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台股ETF市場這兩年出現了不少話題,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主題型股票ETF。不同於以市值或產業分類為主的ETF,主題型ETF更像是把投資人對未來的想像收斂成一個具體的方向。例如以AI供應鏈為主題的ETF,就是把台灣在全球AI熱潮中的關鍵角色,打包成一個投資組合,讓人不用選股也能參與這股浪潮。
Thumbnail
當我們談到理財與投資,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要怎麼投資才不會賠錢?」這問題其實可以簡單回答,也可以非常複雜。不過最核心的原則永遠只有一個:風險與報酬是成正比的。 不是所有投資都保本,也不是所有風險都該怕。除了像銀行定存、國庫券或高評等債券這類「保本又能領利息」的工具之外,大多數的投資標
Thumbnail
在市值型與高股息型ETF的爭論中,常聽到企業配發高股息是不好的,這表示企業發展到一個瓶頸,無法繼續擴張,才會把手上的現金都以現金股利方式發還回股東,所以不要追求高配息的企業。 所以,常配發高股息的企業真的不值得投資嗎?先了解一下為什麼企業會配發現金股利。 依據台灣證交所規定,能成功上
Thumbnail
在意自己的投資績效是人之常情,該計較的是,在符合自己的目標與需求下,冒同樣的風險或波動率,是否有獲得值得的報酬率,是否有更好的投資方式可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或更省事的方法。 我常看到投資人拿自己的投資績效在與別人做比較。自己某段短期間的投資績效比另一個人低,就開始反省檢討自己的投資方式與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通貨緊縮」這個詞時,很多人一開始的直覺反應可能會是:「物價下跌不是很好嗎?買東西更便宜,生活壓力也變小啊!」但其實事情沒有那麼單純。 通貨緊縮指的是整體物價水準持續、全面性地下跌,這背後通常代表著經濟活動的疲弱、需求的崩塌,並非一種良性的「便宜享受」。在經濟學上,適度的通膨(也
Thumbnail
大家常問,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很簡單,投資股票就是參與企業成長,不是跑去賭場押大小。大多數公司都希望自己越做越大、賺更多錢,投資人就是把錢投入這些企業,跟著他們一起成長,讓自己的資產也慢慢變多。 想像一下,如果你投資了一家餐廳或飲料店,你一定希望它每個月都賺錢、一直開新店。如果店
Thumbnail
在投資這條路上,很多人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到底什麼標的是最好的?」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誤會了。因為在理財規劃裡,從來沒有「最好的投資」,只有「最適合自己目標與需求」的投資選擇。每個人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度、資金使用時間都不一樣,所以最適合的投資策略也一定是量身訂做的。 市面上常見的
Thumbnail
有個說法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大多可以換算成一個金錢數字,譬如你的工作時薪。如果你是個正常上下班時間的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時,見紅就休,月薪5萬元,假設每個月工作天用22天計算,那麼你的一小時價值就是284元。 這個時間價值,常用來當做評估一件事情該不該自己去做的標準。譬如
Thumbnail
最近關稅問題,又再次提到了汽車進口關稅與貨物稅,保護了裕隆集團,但幾十年過去了,台灣還是無法完全自產汽車(主要卡在汽車引擎)。取消汽車關稅的聲音再起,也有人問,政黨輪替幾次了,為什麼不同的執政黨,都不會去取消汽車關稅呢? 以下是GPT的回答,回答內容與我的想法很接近,我覺得不同政黨的政府都
Thumbnail
前一陣子看到有人分享了一句話,「保險只能規避單一風險,現金可以規避所有風險」,我覺得這句話也說明了保險與資產的差別與重要性,所以想以此角度為切入點,探討一下保險的需求,與投資的重要。 許多人在規劃保險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壽險,有的人會先從保費便宜的開始,有的人會優先考慮投保理賠機率高的
Thumbnail
