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地圖的礦村——走訪友蚋煤礦遺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位於路旁就能看到的礦業遺跡,不只在金瓜石或望古擁有,基隆友蚋也是其一。友蚋?好像沒聽說過?一開始我也是的,直至最近聽聞有人分享才去一探究竟,這一去才發現在友蚋信步而行,處處能發掘有趣的人文歷史遺跡,包含運煤隧道、運煤橋遺跡、壺穴景觀步道、礦坑口和百年古橋諸繕橋等等。


基隆邊陲地帶的礦坑小村

友蚋位於基隆七堵的一個山區,雖是在基隆,不過其實當地人都說這例是基隆的邊陲地帶,因為對外交通建設的關係,在生活上跟新北汐止的聯繫可能還更緊密些,就連我這趟去也是從汐止進入的,可以想像這個清幽的山村在獲取資源上的「遺世獨立」。

如果從水路來看,友蚋對外聯繫也是極度依賴汐止的。在友蚋的開發史中,除了礦業外就是務農,而礦業也是友蚋地區位數不多的熱鬧時期,友蚋的礦產當時必須先由鹿寮溪運送到汐止,再經由基隆河運到大稻埕販售。

既然生活跟產業發展都依賴汐止,為何還要化在基隆七堵行政區內呢?只能說我非常幸運,在這裡瞎亂逛時遇到一位善心的當地人,我發揮人類學的本領與對方攀談調查,聊上兩句後對方來了興致,竟然送我由當地前輩陳坤松撰寫的《友蚋村史與礦業》一書,從中才找到了一點解答。

跟當地人攀談後獲得的珍貴書書籍。

跟當地人攀談後獲得的珍貴書書籍。

在1903年以前,友蚋其實是隸屬於汐止管轄的,之後則被劃分到基隆轄區,此後被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沿用;至於當時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個人認為可能與打仗時礦產資源的重要性有關吧。

不過,還有個最關鍵的問題必須先釐清——到底是念友蚋(ㄖㄨㄟˋ)還是友吶(ㄋㄚˋ)?

在《友蚋村史與礦業》這本書也有提到,有一種解釋是這裡初期被開墾時,因為土地蠻荒瘴癘之氣重,因此被冠以虫字旁的稱號;不過另一種說法可能更可靠一些:這裡過去是平埔族的獵場、梅花鹿多,因此台語以「五埔」稱之,後來則逐漸變成音譯的友蚋,而這種說法也解釋了鹿寮溪的名稱由來。


隱沒在山區的礦坑遺跡

據聞友蚋有三多:橋多、礦坑多、土地公廟多,土地公廟我不知道,前二者相關的遺跡還真的挺多,不過這裡的礦坑歷經多代轉手、戰時易權等因素,有過多種礦產與礦山名稱,資料分散錯綜複雜,因此難以辨別具體位置與關係,而目前研究下來的則有12家,其中我接觸到的是新一坑礦坑口(益興炭礦)。

新一坑礦坑口的位置需要進入山林荒野中,雖然距離不遠,而且在路邊就能隱隱看到當時的澡堂與辦公室,但仍須有登山裝備會比較合適。礦坑口並未完全封死,不過我也沒那個膽量進去看看,因為礦坑中通常會有毒氣或是積水,沒事還是別亂嘗試。

「其實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有蝙蝠活動就代表沒有毒氣。」帶頭的大哥說道,接著就是隨手往框坑口一照,這才看清楚內部的樣貌:約45度的斜坡,上面還能看到一點點鐵軌遺跡,真難想像在這種坡度下,是怎麼把煤礦推上來的?這時候就需要捲揚機登場了。

捲揚機是一種為了把運煤車從礦坑拉出來的機器,通常只要背對礦坑口直直往前走,一定能找到捲揚機房的位置。有著大哥帶領,雖然費了點攀岩的力,但還是找到佇立在高處的捲揚機房了。


路邊的礦業殘骸:運煤橋墩

那煤礦運出來後又去哪呢?就需要靠運煤車了。

其實進入新一坑口的那條產業道路過去就是運煤車道,並在其中一個交叉口與二坑口的運煤車鐵軌相會合,而這個交叉口很有趣。在華新二路上的公車站「一坑」對面會看到一個小山洞,這個山洞其實是人為的——山洞裡的步道過去就是煤礦工所行走,如今改為「壺穴景觀步道」,搭起山洞的用意就是為了讓架高的煤礦車鐵軌互通,也就是與二坑口運煤鐵軌交會之處。

仔細看這個山洞或發現,兩旁其實都是磚頭,可見真的是人為所搭建起來的。

友蚋地圖。

友蚋地圖。

這一趟我並沒有到二坑口,不過二坑口的運煤鐵道正好穿過了友鹿溪,現在在路邊還能看到橋墩遺址,從橋墩高度就能知曉為何還會需要蓋出一個山洞了。


友蚋的兩座百年古橋:興化橋與諸繕橋

剛剛提到友蚋三多的其中一多,就是橋樑,而山洞外的小橋就是超過百年的興化橋,另一座諸繕橋則隱沒在一個小小的步道中。這兩座百年古橋都是糯米橋,由於水泥在當時還很珍貴,所以當時許多小橋就以糯米、紅糖、石灰的混合物,做為橋身石塊的黏著劑。

有趣的是諸繕橋上原本刻著的「大正15年建橋」,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後,直接把大正塗掉改成民國,這些刻痕都還在;在橋上欣賞友鹿溪的溪水潺潺,透出陣陣幽幽古意。

諸繕橋上的刻痕。

諸繕橋上的刻痕。

友蚋並不大,也不是真的有什麼景點美食,但是撐起當地發展的產業歷史痕跡都還在,是一個隨時可以說故事的地方,值得一走。

116會員
98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