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溫與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 2025 年春季會議上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對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的成長前景投下悲觀預測,反映出中美貿易衝突對區域經濟的深層衝擊,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重點!
2025 年,全球經濟正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儘管通膨已從高點陸續回落,勞動市場逐漸正常化,但抑制通貨膨脹的進展大多停滯不前,大多數國家尚未完全回到通貨膨脹目標,央行仍面臨兩難抉擇:過早降息可能引發通膨預期失控,過晚則可能抑制經濟復甦。Fed 需在「穩定物價」與「支持成長」之間取得平衡。
美國於 4 月宣布的全面關稅與對等關稅措施,其中一些國家更祭出報復性措施,加劇了全球貿易體系的碎片化風險,也引發主要股票指數歷史性下跌,波動率升高。數據顯示,美國平均關稅率從 2025 年 1 月不到 3%,暴漲至 4 月中旬約 25%。
儘管在之後川普宣佈暫緩 90 日微緩和情勢,但對中國平均關稅關稅仍高達 115%,中國反制美國商品則高達 146%。根據 NBER 的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PU),全球政策不確定性已遠超 2018-19 年美中貿易戰高峰,導致企業與家庭投資、消費全面遲疑,在數據方面,消費者、企業及投資者的情緒在年初時是樂觀的,但隨著不確定性的籠罩,情緒顯然轉趨悲觀。
貿易戰的經濟與體制衝擊
1. 貿易碎片化:
IMF 警告,若貿易衝突持續升級,可能導致生產效率下降、資源錯配,出現長期生產與技術脫鉤,觸發成長減速、全球規模經濟流失、銀行信貸緊縮,全球 GDP 可能受到顯著衝擊。依據 IMF 分析,中國 2025 年消費預估較基準預測減少 0.7%,投資減少 0.5%,衝擊並在 2026-27 年更顯著。而其他新興市場、亞洲與歐洲也難以倖免,唯有少數如越南因供應鏈重組得利。
2. 通膨新動能:
全球貿易戰將帶動新一波輸入型通膨。首先,美國進口物價上漲直接轉嫁消費端。由於超過 80% 的全球貿易以美元結算,美元升值時更易引發價格反彈。再者農產品和關鍵礦產的供應鏈斷裂,將造成食物及能源安全風險,2025 年全球通膨率可能因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而上升 0.3 個百分點。
3.債務風險
美國財政赤字仍位於歷史高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已突破 35 兆美元(約占 GDP 的 130%),創歷史新高。若債務持續增長,未來可能被迫「借新還舊」,進一步推高利息負擔。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使美國能低成本舉債,但若市場對美債信心動搖,可能引發全球資產重訂價。
IMF 對各經濟體看法:
【美國】美國經濟在 2024 年表現超出潛力,主要受強勁國內需求支撐,私人消費年增率達 2.8%,高於歷史平均。然而,2025 年出現逆轉跡象,1 月份消費支出下降 0.6%,2 月份持續低迷,這可能反映私人消費趨向正常化以及政策變動對經濟情緒的負面影響,顯示美國經濟的週期性狀況正在惡化。
【歐盟】歐元區正處於週期性反彈,但國內需求持續低迷,除德國外,主要經濟體的消費成長貢獻可能已達頂峰。消費者信心疲弱和高度不確定性導致預防性儲蓄增加並拖累消費成長。製造業因高能源價格保持疲軟,而服務業是主要成長動力,造成歐洲國家間,特別是德國和西班牙之間因對這些行業的依賴程度不同而出現分歧。
【中國】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在於房地產市場長期疲軟及其影響,包括對地方政府財政的衝擊。疫情爆發時,信貸驅動的房地產市場已出現下行跡象,這種內部脆弱性抑制了國內需求,儘管政府已採取措施解決房地產供過於求和提振信心。中國消費者信心自 2022 年初大幅下跌後一直未能恢復,貿易緊張局勢和新關稅也對中國經濟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在持續的通縮壓力及家庭儲蓄高企下,經濟成長動力從投資和淨出口轉向消費的再平衡過程緩慢,建築和房地產活動依然低迷,而工業、貿易和交通運輸則表現強勁。
政策不確定性下的經濟展望:
1. 全球成長展望:下修與保守
IMF 的「基準預測」顯示,全球經濟成長率預計從 2024 年的 3.3%,降至 2025 年 2.8%,2026 年小幅回升至 3%。
此預測已比 2025 年 1 月份下修 0.5 個百分點,反映新貿易措施及其外溢效應。即便部分國家(例如中國與歐元區)推出財政刺激來彌補損失,但幾乎所有區域國家都難逃成長下調。
2. 長期展望:中長期停滯、人口老化壓抑成長
預計五年後(2029-30 年)全球經濟年成長率僅 3.2%,顯著低於疫情前平均的 3.7%。成長動能滑落最明顯的為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關鍵原因包括人口老化、結構性改革不力、貿易碎片化(fragmentation)、科技落差加劇等。
AI 帶來的生產力紅利與壓力:
AI 被 IMF 評估為主導下一輪生產力革命的關鍵驅動。預估 2025-2030 年 AI 驅動的 IT 產業擴張,將使全球 GDP 年成長率額外貢獻 0.5 個百分點。中國、美國、歐洲 AI 成長紅利尤為突出,不僅帶來產業知識外溢,也加速產業自動化、精進供應鏈管理,使成本下滑、創新提速。
但不容忽視的是能源消耗問題。支撐 AI 運算所需的資料中心,其耗電需求可能在 2030 年前超過 1,500 太瓦時(TWh),相當於印度目前全國用電量。IMF 預估,若照現有全球能源政策,AI 帶來的 IT 擴張將於 2025 至 2030 年間增加 1.2% 的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義大利五年能源相關碳排。若能推動電力系統去碳化(如新能源補貼或 Feed-in Tariff),碳排增幅也高達 13 億噸,社會成本約介於 507 億至 663 億美元之間。
IMF 的政策建議
IMF 認為,各國必須協調解決貿易緊張情勢,推動透明、預見性高的貿易政策,以穩定全球投資環境、避免過度波動與資本錯配。IMF 建議可透過區域協議如 EU 單一市場深化、CPTPP 的拓展、非洲自由貿易區進程來增進全球分工韌性。
當前寬鬆資金逐步退場下,央行需精準調控利率,維持物價與金融雙穩定。同時政府應持續擴大「財政緩衝」,以因應未來經常性衝擊。
結構性改革同樣關鍵,需聚焦提升生產力、促進人力資本與新科技應用,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如再生能源、智慧電網),才能充份攫取 AI 時代生產力與減碳雙重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