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大家從小都聽說了。
這個出自西漢《淮南子‧人間訓》的故事,話說在邊塞有位養馬的老翁,走失了一匹馬,哪些馬,從小養大,走失了,走去胡人那邊,能不不捨嗎?鄰近的人得悉,紛紛來安慰,勸老翁別難過。可是,老翁一言不語,似有所悟。
隔了幾個月,哪匹失馬竟然迷途知返,還帶了一匹胡馬回來。這麼一來,因減得加,鄰人於是又紛紛來道賀。可是,老翁還是一言不語,似有所失。未幾,老翁的兒子騎著哪匹胡馬,還加鞭快跑,結果摔斷了腿,不能正常走動。那麼,鄰人又一個一個地來安慰老翁。可是,老翁還是沉著不說話,可心裡就知道,那是失而復得,而又因福得禍呀!
戰事爆發,凡壯男都要去當兵,而當兵的許多都戰死沙場。可是老翁的兒子,因肢體殘疾,免役沙場,得保餘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這也就是「塞子斷腿,焉知非福」啊!
其實,再推前到戰國時期,莊子創造了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人物,其中有個叫「支離疏」的人。看這個名字,就已經夠奇異了。莊子描述這個人,雙肩高過到頭,而下巴卻低到肚臍下。髮髻衝天,而他的五臟六腑都擠著向上。至於他的兩條腿,就直接長在肋骨旁邊。你看這樣一番形容,這不僅是醜陋了,而且近乎猙獰啊!這樣的一個人走出來,不是像怪物一樣嗎?躲避都來不及呀!
你說,那這個人又怎麼生活呢?莊子說他就替別人縫洗衣服,也足夠養活他自己。另外,他還有餘力,替別人去篩糠簸米,所賺得的工錢,足夠養活十口人。
那麼,莊子得出一個結論:像支離疏這樣的人,盡管看起來,他是那麼猙獰醜陋,那麼殘障不堪;但實際上,他能自食其力、能努力求存;沒準,比別人獲得的更多。起碼,國家徵兵時,就不用上戰場送命啦!國家賑濟時,他所領取的柴米糧食,比一般人還要多。最重要的,不但足以養其身,還能終其天年。
若是再推前到春秋時代,老子就說過這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災禍裡面可能隱藏著幸福,幸福裡頭也可能潛伏著隱患。
偶然一兩次肚屙,腸胃不適,這未嘗不是好事,起碼給咱們一個提醒,要注意飲食,而且還能把腸胃裡面的病毒排走。
過時誤機,飛走了,也許是個好事,事實上,有個別乘客也因而保命倖存。
凡事以平常心看待,毋過憂傷,勿過自責,喜樂又一天,悲傷也一日。總之,日子年年過,河水天天流。二者似相識,平常在心頭。
(寫於2025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