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30)於教文委員會《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審查發言時,針對不義遺址的「推廣教育相關計畫、「地方政府保存活化」與「文化向下紮根計畫融入」等面相,對文化部長李遠提出質詢。郭昱晴表示,草案「不義遺址」的名稱與時間軸,定義就是臺灣228事件到白色恐怖期間,黨國體制下國民黨侵害人權、刑求、審判、行刑的歷史事實,不該遭有心人士刻意曲解。

郭昱晴回顧,家族長輩當年就曾目睹淡水河畔鐵絲穿掌的槍決行刑場面。根據統計資料,1947年間被殺害的人民在兩千至兩萬五人之間;白色恐怖因為反政府被捕者,有一千兩百人以上遭處決。郭昱晴強調,唯有誠實面對歷史,台灣才能成為真正自由民主健康的國家。2017年起盤點全台證據度、完整度高的地點,目前已完成審定公告共有42處不義遺址,其中與228事件相關者25處、白色恐怖相關者17處,其餘預計於2026年完成全數64處潛在不義遺址公告,針對尚待審定的64處遺址,以及未盤點但具潛力的場域,相關的審定作業規範以及人力一定要逐步的到位。
郭昱晴也提到,不義遺址保存活化方式其實與地方政府態度大為相關。第十條雖有明定,將設置歷史標誌、侵害人權事件解說、數位虛擬重建、辦理歷史事件紀念儀式或活動等;國家人權館則會負責教育推廣活動,如設計並提供「不義遺址線上3D環景導覽」素材,讓教師可在課堂上呈現建置不義遺址歷史場景等,但實際工作推行上,地方政府是否願意配合、配合程度高低,都直接影響工作成效。對此文化部則表示,因目前相關工作主管機關只有文化部,涉及地方權責的部分,將會以個案協調方式處理。

此外,郭昱晴也關心,推廣校外文化體驗的「文化向下紮根」計畫,112-114年編列特別預算2.45億,串聯中央與地方藝文場域,創造藝文體驗內容;透過與地方政府合作規劃一日遊路線,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劇院、音樂廳,增加學生接觸多元藝術內容機會;而未來是否可將前述台灣人不能遺忘的近代歷史,也融入課綱與「文化向下紮根」計畫之中,甚至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親身參訪遺址,增加其對台灣民主化的進程有更深刻的了解,進而對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認同,這是文化部應該積極考慮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