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一直尋找的答案」,或許永遠不會有解答,尤其台灣是一座混血的島嶼,每個人對於未來的方向都沒有共識,馬世芳說:「我直到現在可能都還在尋找答案,而歌曲之所以特別,在於它的包容性」。
Thumbnail
「戰爭的重量太重 ,會重到把受訪者消滅」致昕提醒同學們:「戰場不是完成記者使命的地方 ,戰爭不是為了讓你找到當記者意義的事情」致昕進一步指出,戰爭已經是去人化的過程,正因不把生命當作生命看待才能合理出兵、放心轟炸。如果連媒體也加入去人化的過程,對他而言會無法去面對現場真實的人與生命
Thumbnail
而陳淑瑤彷彿指向前方,提醒我們抬起頭: 「一位宇航員在清晨久違的回到地球,在開著車回家的路上,心裡卻已焦躁地想著下次任務,此時,她抬頭望天,朝陽升起,群鳥飛掠。她才開始明白,為何要回到地球。」 於是眼前,真的有了一座山。
Thumbnail
而在中文系扎實的古典文學培養也令朱老師擁有得以在紅學自由跨域的底氣。如近年《紅樓夢》跨域崑曲的合作。薛寶釵慶生點的戲是《水滸傳》的〈魯智深醉打山門〉,單腳站立的武打動作極度考驗演員功力。
Thumbnail
12月16日,微冷的早晨,本學期「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於政治大學百年樓盛大開場,中文系特別邀請到知名作家、畢業系友周芬伶教授蒞臨,回顧她從政大中文系的小大一青春到東海大學作育英才無數的大師風範歷程。如周芬伶所言,她是從「讀文學、寫文學到教文學」,這一路成長的歷程有太多感受想和學弟妹們分享。
Thumbnail
 12月23日,冷冽的冬日早晨,聽眾的熱情絲毫沒有冷卻。「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高朋滿座,張堂錡教授這次特別邀請文壇重量級的小說家駱以軍大駕光臨。不走傳統的演講模式,「駱式說書」信手拈來就是一個接一個虛實交錯,既魔幻又寫實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趕在過年前與受訪者約好時間,那天是難得的冬日暖陽,搭到捷運站,轉乘計程車,行過關渡大橋時,寬闊的淡水河映入眼前,灑滿金光。下橋後不久,車身便轉往八里的山上。左彎右拐的山路,年過七旬的司機大哥娓娓道來這片山頭的故事 「以前我每天都載雲門的人上來耶,那個誰啊我很常見到……」「啊對對,你要去的劇團就
Thumbnail
星期天,與受訪者相約北車大廳會面。每次踏進這裡都再次提醒我: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 1990 年代跨國婚姻與工作普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人數至今已步入近 80 萬人,無疑成為台灣 人的一分子。雖然東南亞的移民的議題獲得愈來愈多關注,但是一般民眾看見的卻大多是新 聞中的社會案件,那些「台灣人」觀點的詮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老師接著說起「爬刀梯」的培訓經歷。事前不但要閉關吃齋、睡在八仙桌下,還要在打坐、念經與傳授手訣的訓練中度過,「那一週所學到的,我一輩子都忘不掉」。他背著法器,赤腳登上相當於三層樓高的108梯,他還記得當時從高空中擲筊,都能看見紅色的筊杯在強烈海風中劇烈搖擺,幸好第一擲便是聖筊,頓時歡慶的鞭炮炸響!
