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民雄大士爺廟,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之一,也是全台四大中元普渡祭典重鎮。廟宇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承載著百年來民眾對於超度亡魂、祈求平安的信仰寄託。特別的是,廟中供奉的大士爺神尊頭頂觀音佛祖,象徵大士爺雖以威嚴外貌鎮攝孤魂,實則本源為觀音菩薩的慈悲化身,展現威猛與慈悲並存的信仰特色。
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又稱大士爺廟/慈濟寺/慶誠宮合祀廟

民雄大士爺廟(圖片來源:公民新聞)
- 廟宇最初可能始於乾隆九年(約 1744 年),清代就已作為當地漢族先民(閩粵兩系)超度亡魂之場所 。
- 1906 年梅山大地震中被毀;1923 年由地方人士集資,以「慈濟寺」名義重建,並合祀其他受災廟宇的神明 。
- 1985 年被指定為嘉義縣縣定古蹟 。
#祭祀主神與神祇格局
- 主祀神:觀音大士(稱為「大士爺」) 。
- 廟內未設固定神像,僅在農曆七月普度期間供奉紙糊大士爺像;近年取得神意允諾,方開始供奉木雕神像 。
- 配殿結構融合複數神祇:十八羅漢、伽藍韋馱;後殿供奉三寶佛、文昌帝君、天官武財神,還有開漳聖王、開臺尊王與五虎將軍等,呈現「三廟一體」格局 。
- 五虎將軍廟為「廟中廟」,分別為不同色彩虎將,象徵祈安、斬妖、改運等功能 。
#參拜流程與普渡儀式
- 原分為「頂街普」、「下街普」、「囝仔普」三場,但自民國時期統一至農曆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舉行,活動莊嚴而隆重 。
- 儀式包含水陸兩路普度,使用燈篙與水燈引導亡魂 。
- 儀式包含水陸兩路普度,使用燈篙與水燈引導亡魂 。
- 第三日深夜火化紙糊神像與相關紙品(如山神、土地公等)於特殊場地舉行「昇化」儀式 。
- 信眾認為觸摸大士爺可化解災難、帶來好運 。
#重大節慶:大士爺文化祭

大士爺(圖片截圖於網路)
- 此三天普渡祭典如今演變為「大士爺文化祭」,是台灣四大農曆七月祭典之一之一(與基隆中元祭、恆春搶孤、頭城搶孤齊名) 。
- 廟宇採「三川帶左右過水廊、山門」建築,坐向南朝北,風格具南方宮廟樣貌,屬複合式廟宇格局 。
- 修復工程近年完成,包括彩繪清洗、去除採光罩改善通風、防水加強等,並具視覺亮化效果 。
#交通方式
- 自行開車:可由國道 1 民雄交流道或國道 3 竹崎交流道轉入,依指標進入中樂路即可抵達 。
- 大眾運輸:搭乘台鐵至民雄站下車,沿和平路→民族路→文化路→中樂路步行前往 。
#特色小吃與周邊景點
- 廟埕附近美食眾多,如廟口碳烤雞排(酥脆炭烤口感)與廟街水餃等小吃店很受歡迎 。
- 夜市集中在中樂路與文化路交接處的T字形街區,攤位林立,如香腸炒大腸、鐵板串燒、三杯滷味等 。
- 夜市集中在中樂路與文化路交接處的T字形街區,攤位林立,如香腸炒大腸、鐵板串燒、三杯滷味等 。
- 其他附近景點:民雄鬼屋、騎虎王廟、保生大帝廟、聖公聖媽廟、民雄基督教會等,兼具歷史與鬼屋文創特色 。
民雄大士爺廟的木雕大士爺神尊確實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造型:

大士爺神尊(圖片截圖於網路)
「大士爺頭頂上安坐觀音佛祖」
#由來與原因
- 「大士爺」本尊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 在台灣民間信仰裡,普渡所祭祀的大士爺(也稱大士爺公、面燃大士)其實源自佛教「觀世音菩薩化現」的信仰。
- 相傳觀音菩薩為了超渡孤魂野鬼,化現為「面燃大士」(面貌威猛可怖),以便攝服鬼魂,讓它們接受普度。
- 因此 大士爺與觀音本為一體,屬於「慈悲與威猛」的二相。
- 頭頂觀音,象徵本尊本源
- 為了提醒信眾,大士爺雖然外貌嚴厲,卻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內裡仍然是慈悲本願。
- 所以在木雕或紙糊神像的造型上,常見 大士爺頭頂有一尊小觀音佛祖像,象徵其法身本體是觀音。
3. 教化功能:威嚇與安撫並存
- 民雄大士爺廟在七月普渡時,會安置高大的紙糊大士爺像,正面莊嚴威猛,能讓孤魂敬畏聽令;
- 頭頂的觀音,則提醒世人:祂的根本是慈悲,普度眾生、施捨功德,並非單純的陰神或鬼王。
4.信仰特色
這種「頭頂觀音」的造像,在全台各地大士爺信仰中都有,但民雄大士爺廟因為歷史悠久、又以「大士爺文化祭」聞名,所以格外受到重視,讓信徒一看就知道:
大士爺 → 威猛外相,觀音 → 慈悲本體。
總結:
大士爺神尊頭頂的觀音佛祖,是為了彰顯祂本是觀音菩薩化身,雖具威嚴外貌卻以慈悲為本,提醒世人普渡的真正精神。
作者|悠遊時光
民雄大士爺廟不僅是一座廟宇,更是嘉義在地文化與信仰的重要象徵。從普渡儀式到大士爺頭頂觀音的深遠意涵,展現了台灣民間宗教中慈悲與威嚴並存的智慧。每一次參拜,都是一次與歷史、信仰與文化對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