台股ETF市場這兩年出現了不少話題,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主題型股票ETF。不同於以市值或產業分類為主的ETF,主題型ETF更像是把投資人對未來的想像收斂成一個具體的方向。例如以AI供應鏈為主題的ETF,就是把台灣在全球AI熱潮中的關鍵角色,打包成一個投資組合,讓人不用選股也能參與這股浪潮。
Thumbnail
當我們談到理財與投資,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要怎麼投資才不會賠錢?」這問題其實可以簡單回答,也可以非常複雜。不過最核心的原則永遠只有一個:風險與報酬是成正比的。 不是所有投資都保本,也不是所有風險都該怕。除了像銀行定存、國庫券或高評等債券這類「保本又能領利息」的工具之外,大多數的投資標
Thumbnail
在市值型與高股息型ETF的爭論中,常聽到企業配發高股息是不好的,這表示企業發展到一個瓶頸,無法繼續擴張,才會把手上的現金都以現金股利方式發還回股東,所以不要追求高配息的企業。 所以,常配發高股息的企業真的不值得投資嗎?先了解一下為什麼企業會配發現金股利。 依據台灣證交所規定,能成功上
Thumbnail
在意自己的投資績效是人之常情,該計較的是,在符合自己的目標與需求下,冒同樣的風險或波動率,是否有獲得值得的報酬率,是否有更好的投資方式可獲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或更省事的方法。 我常看到投資人拿自己的投資績效在與別人做比較。自己某段短期間的投資績效比另一個人低,就開始反省檢討自己的投資方式與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通貨緊縮」這個詞時,很多人一開始的直覺反應可能會是:「物價下跌不是很好嗎?買東西更便宜,生活壓力也變小啊!」但其實事情沒有那麼單純。 通貨緊縮指的是整體物價水準持續、全面性地下跌,這背後通常代表著經濟活動的疲弱、需求的崩塌,並非一種良性的「便宜享受」。在經濟學上,適度的通膨(也
Thumbnail
大家常問,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很簡單,投資股票就是參與企業成長,不是跑去賭場押大小。大多數公司都希望自己越做越大、賺更多錢,投資人就是把錢投入這些企業,跟著他們一起成長,讓自己的資產也慢慢變多。 想像一下,如果你投資了一家餐廳或飲料店,你一定希望它每個月都賺錢、一直開新店。如果店
Thumbnail
在投資這條路上,很多人第一個問題往往是:「到底什麼標的是最好的?」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誤會了。因為在理財規劃裡,從來沒有「最好的投資」,只有「最適合自己目標與需求」的投資選擇。每個人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度、資金使用時間都不一樣,所以最適合的投資策略也一定是量身訂做的。 市面上常見的
Thumbnail
有個說法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大多可以換算成一個金錢數字,譬如你的工作時薪。如果你是個正常上下班時間的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時,見紅就休,月薪5萬元,假設每個月工作天用22天計算,那麼你的一小時價值就是284元。 這個時間價值,常用來當做評估一件事情該不該自己去做的標準。譬如
Thumbnail
最近關稅問題,又再次提到了汽車進口關稅與貨物稅,保護了裕隆集團,但幾十年過去了,台灣還是無法完全自產汽車(主要卡在汽車引擎)。取消汽車關稅的聲音再起,也有人問,政黨輪替幾次了,為什麼不同的執政黨,都不會去取消汽車關稅呢? 以下是GPT的回答,回答內容與我的想法很接近,我覺得不同政黨的政府都
Thumbnail
前一陣子看到有人分享了一句話,「保險只能規避單一風險,現金可以規避所有風險」,我覺得這句話也說明了保險與資產的差別與重要性,所以想以此角度為切入點,探討一下保險的需求,與投資的重要。 許多人在規劃保險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壽險,有的人會先從保費便宜的開始,有的人會優先考慮投保理賠機率高的
Thumbnail
退休這件事,很多人以為就是存到一大筆錢,然後等著花,但現實卻不那麼簡單。錢能不能跟著我們走到最後,比我們想像的更關鍵。人活得愈久,錢就愈容易提前退場,這才是真正的危機。尤其在退休後,收入來源縮小,花費卻不減,資產規劃如果沒安排好,可能不到十年就開始焦慮。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作者嫺人以
