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裏纍纍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時佛國重如金。」這是曾任臺灣府臺灣縣知縣的孫元衡的詩。當時臺灣的芒果,應該主要是所謂的「土」芒果吧?
臺灣的研究團隊最近動用了上千個DNA標記,解析臺灣芒果的遺傳關係,試圖揭開這個物種的歷史與基因秘密,也意外發現了一段結合殖民歷史、在地演化與人類選擇的精彩故事。
研究團隊共分析了476株芒果,其中272株來自政府的保存園(包括臺南、高雄農試所);另外還在路邊、農田、廟旁、公園等田野調查中蒐集到204株「土」芒果。
他們將這些樣本的DNA經過高通量次世代定序(GBS)後,篩選出2,356個SNP(單核苷酸多型性),用來進行親緣關係、群體結構、異質性等分析。
他們發現了什麼呢?
首先,在所有樣本中,有一群特別像「複製人」的芒果樹:來自三個保存園的「柴檨」樣本,加上142棵野外田間的「土」芒果,基因幾乎完全一致,構成了一個超低遺傳距離的大家族。
這些芒果都具有以下特徵:
- 多胚性(種子會長出與母株相同的芽)
- 外觀偏小,纖維多,香氣濃
- 廣泛存在於老街、庭院、學校、公園
- 有些甚至被認為是百年以上的神樹
從歷史記載中得知,臺灣最早的芒果引進紀錄是1625年,荷蘭人致函巴達維亞,請求送芒果苗木來台;這次的研究,透過基因分析,研究團隊發現柴檨與印尼的 Manalagi、Golek、Arumanis 親緣關係最近,也支持其來源源自於印尼。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這群「柴檨」(Tsar-Swain)極可能就是荷蘭時代自印尼引入的古老芒果品系。由於它們靠種子就能自我複製,逐漸成為在臺灣分布最廣、遺傳最穩定的芒果系譜。

突變作者:ChatGPT
另外,透過鑑定,研究團隊將臺灣的芒果分為三大祖系群體,誕生了「臺灣芒果的血緣地圖」:
第一大類,是果皮鮮紅的印度型 (Pop I),包括 Irwin(愛文)、Haden(海頓)、Kent(肯特)等臺灣商業育種的主力品系來源,這一類的芒果是屬於單胚性,需靠嫁接進行繁殖。
第二大類,是果皮偏綠黃的印度支那型(Pop II),它們屬於多胚性,可用種子繁殖。這一類包括了我們的「土」芒果「柴檨」、以及Nam Dok Mai、Carabao 等。它們的基因異質性高,保留較多原生特性。
第三大類,是混合型(Admixture),這類包括了臺灣自育的 「金煌」(Jin-Huang)、「玉文」、「貴妃」等新品種。它們是不同血統交配後的結果。
研究團隊發現,像愛文、海頓、肯特這些美系芒果,在臺灣育種中被大量重複使用,造成印度型族群之間有高度親緣。
而像「金煌」、「貴妃」 這些新品系芒果,雖然看起來像印度型,但實際上基因來自不同祖系,是混血選拔的結果。
這反映出臺灣果農與育種者會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品種──愛紅色、愛大果、愛纖維少──但也會引入印度支那型的抗病性或多胚性來增加適應力。
前面提到的一個驚人發現是「土」芒果(柴檨)。他們發現,即使在野外、不同地區、不同樹齡的柴檨樹之間,基因幾乎完全一致。這表示柴檨具有極高的遺傳穩定性。這讓柴檨成為優秀的砧木來源與遺傳資源,在基因改良與育種研究上具有長期價值。
這項研究不只是一次基因多樣性的普查,更是一場穿越歷史的尋根之旅。從荷蘭人載著芒果苗渡海,到現代基因分析確認的柴檨身分,我們終於能說:
土芒果不只是「古早味」,它是臺灣芒果家族的元老,是千樹萬果的基因起點,也是我們必須重新看待與珍惜的文化資產。
下次你在路邊看到「土」芒果樹、或是品嚐「情人果」時,或許你會想到,它可能也屬於遍佈臺灣的「複製人」大軍之一!
參考文獻:
Lin, C.-H., Chiou, K.-D., Lee, S.-R., Shih, P.-Y., Lee, C.-R., & Lin, Y.-R. (2025).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ango (Mangifera indica L.) germplasm in Taiwan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Plants, People, Planet, 2025, 1–15. https://doi.org/10.1002/ppp3.7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