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2024 一年下來,我在教學現場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停滯? 企盼通過分享我這一年的教學心得,拋磚引玉,讓哲學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人,共同思考我們在2025這一年,還能做點什麼,好為更多家長與孩子,提供有助家庭與個人發展的教育指南。
Thumbnail
想想看,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上學?難道只是為了讓他們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嗎?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教育就太狹隘了,也難怪孩子們會厭學。 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此,德國有一種教育方法稱為「耶拿教育」,當中有些精髓值得我們借鑑。
Thumbnail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Thumbnail
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Thumbnail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Thumbnail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每個人接納真實,真實接納每個人
Thumbnail
2024 一年下來,我在教學現場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進展,又有哪些停滯? 企盼通過分享我這一年的教學心得,拋磚引玉,讓哲學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人,共同思考我們在2025這一年,還能做點什麼,好為更多家長與孩子,提供有助家庭與個人發展的教育指南。
Thumbnail
想想看,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上學?難道只是為了讓他們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嗎?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的教育就太狹隘了,也難怪孩子們會厭學。 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此,德國有一種教育方法稱為「耶拿教育」,當中有些精髓值得我們借鑑。
Thumbnail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少數精英,而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釋放潛能,改善生活,成為獨立自主、有自己想法的人,並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教育不是選擇,而是給予;不是排斥,而是包容;不是限制,而是釋放潛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讓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Thumbnail
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Thumbnail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Thumbnail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Thumbnail
每個人接納真實,真實接納每個人
Thumbnail
前兩天,我第三次看了《芳華》這部電影。可能因為這兩年在實務工作中累積了新的經驗,加上生活上的轉變,這一次,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觸動。生活中,我見過許多劉峰。他們未必經歷過那樣的時代,卻同樣背負著一種沉重的、名為「善良」的十字架。但他們需要的不是獎勵,而是幫助。幫助他們看見自己,進而活出自己。
Thumbnail
為何面對同樣的困境,有人能扛過去,有人卻被壓垮?為何有些人能在重創後慢慢復原,有些人卻永遠地凍結在了那個受傷的瞬間?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創傷的療癒,第一步就是鼓起勇氣去接受現實,無論它多麼殘酷、接受有些事無法改變、接受這個世界有時就是如此不公。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尋找到心靈的三根支柱。
Thumbnail
家庭,本應是溫暖的港灣,卻也可能成為情緒傳遞的無形管道。當父母將自己未處理的情緒、焦慮和未解決的問題,無意識地轉移到子女身上。這些投射過程可能導致特定的子女承擔家庭中的情緒負荷或角色。現實中,有些孩子因此過得很受傷,而他們的父母也曾經是個受傷的孩子。這些一代代流傳下去的傷,如何才能復原?
Thumbnail
我們在內卷的洪流中疲於奔命,用工作的忙碌填滿所有縫隙,卻對自我的感受、真實的生活變得麻木。我想問自己,也想問你:當我們都活成了工作的形狀,那我們的人生又該是什麼模樣?當疲憊成為常態,我們又能從疲憊中收穫些什麼?當無效努力成為一個錯誤的示範,我們到底該如何生活,如何取捨,才能收穫真實的幸福?
Thumbnail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在這浮躁而不斷變換的時代,多數人都曾滿懷希望地認為,通過與另一人組成生命共同體,便能將個體的孤獨與脆弱轉化為堅實的依託。可現實展示出人生的殘酷,有的人在婚姻中追求到短暫的溫存,卻終因種種壓力和無盡的責任而走向離散;有的人雖堅守彼此,卻始終無法逃脫那份無法填補的空虛。那麼,人們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前兩天,我第三次看了《芳華》這部電影。可能因為這兩年在實務工作中累積了新的經驗,加上生活上的轉變,這一次,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觸動。生活中,我見過許多劉峰。他們未必經歷過那樣的時代,卻同樣背負著一種沉重的、名為「善良」的十字架。但他們需要的不是獎勵,而是幫助。幫助他們看見自己,進而活出自己。
Thumbnail
為何面對同樣的困境,有人能扛過去,有人卻被壓垮?為何有些人能在重創後慢慢復原,有些人卻永遠地凍結在了那個受傷的瞬間?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創傷的療癒,第一步就是鼓起勇氣去接受現實,無論它多麼殘酷、接受有些事無法改變、接受這個世界有時就是如此不公。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尋找到心靈的三根支柱。
Thumbnail
家庭,本應是溫暖的港灣,卻也可能成為情緒傳遞的無形管道。當父母將自己未處理的情緒、焦慮和未解決的問題,無意識地轉移到子女身上。這些投射過程可能導致特定的子女承擔家庭中的情緒負荷或角色。現實中,有些孩子因此過得很受傷,而他們的父母也曾經是個受傷的孩子。這些一代代流傳下去的傷,如何才能復原?
Thumbnail
我們在內卷的洪流中疲於奔命,用工作的忙碌填滿所有縫隙,卻對自我的感受、真實的生活變得麻木。我想問自己,也想問你:當我們都活成了工作的形狀,那我們的人生又該是什麼模樣?當疲憊成為常態,我們又能從疲憊中收穫些什麼?當無效努力成為一個錯誤的示範,我們到底該如何生活,如何取捨,才能收穫真實的幸福?