Thumbnail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一直尋找的答案」,或許永遠不會有解答,尤其台灣是一座混血的島嶼,每個人對於未來的方向都沒有共識,馬世芳說:「我直到現在可能都還在尋找答案,而歌曲之所以特別,在於它的包容性」。
Thumbnail
「戰爭的重量太重 ,會重到把受訪者消滅」致昕提醒同學們:「戰場不是完成記者使命的地方 ,戰爭不是為了讓你找到當記者意義的事情」致昕進一步指出,戰爭已經是去人化的過程,正因不把生命當作生命看待才能合理出兵、放心轟炸。如果連媒體也加入去人化的過程,對他而言會無法去面對現場真實的人與生命
Thumbnail
而陳淑瑤彷彿指向前方,提醒我們抬起頭: 「一位宇航員在清晨久違的回到地球,在開著車回家的路上,心裡卻已焦躁地想著下次任務,此時,她抬頭望天,朝陽升起,群鳥飛掠。她才開始明白,為何要回到地球。」 於是眼前,真的有了一座山。
Thumbnail
而在中文系扎實的古典文學培養也令朱老師擁有得以在紅學自由跨域的底氣。如近年《紅樓夢》跨域崑曲的合作。薛寶釵慶生點的戲是《水滸傳》的〈魯智深醉打山門〉,單腳站立的武打動作極度考驗演員功力。
Thumbnail
12月16日,微冷的早晨,本學期「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於政治大學百年樓盛大開場,中文系特別邀請到知名作家、畢業系友周芬伶教授蒞臨,回顧她從政大中文系的小大一青春到東海大學作育英才無數的大師風範歷程。如周芬伶所言,她是從「讀文學、寫文學到教文學」,這一路成長的歷程有太多感受想和學弟妹們分享。
Thumbnail
 12月23日,冷冽的冬日早晨,聽眾的熱情絲毫沒有冷卻。「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高朋滿座,張堂錡教授這次特別邀請文壇重量級的小說家駱以軍大駕光臨。不走傳統的演講模式,「駱式說書」信手拈來就是一個接一個虛實交錯,既魔幻又寫實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趕在過年前與受訪者約好時間,那天是難得的冬日暖陽,搭到捷運站,轉乘計程車,行過關渡大橋時,寬闊的淡水河映入眼前,灑滿金光。下橋後不久,車身便轉往八里的山上。左彎右拐的山路,年過七旬的司機大哥娓娓道來這片山頭的故事 「以前我每天都載雲門的人上來耶,那個誰啊我很常見到……」「啊對對,你要去的劇團就
Thumbnail
星期天,與受訪者相約北車大廳會面。每次踏進這裡都再次提醒我: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 1990 年代跨國婚姻與工作普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人數至今已步入近 80 萬人,無疑成為台灣 人的一分子。雖然東南亞的移民的議題獲得愈來愈多關注,但是一般民眾看見的卻大多是新 聞中的社會案件,那些「台灣人」觀點的詮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老師接著說起「爬刀梯」的培訓經歷。事前不但要閉關吃齋、睡在八仙桌下,還要在打坐、念經與傳授手訣的訓練中度過,「那一週所學到的,我一輩子都忘不掉」。他背著法器,赤腳登上相當於三層樓高的108梯,他還記得當時從高空中擲筊,都能看見紅色的筊杯在強烈海風中劇烈搖擺,幸好第一擲便是聖筊,頓時歡慶的鞭炮炸響!
Thumbnail
小時候睡前 爸爸會在耳邊誦經 阿拉真主保佑 後來 浪來了 爸爸走了 海還在 阿拉還在 媽媽生病  我們跨過爸爸的海   歡迎來到鬼島 台灣仲介歪了歪嘴 我不信鬼 印尼文 神是tuhan  鬼是 hantu 差不多啦 我只信tuhan 不信hantu 那就好 記得 主人就是tuhan
Thumbnail
在那個黃昏時分,我眼睜睜看著少年毫不猶豫地將整個草莓塔一口吞下,那模樣令人望而生畏。
Thumbnail
「穿過的衣服 你還留在樓頂 這麼多年 衣櫃不曾開啟 今天上樓整理 只是輕輕地打開一個縫 而你便穿過了日子 來到我的面前」
Thumbnail
