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遊走路線】
(上下九步行街)下九街→陶陶居(第十甫路)→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
→
荔灣博物館
→
荔灣湖公園逢源大街一帶
→
寶源路、多寶路、華寶路
(三寶路回程)
🤗本篇遊記主軸為紅字
部分
續上篇遊記,上下九步行街、陶陶居(第十甫路)、永慶坊之後繼續遊逛
粵劇藝術博物館
沿著荔枝灣湧粵劇博物館分為南岸和北岸,我們從南岸的中式園林入口進入,因氣候與環境的關係,廣府內的人建造園林規模比較小,庭園式布局雖然規模不大,但走進去以後切確實的體驗書中所謂的「一步一景」的粵式園林設計,登樓、轉彎、換個角度,都讓我忍不住拿起手機將園林各種美態藏入囊中。





荔灣博物館附近
離開粵劇博物館後,在凌記用過午餐,來到荔灣湖公園旁、逢源大街一帶附近逛逛,「最能體現南國優雅柔美風情,以湖為主的公園…」看著荔灣湖公園看板上的地圖感覺公園範圍很大,來了兩次廣州這一處還不算有仔細逛過。



位於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4號荔枝灣湧旁的荔枝灣博物館,原本是廣州商團團長陳廉伯的舊居,現在是一座收藏、陳列荔灣歷史的博物館,內含嶺南特色庭園,據看板說內部裝修豪華,當中的旋轉樓梯做工細緻,看了會令人讚嘆回味,行前百度館內展區,當中西關民俗館我最想一探究竟,但因當天休館我們僅在外欣賞西式別墅建築外觀後便漫步離開。


龍津西路道路兩旁騎樓眾多,外廊式建築設計之外,羅馬柱與巴洛克裝飾門面,更突顯海南地區廣州獨有的騎樓建築特色;具體來說荔灣區的「騎樓街」
可從龍津西路向恩寧路一路延伸到上下九步行街,這一路上騎樓眾多,樣式很有特色,有些騎樓外的招牌處上方除了看到西式的裝飾之外,還能看見修有磚雕或立體彩繪瓷磚形式的裝飾,有些騎樓廊道上甚至帶有2樓露天小花園。







三寶路(寶源路、多寶路、華寶路)
雖這次因時間點的關係沒能讓我們進到荔灣博物館的西關大屋觀賞西關住家的內部樣貌,但沿著寶源路、多寶路、華寶路回程沿途仍可欣賞許多西關大屋的各式外觀。
大屋的青磚石腳隨著時光荏苒而低調,最吸引目光的就是家戶門口那精緻的三重門,又稱三件頭,外型與我們現在常用門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三層:
第一層「門腳」,門高大約是成人的身高,有點像屏風主要用於這檔外面視線、區分內外,形式類似兩面窗扇,不頂天,下不著地,門面上有通花雕刻裝飾。
第二層「趟櫳」,外型是由數個圓木橫架鑲於兩根豎板組成的欄柵,因粵語中「雙」和「喪」同音,不吉利,所以組成趟櫳的圓木數量皆為單數,開門拉動的方向或左或右沒有一定,圓木幾乎是素身無裝飾,只有在木材原料的使用上有差別。
第三層,最裡面的大門(正門),就是嚴實堅厚的硬木門。






隨著建材上的演變、中西文化的交織、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有些家戶第一層改用鐵件門,或省略第一道門,僅留趟櫳和正門兩道(稱兩件頭),甚至來個中西合璧正門用帶有西洋風的西式木製拱門,左右配置簡單的二重門。

三重門之外,街屋樓面上鑲著的各式花窗,造型也值得留意。「寶源路」、「多寶路」和「華寶路」有三寶路之稱,街上有許多歷史建築和西關騎樓,其中寶源路保存的歷史建築數量密度最高,非常值得來這裡散步走走,觀賞西關老屋。








【參考資料】
🔖羊城網👉《140岁的陶陶居,应该坚守情怀,还是紧贴时代?》
🔖原點👉《廣州永慶坊的無形哲學:MASONPRINCE美學空間充當傳承與未來的交匯》
🔖VoooD👉《MASONPRINCE广州永庆坊店》
🔖百度百科👉《粤剧艺术博物馆》
🔖維基百科👉《荔灣博物館》
🔖百度百科👉《荔湾博物馆》
🔖廣州市人民政府👉《粵劇藝術博物館》
🔖維基百科👉《西關大屋》
🔖人間福報👉《【撫今追昔】 消失中的趟櫳門》
🔖大洋網新聞👉《家门口的博物馆④ | 荔湾博物馆:荔枝湾畔的博物馆》
~【感謝您閱讀到這邊】~
喜歡我撰寫的內容,請在文章下方
👉|❤️按讚|🔖收藏|👈
💁♀️|加入我的沙龍|追蹤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