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台灣政府逐步核准多元的醫美材料、設備進入市場,醫美圈的醫材也進入殺紅眼的戰國時代,類似功能、性質的材料、儀器常常讓消費者看得眼花撩亂,每一項療程主推他的診所、廠商都會形容得如黑科技般神奇,但消費者往往搞不清楚到底效果差在哪裏?筆者觀察這幾年眾多醫美圈的醫材發展趨勢歸納了以下科技研發與行銷療效的不成比例問題,以及如何破解商業行銷的方法
我們觀察同性質療程的技術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剛開始大多是由某個國外醫療廠商研發出一種打破長期以來醫美治療瓶頸的開創性新技術,或是將長期只應用在醫療領域的材料突破性改良後應用在醫美,基於全球醫療科技領域的研發分工和商業模式造成這種重大突破技術研發大多來自歐美大廠
這些開創性產品在台灣核准上市後會大量攻佔醫美市場成為主流商品,例如:美國音波、一代舒顏萃、黃金電波、picosure皮秒雷射⋯ ,然而過沒多久其他醫療廠商嗅到商機就會開始競相模仿研發類似產品,並繞開初代研發做迴避設計以做出市場區隔,所以後續市面上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大量冒出類似的醫材分食市場大餅
有的新產品主打多工可以一種材料應用在多元治療(例如電音波號稱可以取代電音雙機),也有產品宣稱改良了初代醫材的限制在同領域的治療上更有競爭力 (例如強調價格、舒適度、時效性、治療效果、穩定性、精準度⋯)
每種同性質的產品各有診所擁護並幫忙背書宣傳,可由於各家診所的官網常常僅簡單介紹了療程運用的技術領域和治療項目並放上各種成功案例,但卻對治療參數、個案追蹤隻字不提,甚至有很多診所甚至直接採用廠商提供的素材上架官網宣傳,此種過於簡略粗暴的行銷方式除了傳達療程多有效神奇之外消費者其實難以比較出同類型產品的實際差異細節,造成大家越做功課越是出現選擇障礙
但如果我們去細究這些類似的材料、設備就會發現他們的基礎研發原理大多是換湯不換藥 ,意思是新產品只是根據初代產品的研發理論在設計應用上稍作改變而已,這些細節的改變一般也不是非該專業領域的人士能聽懂的,所以關鍵技術差異在包裝成商業宣傳後自然就被省略僅剩下近乎無差別的基礎原理、主成分和主訴療效,因此在消費者看來這些產品幾乎毫無市場區別度
在筆者看來基於台灣政府對醫藥核准較保守的態度以及醫療領域開創性技術的研發進程,在台灣同性質療程背後採用的基礎理論較難有顯著差異,因此各家產品所遇到的瓶頸也一直大同小異沒有誰能屌打其他廠商,例如各家玻尿酸的安全風險始終來自交聯劑,而膠原蛋白增生劑的結節問題至今仍無法克服,雷射治療肝斑一直存在復發、反黑的案例, 所以市場上才會百花齊放讓各家廠商都有存活空間 (如果真有哪個極具優勢的新產品出現那其他廠商早就退出市場了)
那消費者要如何在眼花撩亂的同性質療程中選擇相對有優勢的產品呢?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交給市場考驗,因為各種醫材從政府核准輸入到市場銷售的流程中各家診所會基於醫療專業、糾紛風險、成本回收考量決定是否要砸錢購買新產品,因此診所輸入廣泛度就成為第一道篩選機制
接下來就是進入消費者的市場淘汰機制,由於台灣長期以來醫美一直被定位為高消費市場所以客群風氣比較傾向有效、安全為主流訴求,而風險管理高的診所也是靠觀望市場接受度來決定是否要投資新醫材,醫生也需要時間去掌握新產品的各種特性,產品要是有效又長期不容易起糾紛診所砸鍋賣鐵都會進,反正之後轉嫁成本給消費者也不怕沒人買單(例如鳳凰電波),反之,就算是已經砸錢購買醫材的診所在後續發現容易起糾紛寧願認賠也不敢再推該產品怕自找麻煩
因此普遍受大眾親睞、具有優勢的產品自然就會持續具有市占率,而雷聲大雨點小的炒作型醫材遲早被市場淘汰而沒落,且很多療程的時效性、後遺症也需要幾年的臨床資料累積,因此對新材料、設備持保留態度觀望市場趨勢是消費者降低踩雷風險的方法,因為從過往經驗可以發現經得起考驗的產品往往超過5-10年都持續具有廣大受眾 (例如市占率高的肉毒、玻尿酸一直就是某幾家老牌大廠),而且診所在回收進貨成本後基於市場競爭考量療程也有較多降價空間,反而僅以投放廣告來搶攻市占率卻毫無實質優勢的產品較難通過長期市場考驗,所以消費者也沒必要砸大錢去嚐鮮讓自己成為觀望數據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