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龍必須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地方』,閃爍的電燈、充滿霉味的小巷子、吵死人的鄰居,不覺得這些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懷念感嗎?住在這裡的居民也相同,大家都熱愛著這個令人懷念的九龍,所以九龍不會改變,也不能改變,九龍不需要新的事物。」
九龍不需要新的事物,就像那一成不變的街道,一成不變的他或她,是那舊日回憶裡令人懷念的噪點,令人內心湧動的金魚。
香港是「記憶」具現化的一座城市,而我很高興看到《九龍大眾浪漫》的動畫改編捕捉到原作最核心的靈魂與主軸,以此作為整體改編的方針,極致去再現懷念二字,發揮屬於動畫的敘事優勢——從視覺意義上,連繫起那些關於人們記憶中對九龍的昔日樣貌(或許不那麼精確,流於刻板印象),將湧動於空氣和光陰裡的斑駁、霉味、潮濕和吵雜一一刻劃下,停滯於這個男女主角身處的、虛實交織的世界裡,仿若它從未流動過,也從未離開過,永遠地留在那個美好的時空裡。
如那一再出現,象徵著男女主角和故事的金魚,通透美麗、充滿生命力卻又破敗。


負責的美術監督金子雄司深知這點,所以他一如往常地善用自身的特色,盡可能使用顏料去畫下九龍的街景,以那充滿手繪溫度的紋理筆觸,為金魚們創造了得以遨遊呼吸的水中世界,澄澈冰涼的令人懷念,然而那顏料略帶雜訊斑駁的痕跡卻也提醒著我們,平靜無波之下是暗流湧動。
她終究是活在一個光怪陸離的水中。



因此原作漫畫以連續分格和看似不著邊際、隨機擺放的情節,作為對日常生活感和連貫性的敘事方式。在需要大量刪減文本的改編動畫裡,即便腳本田中仁已經精準整合與處理,但一卷單行本濃縮進一集,情節之間的刪減依然會造成些微敘事上的不連貫,而監督和腳本選擇利用這樣的限制特性改動,替代原作漫畫的連貫日常,對應和放大故事的懸疑感與女主回憶的「斷裂」——破碎的敘事筆觸,寫出了水中和記憶的光怪陸離,而偶爾細緻流暢的肢體作畫、抽離BGM回歸日常環境聲響的寧靜與吵雜,以及方正穩妥的分鏡演出,則與其共同構築出昔日回憶裡令人懷念的噪點。
不過,就像某一段被刪除的原作漫畫的話語,動畫對原作的再現,其實也是種故事裡地球子星和地球的關係,我們終究知道一切並不會完美複製,也不會如願成功。

「建造一個山寨版的地球⋯⋯像話嗎?」對話在動畫裡到此戛然而止。
但尚未說出口告訴的(或許在之後會出現),也許就是動畫想留給我們最大的懸念和邀請。
「那並不是浪漫,而是奢望。」
「奢望和浪漫哪裡不一樣?」
「奢望是超越自己身份和能力的期望,然而浪漫呢⋯⋯」
動畫《九龍大眾浪漫》的改編與再現,到底最後會是一場浪漫還是奢望呢?或許可以繼續注視追尋下去。
・
原文刊載於 不是特別的不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