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九月的清晨,穿過小徑,野草上一顆顆露珠,晶瑩欲滴。忽忽焉時序流轉,已是夏去秋又來!枝頭樹梢傳來秋蟬亂亂叫,樑上雙燕不知欲飛往何方?
立了秋、處暑來,天氣漸漸轉涼,轉眼間、已是白露。此時由於日夜溫差大,清晨可見玲瓏剔透的露珠而得名。白露,「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時以四時配五行,五行對五色。秋屬金,金對應白色,故稱秋天的露水為「白露」。最明顯變化是早晚添了幾分涼意,有「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之說。
白露之雅
白露降,天高爽闊,民間有收清露、飲白露茶、釀白露酒之風雅。《本草綱目》上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百草頭上秋露,未晞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悅澤。」趁天未破曉,露水未乾時收集來的草上秋露,可以延年益壽,可以治百病,可以帶來好心情,甚至有美容功效:「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古人飲茶好取自然之水,花上露、梅上雪、柿上霜,皆如是也。據說,迷戀丹道的漢武帝聽信方士之言,以為採天降甘露和以玉屑飲之可以長生。遂於長安建章宮築柏梁台,上有銅製仙人以手掌托盤,以承接露水。
秋氣清,習俗還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白露茶即秋茶,不像春茶鮮嫩,不似夏茶乾澀。輕輕呷一口,唇齒之間,滿是甘醇。湖南、江浙一帶,更有釀酒之俗。白露節氣一到,家家釀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或「米露」。福建福州則有「白露必吃龍眼」之說,意思是這天吃龍眼對養生有奇效。實則,龍眼本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最令人垂涎的是,白露時節龍眼顆大、味甜、口感好,正是日啖三百顆的好時節!
清晨的露珠帶著詩意,輕輕敲開了仲秋的窗兒,輕輕地。白露三物候,一候鴻雁來:鴻雁,俗稱大雁、開始飛往南方過冬。湖南衡陽有回雁峰,傳說雁至此峰不過,遇春而回。二候玄鳥歸:玄鳥即燕子。燕子開始集體遷徙,飛越數千公里去溫暖的南方過冬。 三候群鳥養羞:羞,同饈、美食之意。指未遷徙的留鳥感知到天氣變化,盡量多多吃飽饜足以積累脂肪,好為寒冬的到來作準備。
人間半秋,天上鳥兒忙紛紛,地上人兒望秋色、感秋意。露染山林,那飽沾露珠的花草樹木,勾起了騷人無限的遐思。重章疊句,寫下了空靈縹緲的秋水伊人。反複吟詠,描出了淒迷朦朧的在水一方。一唱三嘆,餘韻綿延三千年。蒹葭蒼蒼,《詩經》裡最純粹的愛情詩,也可視為心靈上的追求,對求而不得的精神昇華。
《詩經‧秦風》:蒹葭蒼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ㄐㄧㄢ ㄐㄧㄚ, jiān jiā),蘆葦。
晞:(ㄒㄧ,xī)乾、曬乾
蒼蒼、萋萋、采采:鮮明茂盛的樣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順流而下。
躋:登上、升高,形容道路險峻難行。
右:彎曲、迂迴;形容道路迂迴曲折。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亦即岸邊。
坻:(ㄔˊ,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沚:(ㄓˇ,zhǐ),水中之小塊陸地。
破曉時分,渭水籠著一片霧氣氤氳。清風徐來,兩岸蘆葦裊裊生姿。晨曦慢慢破空而出,映照著蘆葦上飽沾著的露珠,顆顆晶瑩。天空一點點亮了起來,岸邊緩緩走來了一個弱冠少年。少年望向一樣長滿了蘆葦的對岸,似心有所思。隱約間,有個美麗曼妙的佳人,就在水的那一邊。似近又遠,若即若離。少年不覺吟詠而出,繾綣浪漫、傳唱不已。
