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在日常摸魚時看到一個新的單詞:Shrekking (史力加戀愛)。Shrekking是指刻意選擇外貌或條件不如自己的人約會,期望能降低受傷風險。消費降級,現在就連約會,也要「約會降級」了。可能這是一個看似聽明的策略,然而卻經常事與願違。一不小心就會由戀愛史變成黑歷史。
感情有時很難用理性去解釋,但根據演化心理學,人類的擇偶策略源自「自性選擇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這個理論主要是探討人類動機和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人類對自主、自我能力和相關性的基本心理需求。男性與女性在繁殖上的投資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擇偶偏好。女性多數承擔著懷孕、哺乳等高成本的親代投資,因此傾向選擇能提供資源、具責任感的伴侶;而男性則更重視外貌與年齡,因為這些特徵多與生育能力相關。
這同時亦解釋了為什麼總有男性認為女性總是拜金主義者;而女性亦總是認為男性總愛年輕的妹妹。這很可能都是生物本能的推動,去找出一個更理想的繁衍對象。當兩個人碰面,除非有什麼特異功能、七竅玲瓏心,不然都沒有辦法, 一眼看穿對方的金錢、個性。這造成「帥哥美女」在戀愛市場上總是炙手可熱。也許,現代人在十個人中往往只會選擇那一位「優質男女」,導致其他九位「條件相對普通」的人被忽略。那位在現代審美下的「優質男女」如此受歡迎,也許除了基因推動外,更是受到媒體審美標準強烈影響。
現代審美不只是基因的驅使,更是社會文化的建構。廣告、偶像劇到社交平台,最近的媒體總是不斷灌輸「有錢真的是為所欲為」、「顏值即正義」的觀念,使很多人在擇偶時過於重視外貌。當然,能夠保持自己的外貌一直在大家的審美標準上,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證明——需要時間管理、財力支撐、社交技巧及自我照顧。
這種外貌導向也造成了「Shrekkingze」的誤區。許多人以為選擇外表不出彩的伴侶就能換來忠誠與溫柔,卻忽略了人格、價值觀與情緒成熟度才是關係的核心。以為遇上一個「我很醜但我很溫柔」的人,最後卻獲得一個黑歷史。
人類雖然擁有複雜的文化與社會制度,但在擇偶行為上仍深受動物本能影響。例如男性在演化上傾向於短期擇偶以提高繁殖成功率,而女性則偏好長期穩定的伴侶以確保後代的生存。這種差異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並影響著戀愛行為與性態度。
操作性別比(Operational Sex Ratio,OSR)亦是一個關鍵的取向。當某一個性別稀缺時,另一性別的競爭行為會加劇,並影響擇偶偏好。例如在傳染病盛行的地區,人們更重視外貌犢健康特徵。社會的變量會影響個人選擇,更牽動整體文化與政策。擇偶策略不只是私人行為,更是與政治、宗教、社會制度息息相關。
「Shrekking」反映了人們對感情安全感的渴望。然而,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價值觀的契合與情緒的成熟。人類的擇偶行為雖然受生物本能驅使,但亦深受文化、環境與個人經驗影響。也許,那個願意全心投入、與你並肩同行的才是你的理想半身。
文 / 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