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銀線蝠(感謝Karin Schneeberger alias Felineora提供)
在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有一種名為大銀線蝠(Saccopteryx bilineata)的蝙蝠,牠們的社會生活不僅複雜,連溝通方式都呈現層次與變化。這個物種是已知少數具有聲音學習能力的哺乳類之一,其聲音發展並非僅仰賴遺傳,也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透過環境與社會互動加以塑造。牠們的群體通常由一隻或數隻後宮雄性(harem male)及若干雌性與幼體組成,周邊還有不屬於核心後宮的邊緣雄性(peripheral male)。雌性是唯一提供直接育幼的家長,雄性則多半負責守護領地與尋找配偶。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聲音不只是導航與回聲定位的工具,更是建立群體關係與傳遞身份的媒介。
研究發現,大銀線蝠的母蝠面對聲音處於發育階段的幼體會發出一種稱為「母親指令呼喚」(maternal directive calls, MDs)的聲音,也就是「媽媽語」,專門用來和自己的幼蝠溝通。通常出現在母子重聚的情境或幼體進行日間發音練習時。
研究人員在巴拿馬的巴羅科羅拉多島與甘波亞(Gamboa),以及哥斯大黎加的庫魯(Curú)自然保護區,進行三個繁殖季的錄音觀察。這些蝙蝠因長期研究而習慣人類接近,研究人員在牠們的前臂上佩戴色環便於個體識別,並在附近收錄這些蝙蝠的聲音。透過聲紋分析,發現雌性在對幼體發出的媽媽語與對成蝠發出的叫聲之間存在明顯的聲學差異。母蝠會用音色更柔和、音高稍降的方式來呼喚小蝙蝠,有點像人類父母對嬰兒講話時自然放慢、放柔的語調。母蝠對寶寶的叫聲峰值頻率平均是36.5 kHz,比對成蝠的44 kHz要低。
然而,這些媽媽語並不具個體獨特性,大銀線蝠似乎不需要透過這個叫聲來讓寶寶認得自己,因為小蝙蝠已能透過自身的個體識別叫聲讓母親辨識,顯示單向識別已足夠維繫親代照護。這也暗示了媽媽語的功能可能並非單純用於母子認親,而更像是一種社會性正向回饋,在幼蝠練習聲音或飛行時,母親用這種聲音鼓勵牠們。幼蝠在成長過程中會模仿成體的聲音,逐步建立複雜的聲音結構,並在斷奶前形成接近群體特徵的叫聲。
雄性蝙蝠的部分,無論是後宮雄性還是邊緣雄性,都會在幼蝠發出個體識別叫聲後,回以完整的雄蝠個體識別叫聲,有時甚至會主動先叫。這些互動中,雄性並沒有專門針對某一隻特定的幼蝠來發出聲音,兩者之間也沒有肢體接觸,而是比較泛化且單純的聲音層面交流。雖然雄性並不針對特定幼蝠呼叫,但分析顯示,同群體的雄性與幼蝠的個體識別叫聲在聲學空間中的距離比不同群體的雄性更接近,表示牠們共享群體內的語言。這可能有助於幼蝠在聲音上對準群體的口音,使這種群體特徵能代代相傳。
在社會行為層面,成年雄性的個體識別叫聲也被觀察到用於成年間的互動。當雄性產生衝突,弱勢者的個體識別叫聲可能讓優勢者停止攻擊;而爭取新來雌性時,雄性會用個體識別叫聲表明自身的群體歸屬。這些情境裡,群體內的共同語言都可能帶來適應利益,減少衝突或促進配對。因此,如果雄性能透過對幼體個體識別叫聲進行輸入並影響其聲音發展,就等於參與了群體聲音的維繫與傳遞。
從大銀線蝠的群體聲音研究,可以瞭解成年雌蝠與雄蝠如何協助塑造幼兒的聲音發展,也讓人沈思聲音學習對於一個動物群體是如何演化的。
影片:大銀線蝠母蝠與其幼蝠,幼蝠正在發出叫聲。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Fernandez AA and Knörnschild M. (2020). Pup Directed Vocalizations of Adult Females and Males in a Vocal Learning Bat. Front Ecol Ev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