Thumbnail
故事從遊樂園的一幕開啟。永哲與兒子排隊等一小時,卻只玩到一個設施,光秀父子則買了快速通關,短時間內體驗多種遊樂設施。這不只是排隊與否的差別,而是思維的對比。有人選擇省錢卻耗掉時間,有人願意為效率付費。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價值觀:懂得投資時間的人,往往也能更快累積資產。 這本書是由先覺出版社所
Thumbnail
很多人覺得財務自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真實情況卻剛好相反。許多達成目標的人,並不是高收入族群,也不是靠運氣暴富的少數,而是普通上班族。他們靠著一套簡單可行、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慢慢累積資產,最後換來不必為錢妥協的人生。這套方式不是華麗的投資術,而是一條人人能走的實踐之路。 關鍵在於心態的轉
Thumbnail
大多數人心中對經濟學的印象,就是公式、均衡、以及「市場會自動修正」這些觀念。但現實的經濟運作卻遠比這些假設複雜得多。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甚至能源轉型,都一次又一次打臉傳統模型。這本書提出一個新觀點:經濟應該被看作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不是線性、可預測的數學遊戲。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作
Thumbnail
年輕時期不必富裕,但要有規劃。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提醒我們:「未來的生活不是等別人安排,也不是靠運氣。」當你年紀輕輕賺薪水,別只顧著花,先儲蓄、先了解現金流、先開始做退休準備。 書裡提到韓國年輕人旅行過 20 幾個國家,卻仍存下一大筆錢,這是因為他們從小養成檢視消費模式的習慣,意識到許多花錢是
Thumbnail
在職場與組織裡,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問題出在「人不夠努力」,於是加班、加會議、加流程,但結果卻只是讓大家更疲憊,效率反而下降。我們不時在想,到底怎麼做,才能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做事效率要如何提高。 《高效槓桿力》要挑戰的,就是這種慣性思維。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突破不是做更多,而是找到能以
Thumbnail
你覺得你的思考方式已經被過去的習慣與眾人的想法給框限住了嗎?這本《發掘洞見》可能可以幫你開啟另一個不同的思考路徑。 這本書是由幸福文化出版,作者是羅希特.巴加瓦與班恩.杜龐,羅希特長期任職於李奧貝納與奧美兩大廣告公司,也是喬治城大學行銷領域的兼職教授。班恩則是查特萊資本合夥公司的共同創辦人
Thumbnail
每次提到理財,大多是在討論如何省錢、存錢、投資賺錢,總是想著如何讓銀行裡的錢增加。但理財,其實從來都不是只有數字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選擇的自由。 這本由幸福文化出版的《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作者是財經主播詹璇依,政治大學新聞所畢業就投入電視新聞圈,主跑財經線,對各行各業景氣脈動
Thumbnail
這本書是由大是文化所出版,作者是黃嘉斌,曾任基金經理與綜合券商投資事業處負責人。作者擅長掌握台股長期循環,選擇最佳時機布局,有興趣認識者可進一步了解。 作者談的不是市場的神祕預言,而是建立在扎實邏輯和多年實戰經驗上的操作策略。它教的是一套能適用於牛市、熊市甚至盤整期的思維系統,從選股、進出
Thumbnail
這是一本以小說為撰寫方式的理財書籍,由財經傳訊出版,作者安柏姐曾是專業的操盤手與投資長,成為FIRE族後,他把多數時間留給家人、閱讀與寫作。他相信理財不是目的,而是讓人活得更自由工具。 書的一開頭,作者描述一場咖啡廳聊天:主角沈芮緹和朋友聊起退休,大家才驚覺,「未來的自己」對年輕人來說
Thumbnail
