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 看到幾則視頻,才認識到藤壼這種海洋生物一旦附着在宿主,大量增生,結果非常之驚人。視頻上的巨型海龜、藍鯨,滿身附著藤壺,不得不向人求救。牠們受到照護之後,如釋重負,大大引發我對海洋生物汙染之関注,拙作由藤壺説起,意在喚起大家注意這個現象,所有資料均得之互聯網。
海洋裡的「黏人精」 提起海洋,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蔚藍的浪濤、悠游的魚群,或絢爛的珊瑚礁。但在這片廣袤的世界裡,還潛伏著一些小傢伙——它們悄悄地黏在岩石、船底,甚至鯨魚的皮膚上,堅持不肯離開,彷彿一群海洋裡的「黏人精」。這,就是藤壺。 藤壺體型雖小,卻有著「超級膠水」般的本領,可以把自己牢牢黏在任何合適的表面上。港口碼頭、船隻龍骨,甚至漂浮的海洋垃圾,都是它們安家的地方。這種驚人的附著力,使它們在海洋生態中不可或缺,但對人類而言,卻也成了不小的困擾。 生物汙染:海裡的「不速之客」 所謂「生物汙染」(biofouling),就是指這些海洋生物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進而造成問題。船底若被藤壺覆蓋,航行時就像背著沉重行囊,阻力增大、油耗增加,排放的溫室氣體也隨之上升。養殖業更是苦不堪言:附著生物堵塞網箱,清理費時又費錢。 更麻煩的是,當這些生物隨著船舶漂洋過海,進入陌生水域,便可能成為「入侵物種」。它們爭奪資源、破壞平衡,讓當地生態陷入混亂。 不過,藤壺也並非單純的「反派」。它們靠濾食浮游生物維生,能協助淨化海水;某些地區還把藤壺視為珍饈佳餚,登上餐桌。藤壺因此像個「雙面人」:既能幫助,也能添亂。 海洋汙染的其他群體 除了藤壺,海洋裡其實還有一整串「麻煩群體」,舉例如下:
貽貝,這個貝殼軍團,靠著「足絲」牢牢抓住船體存活,數量龐大時,猶如給船隻穿上厚重鎧甲。若是外來種,還會排擠當地物種,造成生態危機。 還有海鞘——是個軟體堵路王,看似柔軟,繁殖卻驚人。當海鞘鋪滿養殖設施時,往往讓漁民叫苦連天。 海藻——是我們一般人都熟知的綠色侵略者。如 Caulerpa taxifolia,因人為傳播到新環境後,往往瘋長如雜草,覆蓋海床,使魚群與珊瑚無處可居。 水母——更是漂浮的麻煩製造者。一旦水母大量爆發,就會堵塞漁網與冷卻系統,甚至衝擊觀光產業。 獅子魚——這種美麗的掠食者,外貌華麗卻兇猛無比,入侵加勒比海後,迅速吞食小魚,嚴重破壞珊瑚礁生態。 汙染問題從何而來 這些「擾亂者」之所以無處不在,往往也和人類的行為脫不了干係。遠洋船舶的壓艙水、船體表面,是它們跨洋旅行的免費班機;海洋垃圾,尤其塑膠漂浮物,成了它們的「漂泊之家」。加上氣候變遷、海洋富營養化等條件推波助瀾,都使生物汙染的規模愈演愈烈。 我們能怎麼做 面對生物汙染挑戰,人類並非束手無策:比如組成科技防線,利用特殊防污塗料、超聲波技術,或改良船舶設計,減少附著。規範並監測海洋生態,依循國際海事組織要求處理壓艙水,並定期追蹤入侵物種。減少垃圾,降低一次性塑膠使用,積極淨灘,減少附著平台。保護珊瑚礁與海草床,讓自然本身更有抵禦力。 從藤壺與它的「同伴們」積極求生,也提醒我們:海洋是一個龐大而脆弱的生態系統。這些生物原是自然的一環,卻因人類的無意之舉,成為生態難題。理解生物汙染,不僅是為了管理資源,更是學習如何與海洋共存。下回當你在岩石或碼頭上看到那些細小的藤壺,也許會多一分留意:它們雖然不起眼,卻在海洋的故事裡寫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章。 □相關視頻□ Fishermen Save Giant Blue Whale from Millions of Barnacles -A Miraculous Rescue!
YouTube 視頻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