Thumbnail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當中年階段的疲憊與挫折加諸在個體身上,如果周遭盡是敷衍、冷漠或互相消耗的關係,最終就會走向一種帶著自保本能的「無言」。 這種「失語症」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僅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個體與自己內在都斷了連繫:一旦連自我都不願傾聽,就只剩隱忍和形同麻木的日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Thumbnail
放不下的人,往往受困於某些心結,這些心結既使他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影響更大的是,使他們無法活出自己,以致於一直活在一種自我消耗的痛苦之中。
Thumbnail
如果在清明節這個關於死亡的日子,我們能夠提醒自己生命中必須面對和學習的重要課題,那麼清明節的意義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孩子理應得到大人的尊重,而欺騙絕非尊重。唯有幫助他們面對生命的真相,以適當的方式引導他們在死亡之前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想要被理解」,實際上他想要的是「你照我說的做!」,到底真正的理解是什麼呢?
Thumbnail
在這浮躁而不斷變換的時代,多數人都曾滿懷希望地認為,通過與另一人組成生命共同體,便能將個體的孤獨與脆弱轉化為堅實的依託。可現實展示出人生的殘酷,有的人在婚姻中追求到短暫的溫存,卻終因種種壓力和無盡的責任而走向離散;有的人雖堅守彼此,卻始終無法逃脫那份無法填補的空虛。那麼,人們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永恆的濕季雨。 無休無止的雨並非那種洗滌塵埃、帶來清爽的甘霖,而是種單調、黏稠、無孔不入的浸蝕。 它沒有聲音,或者說,它的聲音過於恆常,以至於成為了寂靜本身的一部分——一種沉悶的、將思考與感知一同溺斃的嗡鳴。 我站在這片無邊無際的雨林中央,或者說,是這片雨林站在我的中央。界限早已模糊。
Thumbnail
四十五歲,一個被文壇遺忘的年紀。有時我會想,那些寫作的衝動是否只是一種自我防禦,是對生命荒謬的徒勞反抗。但我還是日復一日站在這裡,注視著那棵榕樹,彷彿它能給出某種答案。
Thumbnail
我們都在消失,又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Thumbnail
永恆的濕季雨。 無休無止的雨並非那種洗滌塵埃、帶來清爽的甘霖,而是種單調、黏稠、無孔不入的浸蝕。 它沒有聲音,或者說,它的聲音過於恆常,以至於成為了寂靜本身的一部分——一種沉悶的、將思考與感知一同溺斃的嗡鳴。 我站在這片無邊無際的雨林中央,或者說,是這片雨林站在我的中央。界限早已模糊。
Thumbnail
四十五歲,一個被文壇遺忘的年紀。有時我會想,那些寫作的衝動是否只是一種自我防禦,是對生命荒謬的徒勞反抗。但我還是日復一日站在這裡,注視著那棵榕樹,彷彿它能給出某種答案。
Thumbnail
我們都在消失,又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Thumbnail
寫作的真正意義並非在於追尋外在的認同,也不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讚賞;它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伴著我在每一個孤獨或狂喜的瞬間,見證著我那不斷變化卻始終真實的自我。對你而言,你又為何開始寫作呢?
Thumbnail
我們這代人,像是一群被困在玻璃魚缸裡的洄游魚,徒勞地繞著圈,彼此凝視,眼神裡交織著困惑、麻木,以及揮之不去的厭煩。這厭煩,如同缸底的淤泥,日漸堆積,渾濁了原本清澈的水,也遮蔽了我們望向遠方的視線。 這一切,或許可以從「人是什麼」說起。
Thumbnail
總有一天,母親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養育者」。
Thumbnail
如果你很寂寞,有一種治療方式:開車上路,去見那個你想見的人。
Thumbnail
回想2024,身邊有不少人不得不離開舒適圈。大家都在問:「我該怎麼繼續維持對未來的熱情?又該如何應對各種挑戰,而不至於陷入自我懷疑?」於是我決定寫份年終總結。這份總結有我這一年下來的五個體悟。希望在這個匆忙的時代裡,若我們能在平視的對話裡彼此啟發,這些文字就算是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這個問題凸顯常人對以下三件事的誤解:大學、職業和人生。
Thumbnail
通過他們,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家的所在。家,不正是一群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記憶的人聚集的地方嗎?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去感受自己活著。我的方法是寫作,你的方式是什麼?
Thumbnail
寫作的真正意義並非在於追尋外在的認同,也不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讚賞;它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伴著我在每一個孤獨或狂喜的瞬間,見證著我那不斷變化卻始終真實的自我。對你而言,你又為何開始寫作呢?
Thumbnail
我們這代人,像是一群被困在玻璃魚缸裡的洄游魚,徒勞地繞著圈,彼此凝視,眼神裡交織著困惑、麻木,以及揮之不去的厭煩。這厭煩,如同缸底的淤泥,日漸堆積,渾濁了原本清澈的水,也遮蔽了我們望向遠方的視線。 這一切,或許可以從「人是什麼」說起。
Thumbnail
總有一天,母親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養育者」。
Thumbnail
如果你很寂寞,有一種治療方式:開車上路,去見那個你想見的人。
Thumbnail
回想2024,身邊有不少人不得不離開舒適圈。大家都在問:「我該怎麼繼續維持對未來的熱情?又該如何應對各種挑戰,而不至於陷入自我懷疑?」於是我決定寫份年終總結。這份總結有我這一年下來的五個體悟。希望在這個匆忙的時代裡,若我們能在平視的對話裡彼此啟發,這些文字就算是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這個問題凸顯常人對以下三件事的誤解:大學、職業和人生。
Thumbnail
通過他們,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家的所在。家,不正是一群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記憶的人聚集的地方嗎?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去感受自己活著。我的方法是寫作,你的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