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戰後受中華民國政府派任至臺灣修復台灣電力,曾前後擔任臺電總經理、奈及利亞全國電力公司執行長、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外交部長與行政院長、總統府資政。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院長」之稱。

孫運璿
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與時任總統的蔣經國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臺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臺灣經濟推手」之一,也是經濟貢獻重要人物之一。
1984年2月24日,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孫運璿因罹患腦溢血中風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體狀況不理想而辭職下台。經過漫長的恢復,孫運璿中風後的病情仍不甚理想,只能以輪椅代步。儘管喪失了部分行動能力和語言能力,且已淡出政治圈,仍受到國民黨乃至臺灣政壇內的景仰。自1984年孫運璿中風以來,獲蔣經國聘為有給職資政,由李登輝至陳水扁,三朝元首皆予聘任,資政本無官舍配置,但三任總統予特許照顧,成為總統府有給職資政二十多年,每月有薪水、司機、護士、安全人員,並且長期居住於政府宿舍。
此外,據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說明,也喜歡吃冰淇淋和麥當勞。
2006年2月,孫運璿因併發症於臺北市病逝,享耆壽92歲。
孫運璿在擔任經濟部長任內推動的積體電路技術轉移案,雖然耗費了一千萬美元來完成,日後卻為臺灣創造了一兆新臺幣以上的年產值,堪稱最正確的決策。
臺灣在石油危機事件中,經濟不但沒有因此崩盤,反而蒸蒸日上,外匯存底迅速累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可說是功不可沒。
臺灣黨外運動的先驅康寧祥說:「他是國民黨裏少數一、兩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官員,所以他上任一年內,除經濟外,不質詢他任何問題。他不懂政治,問他政治問題,對他不公平。」
有部分學者認為孫運璿的施政策略當中,許多是錯誤的。譬如1982年,孫運璿為加速臺灣科技發展,明訂了「自動化、資訊、材料、能源、生物技術、雷射、肝炎防治、食品加工」等八大重點科技,執行方式在當時就受到質疑。這些質疑包括政府投資補助的對象良莠不齊,八大科技的範圍過於廣泛等。
對於汽車工業,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曾指出,李登輝與日本豐田汽車合作發展汽車工業的方案條件不錯,但孫運璿等官員要求過高自製率及保護主義,改與條件更差的美國福特汽車合作,臺灣的汽車工業直至國民黨放棄後才開始發展。所以,林濁水指稱此政策反而造成汽車工業發展的不充分。
孫運璿任內專注經濟成長不夠重視環境保護的做法、也令人詬病。前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當時擔任臺南市長的許添財曾憶及其在文大授課時,一名日本教授曾批評臺灣政府不重視環保,但被孫運璿回以「臺灣目前還很窮,不必考慮這些」。
孫運璿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公職生涯中最感遺憾的是,在經濟部長任內太專注於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提升,以致今日臺灣出現這麼多亂象。晚年的孫運璿,總是痛心於社會金錢觀至上,年輕人功利主義,他自問「是不是我們那一輩對經濟發展走得太急了」,還表示「那時候我建議教育部、新聞局共同做。教育部我建議修改小學教科書內容,把儒家思想慢慢引進小學裡面。大眾傳播界,我建議宋局長成立公共電視台,慢慢介紹我國固有文化。公共電視到現在還沒有做起來,做的東西我看了,離復興文化還遠,做的不夠。」。
但因瑕不掩瑜的施政成績與極高民間聲望,孫運璿普遍受臺灣各界景仰。如2003年間,《天下雜誌》針對歷年的臺灣政治人物以中小學教師與家長為對象展開民調,曾經委由《天下雜誌》出版自傳的孫運璿被評定為品格操守最佳的政治人物。於該統計數據中,他所獲得之正面指數,不但高於蔣經國,比起千禧年初臺灣朝野最熱門的政治人物如連戰、宋楚瑜、呂秀蓮、陳水扁等人,更是超前許多。
孫運璿過世後,時任總統的陳水扁與副總統呂秀蓮也透過新聞稿表達慰問之意。總統府新聞稿稱「孫資政為國奉獻一生,不僅親自參與臺灣超過半世紀的改革、建設與進步,擔任經濟部長及行政院長期間,更推動多項經濟與交通建設,奠定臺灣經濟發展重要基礎,協助締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與李國鼎堪稱臺灣經濟推手;即使晚年身體不適,仍十分關心國事,善盡針砭,令人感佩。」兩人並親自前往靈堂致意。
※圖、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