貓眼徐徐瞇起,有罐頭吃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每一天牠都蜷縮在一方紙箱,呼嚕睡去。不論多煩惱,我只要看著Robin就能心安一半。塞滿雜物的房間無礙玩興,貓在箱與箱間鑽進鑽出、跳上跳下,像玩在迷宮遊樂場。外頭的瘟疫是無法承受之重,裡頭的貓倒是活得輕盈,彷彿早已參透生命無常,日日如常的路徑。
Thumbnail
小時候睡前 爸爸會在耳邊誦經 阿拉真主保佑 後來 浪來了 爸爸走了 海還在 阿拉還在 媽媽生病  我們跨過爸爸的海   歡迎來到鬼島 台灣仲介歪了歪嘴 我不信鬼 印尼文 神是tuhan  鬼是 hantu 差不多啦 我只信tuhan 不信hantu 那就好 記得 主人就是tuhan
Thumbnail
在那個黃昏時分,我眼睜睜看著少年毫不猶豫地將整個草莓塔一口吞下,那模樣令人望而生畏。
Thumbnail
「穿過的衣服 你還留在樓頂 這麼多年 衣櫃不曾開啟 今天上樓整理 只是輕輕地打開一個縫 而你便穿過了日子 來到我的面前」
Thumbnail
貓眼徐徐瞇起,有罐頭吃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每一天牠都蜷縮在一方紙箱,呼嚕睡去。不論多煩惱,我只要看著Robin就能心安一半。塞滿雜物的房間無礙玩興,貓在箱與箱間鑽進鑽出、跳上跳下,像玩在迷宮遊樂場。外頭的瘟疫是無法承受之重,裡頭的貓倒是活得輕盈,彷彿早已參透生命無常,日日如常的路徑。
Thumbnail
是枝裕和:「當了電影導演之後,才慢慢的發現─越來越多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課題。」 創作之路上免不了的,始終得面對自己生命中的遺憾。
Thumbnail
一位不帶感情,暴躁易怒的中年男子─ 李錢德勒,他放棄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放棄在情感上找到歸屬 他唯一感知自己存在的方法,只有透過流血與陌生人互毆、衝突、流血,肉體上的痛,證明他仍活著。 這樣荒腔走板的人生,直到一通電話、一個新的轉折:哥哥過世了。 李不得不回到那個曾經的生長之地─海邊的曼徹斯特
Thumbnail
經典公路電影加上老派西部片風格。 公路電影著重的是探討角色內心,從片名取作「羅根」暗示其獨立於系列之外,不走前幾部X戰警的穿越時空、大規模戰鬥;《羅根》想做到的,是一窺英雄們的內心世界。 「羅根」,回歸單純。卸下「金鋼狼」的他只是個人,一樣會痛、會流淚。
Thumbnail
「真要說,你們的DNA同樣也只是為了追求自我生存的程式,所謂的生命,就好像出現於資訊洪流中的節點,物種的生命擁有稱為基因的記憶系統,人類只是藉由記憶才有所謂個人的存在…而當電腦的普及,使記憶得以儲存於外部的那時起,你們就應該更認真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才對。」
Thumbnail
是枝裕和:「當了電影導演之後,才慢慢的發現─越來越多要面對的,是自己的課題。」 創作之路上免不了的,始終得面對自己生命中的遺憾。
Thumbnail
一位不帶感情,暴躁易怒的中年男子─ 李錢德勒,他放棄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放棄在情感上找到歸屬 他唯一感知自己存在的方法,只有透過流血與陌生人互毆、衝突、流血,肉體上的痛,證明他仍活著。 這樣荒腔走板的人生,直到一通電話、一個新的轉折:哥哥過世了。 李不得不回到那個曾經的生長之地─海邊的曼徹斯特
Thumbnail
經典公路電影加上老派西部片風格。 公路電影著重的是探討角色內心,從片名取作「羅根」暗示其獨立於系列之外,不走前幾部X戰警的穿越時空、大規模戰鬥;《羅根》想做到的,是一窺英雄們的內心世界。 「羅根」,回歸單純。卸下「金鋼狼」的他只是個人,一樣會痛、會流淚。
Thumbnail
「真要說,你們的DNA同樣也只是為了追求自我生存的程式,所謂的生命,就好像出現於資訊洪流中的節點,物種的生命擁有稱為基因的記憶系統,人類只是藉由記憶才有所謂個人的存在…而當電腦的普及,使記憶得以儲存於外部的那時起,你們就應該更認真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