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王記茶舖」美崙店 / 資料來源:我自己
城市與城市的關係發展,有賴有效且穩定的交通運輸,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中)」有提,那什麼是城市與城市的關係發展呢?
為振興觀光產業,花蓮市長近期出訪拜會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市長,盼四座城市居民能來花蓮旅遊,公部門參訪、觀摩、受訓行程能選在花蓮。
觀光是一個需要「持續性大量短期流動人口」支撐的產業,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上)」有提。花蓮市的策略,若能獲得四座城市響應,應能促進短期效益。
但是,花蓮的產業發展,仍只能依賴觀光嗎?花蓮與其他縣市,城市與城市的關係發展,仍只能依賴觀光嗎?花蓮的產業發展,花蓮與其他縣市的關係發展,有無其他可能想像?
人口外移的花蓮,年輕人從大學時期即到其他縣市就讀,畢業後也常在大學所在縣市就業,之後可能也就在其他縣市結婚生子有了家庭。
對花蓮來說,人口移出不利產業與城市發展;對移入縣市來說,人口紅利促進產業與城市發展。國家的城市發展會漸趨失衡,盛者更盛,衰者更衰。
思考花蓮人外地求學、就業、家庭的人生時刻,在城市機能(居住、工作、醫療、休憩等)裡會有什麼需求是可以規劃設計的?居住,或許是一個方向。
一座城市的發展規劃,雖有上位與相關計畫(以鎮的計畫位階來說,上位有縣、區域、國土等,相關有部門等)的指導,城市會有配合的、適當的、被賦予的都市計畫,已有城市與外部環境的整體連結思維。
但城市與城市的關係發展不見於此系統,而城市與城市的「人及產業活動的生活往來」卻密切難分。
在城市的發展規劃裡,在都市計畫裡,能不能有些什麼可以補上這個失落的角落,使城市發展與人及產業活動的規劃和面貌更臻美好。
綜合以上思考,我以台北開發社會住宅為例,提出花蓮與台北關係發展的可能想像如下。
台北市政府開發一處100戶的社會住宅,花蓮縣政府投資其中10戶。對台北市政府來說,降低開發成本,不減供給量能。對花蓮縣政府來說,可做為赴北花蓮人租賃使用,成為能長期服務自家人(對台北也是紅利)的資產與資源。
再進一步想像這個資產與資源的價值可能,社會住宅落成啟用後,每到花蓮重點文化時節活動如阿美族豐年祭,花蓮縣政府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在社會住宅中庭廣場舉辦小豐年市集,讓台北人就近體驗阿美族傳統「生活感」的飲食與衣物,也促銷花蓮旅遊行程給台北人,例如花蓮旅宿餐飲遊憩業者與部落合作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夏天就要『豐』」遊程。
註:夏天就要豐,是我亂想的,可別真的去找哦,沒有、沒有、沒有這個遊程,很重要講三次。
以移入城市(前例台北)為開發場域與主體,移出城市(前例花蓮)參與其中共享開發效益。開發事業(前例台北社會住宅)成為兩座城市的橋梁,連結彼此的人、產業、文化的交流發展,也是開發價值的公義與共好平台。
反之,花蓮與台北的角色能互換嗎?工作與度假結合,退休與長照結合,或許是一個方向,如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下)」有提。
花蓮除了觀光,產業發展與其他縣市的關係發展,應有更多元且美好的可能想像。
城市發展不該侷限於自己的地理範圍與人文領域的框架,在人與產業交流互動如網絡的時代,應追求城市與城市的價值共享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