水邊的蘆葦蒼蒼翠翠,潔淨的露水凝結成霜。朝暮思念的姑娘啊,正在水的那一方。我想逆流而上追尋她,無奈道路漫漫又艱難。我想順流而下跟隨她,只見那綽約的身影,依依稀稀站在水中央。
水邊的蘆葦青青碧碧,潔淨的露水尚未曬乾。日日魂牽的淑女啊,正在水的那一邊。我想逆流而上追尋她,無奈道路險峻且難行。我想順流而下跟隨她,只見那窈窕的身影,依稀站在水中高地上。
水邊的蘆葦鬱鬱蔥蔥,潔淨的露水尚未消失。夜夜夢縈的美人啊,正在水的那一岸。我想逆流而上追尋她,無奈道路迂迴又曲折。我想順流而下跟隨她,只見那婀娜的身影,依稀站在水中小洲上。
《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公元前11至6 世紀五百年間的詩歌,共305篇。作者佚失不可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依題裁分為風、雅、頌。風指國風,結集了由各地方採集而來的詩歌民謠,共160篇十五國風。
秋風送爽,天清白露生,李白對美人相思苦,幾回魂夢《長相思》。美人如花似玉,卻相隔九重天。一般認為作於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政治抱負形同破滅之後。美人不一定實指,可能承襲《離騷》裡香草美人的意象。可以是自喻,可以譬喻明君,也可以是對高尚品德、美好理想的追求與渴望。李白志在建功立業,或官拜宰相、或為帝王師。然終其一生,其理想抱負如美人遲暮,似草木零落。「長相思,在長安」,直抒胸臆!末了,「長相思,摧心肝」,沉痛、但不萎靡,蘊含盛唐氣象之開闊,迴腸蕩氣千百年。
李白:長相思,在長安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絡緯:俗稱紡織娘。
簟:(ㄉㄧㄢˋ,diàn)供坐臥用的竹蓆。
淥:清澈。
我朝朝暮暮地思念,思思念念的美人,在長安。思念在秋天的夜裏,只聽得井欄紡織娘聲聲叫,又見竹蓆透著一片清寒,連微微的露霜也有了悽悽之色。更那堪,獨伴一盞孤燈昏暗暗,映照著多少相思濃又濃、釅復釅。放也放不下,解也無可解,唯有形影相弔。捲起窗簾兒望天上明月,只能空長嘆。我的美人啊!層層雲端相阻隔,遠在九重雲天外。上有長空一片渺渺茫茫,下有清水捲起萬丈波瀾。天高高、路漫漫,魂魄一路迢遞艱又艱、難又難。就算日夜跋涉,也飛越不過這重重關山。走也走不到,夢也夢不了。唯有日日夜夜地思念,唯有任綿綿相思摧心肝、痛心肝、碎心肝!
李白(公元701 – 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生嗜酒。有「詩仙」之譽,和「詩聖」杜甫並稱「李杜」。二人曾擕手同遊,杜甫寫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余光中讚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世一去不復返。這場叛亂持續了近八年,百姓流離失所,杜甫亦不例外。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詩人攜家僻居秦州此偏遠邊郡(今甘肅省)。同年,叛軍引兵南下,山東、河南一帶皆處於戰亂之中。杜甫幾個弟弟正分散於此,杳無音信,生死未卜。值露寒時節,戍樓傳來鼓聲、無情,天上孤雁哀鳴、荒涼,映襯出杜甫深深的憂慮、濃濃的思念。
杜甫:露從今夜白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舍弟:「舍」,對自己弟妹之謙稱;對他人尊稱則用「令」。杜甫有四個弟弟散處各地,故詩人憶而賦詩。
戍鼔:戍樓上報更的鼔聲。自黃昏至拂曉,分為五更。一般鼔報三更,就不准路有行人。戍,駐防。
秦州僻遠,塞下秋來一片苦寒,風瑟瑟兮草木蕭蕭。戍樓更鼔聲起,一聲聲、淒涼又單調,路上斷人行。就在這時,一隻失群的大雁,在上空盤旋哀號。哀號聲穿透長長的夜色,聽起來格外淒厲荒涼,也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感傷。時序更迭,秋意已濃濃。今夜的露水來得格外清亮,清亮得刺眼,絲毫不解人間淒涼。望著天上的月亮,詩人更覺心中黯然。他想起了故鄉的月色,萬頃波光灑下來,柔和、皎潔。他鄉月色灰濛濛,怎扺得過故鄉的明月光!
