肚子裡,
只因外面的世界太危險,
她想給予最牢靠的保護。
這份誇張卻真切的描寫,
正是每位父母心底的寫照,
既想緊緊抓住,又不得不慢慢放手。
如今推出台文版,隨書附音檔,
專業配音員用最溫柔的聲情唸出這段故事。
一樣的,
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