退休這件事,很多人以為就是存到一大筆錢,然後等著花,但現實卻不那麼簡單。錢能不能跟著我們走到最後,比我們想像的更關鍵。人活得愈久,錢就愈容易提前退場,這才是真正的危機。尤其在退休後,收入來源縮小,花費卻不減,資產規劃如果沒安排好,可能不到十年就開始焦慮。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作者嫺人以
Thumbnail
故事從遊樂園的一幕開啟。永哲與兒子排隊等一小時,卻只玩到一個設施,光秀父子則買了快速通關,短時間內體驗多種遊樂設施。這不只是排隊與否的差別,而是思維的對比。有人選擇省錢卻耗掉時間,有人願意為效率付費。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價值觀:懂得投資時間的人,往往也能更快累積資產。 這本書是由先覺出版社所
Thumbnail
很多人覺得財務自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真實情況卻剛好相反。許多達成目標的人,並不是高收入族群,也不是靠運氣暴富的少數,而是普通上班族。他們靠著一套簡單可行、低成本低風險的方式,慢慢累積資產,最後換來不必為錢妥協的人生。這套方式不是華麗的投資術,而是一條人人能走的實踐之路。 關鍵在於心態的轉
Thumbnail
大多數人心中對經濟學的印象,就是公式、均衡、以及「市場會自動修正」這些觀念。但現實的經濟運作卻遠比這些假設複雜得多。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甚至能源轉型,都一次又一次打臉傳統模型。這本書提出一個新觀點:經濟應該被看作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不是線性、可預測的數學遊戲。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作
Thumbnail
年輕時期不必富裕,但要有規劃。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提醒我們:「未來的生活不是等別人安排,也不是靠運氣。」當你年紀輕輕賺薪水,別只顧著花,先儲蓄、先了解現金流、先開始做退休準備。 書裡提到韓國年輕人旅行過 20 幾個國家,卻仍存下一大筆錢,這是因為他們從小養成檢視消費模式的習慣,意識到許多花錢是
Thumbnail
在職場與組織裡,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問題出在「人不夠努力」,於是加班、加會議、加流程,但結果卻只是讓大家更疲憊,效率反而下降。我們不時在想,到底怎麼做,才能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做事效率要如何提高。 《高效槓桿力》要挑戰的,就是這種慣性思維。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突破不是做更多,而是找到能以
Thumbnail
你覺得你的思考方式已經被過去的習慣與眾人的想法給框限住了嗎?這本《發掘洞見》可能可以幫你開啟另一個不同的思考路徑。 這本書是由幸福文化出版,作者是羅希特.巴加瓦與班恩.杜龐,羅希特長期任職於李奧貝納與奧美兩大廣告公司,也是喬治城大學行銷領域的兼職教授。班恩則是查特萊資本合夥公司的共同創辦人
Thumbnail
每次提到理財,大多是在討論如何省錢、存錢、投資賺錢,總是想著如何讓銀行裡的錢增加。但理財,其實從來都不是只有數字的事,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選擇的自由。 這本由幸福文化出版的《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作者是財經主播詹璇依,政治大學新聞所畢業就投入電視新聞圈,主跑財經線,對各行各業景氣脈動
Thumbnail
這本書是由大是文化所出版,作者是黃嘉斌,曾任基金經理與綜合券商投資事業處負責人。作者擅長掌握台股長期循環,選擇最佳時機布局,有興趣認識者可進一步了解。 作者談的不是市場的神祕預言,而是建立在扎實邏輯和多年實戰經驗上的操作策略。它教的是一套能適用於牛市、熊市甚至盤整期的思維系統,從選股、進出
Thumbnail
這是一本以小說為撰寫方式的理財書籍,由財經傳訊出版,作者安柏姐曾是專業的操盤手與投資長,成為FIRE族後,他把多數時間留給家人、閱讀與寫作。他相信理財不是目的,而是讓人活得更自由工具。 書的一開頭,作者描述一場咖啡廳聊天:主角沈芮緹和朋友聊起退休,大家才驚覺,「未來的自己」對年輕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