又傳來孤雁一聲哀號,詩人更心有戚戚。兵荒馬亂中,多少人如同失群孤雁一般,顛沛流離、骨肉失散。想到幾個弟弟天各一方、生死茫茫,深深的思念和憂慮襲心頭。不知身在何處?不知是否安好無恙?若能來信報個平安,那可真是家書抵萬金、令人狂令人喜啊!只是,干戈未止,想打聽也無從打聽,想寄封家書、更是難上加難呀!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人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結語卻含蓄蘊藉,更顯語淺情深。
杜甫(公元712 – 770年),字子美。前半生舉進士不等,漫遊各地。後半生貧病交加,晚年擕家出蜀,病死於湘江舟上。
秋水多,鴻雁來,燕子歸,惹傷緒。燕子和鴻雁俱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仲春時節,泥融飛燕子是賞心悅目一道好風景。燕子與人親、心念舊恩,大方出入人家屋檐下,築巢、孵蛋、育雛。吱吱喳喳聲中,流光一點一滴溜走,雛鳥羽翼漸豐,母鳥些些老。春去秋來,燕子準備飛往遙遠的南方過冬了。燕飛來、燕歸去,成了古人惜春傷秋、說閒愁的文化意象。
晏殊:雙燕欲歸時節
《清平樂》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金風:即秋風。《文選注》,西方為秋而主金,故秋風曰金風也。
綠酒:古代釀酒,原本技術就有限。一般人家自釀,更是粗糙,酒熟後稍稍過濾就拿來飲用。過濾不淨,碎米、碎渣,甚至酒糟都還在,這樣的酒,稱之為「濁酒」。所以古人說喝酒,也叫吃酒,就是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濁酒雜質大,上面漂滿無數渣滓和泡沫,變成淡綠色如蟻如蛆的糟沫。色微綠,細如蟻,遂有了「綠蟻」、「綠酒」等稱謂。
朱槿:又名扶桑、大紅花,原產於中國。常綠灌木,朝開夕落。
秋來,風細細地吹,梧桐葉靜靜地飄下一兩片。細細靜靜中,伴著三杯惆悵,兩盞憂傷,一喝就醉。小軒窗,閒愁淡淡,濃睡酣酣。這一枕眠,醒來已是次日薄暮時分。庭院裡,斜陽懶懶灑下來,灑在欄干上,灑在紫薇、朱槿枝上,映照出心情之悠閒,神態之舒緩。可夏天開得鮮艷艷的花兒,如今禁不住秋風一吹,只能無可奈何地衰微凋殘。這一想,夕光再流麗,似也暗淡了下來。秋意轉濃,燕子即將歸去,銀屏昨夜微微寒,天氣也變涼了。韶華易逝,詞人意緒淒淒。醉人的,是酒,更是無計可消除的點點閒愁啊。
晏殊(公元991 – 1055年),自幼聰穎,五歲能詩,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尚是太子時,晏殊為太子舍人,仁宗即位後,官至宰相,有宰相詞人之稱。
天涼好個秋,一樣說愁,辛棄疾說的是浩浩湯湯的憂國傷時之愁。辛棄疾(公元1140 – 1207年),號稼軒居士。二十三歲自北歸宋,一生力主抗金、收復中原。卻也因此落得不受朝延待見,屢遭主和派排斥。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罷官,退居江西上饒二十年之久。博山在上饒附近,風景優美,詞人常往來於博山道中、並作多首詞記之。
辛棄疾: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青蔥歲月,襟懷「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情,揮灑著「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的飛揚,深信世間所有事,皆大有可為。中原必能收復,靖康恥得以雪,哪裡懂得什麼是愁滋味?但為了附庸風雅,少不得登高遠望,傷春悲秋強說愁!
歲月匆匆,人已中年,鬢髮漸霜。原以為可以黃沙百戰穿金甲,卻落得報國無門、削職閒居。萬千無可奈何,終於嚐遍識盡了愁滋味。愁啊愁,問我有多少愁?能怎麼說?問我為何而愁?該怎麼講?罷了,罷了,還是不說為是。倒不如數數梧桐樹飄下多少落葉,看看檐下燕子何時歸去?秋意濃,涼風起,說一句天高氣爽好個秋!
濃愁淡寫,語淺意深,別有一番耐人尋味。吾自年少,咀嚼至今。
白露,送走了暑氣,捎來了涼意,輕輕地、悄悄地。花草上掛著晨露,剔透如玉;樹上一顆顆果子,紅橙黃綠。仍是舊時月色,只是歲月輾過。喝一盞白露茶,啖百來顆龍眼,懷想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2025/09/07 白露:住家巷口一戶人家後院,有參天柳樹一棵,每次外出散步必經過。節氣之始,以汝為證。

圖片取自網路加以裁剪而成,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