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https://www.sciivf.com/blog/ivf-treatment-options-which-one-is-right-for-you
📌前言
原本我在 32 歲、新冠疫情期間就和室友討論好準備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 為人父母。那時候打的如意算盤是若是能夠順利生產,等到小人2歲時新冠疫情也結束了,小人大致上也比較受教,我們可以回去過著工作穩定、一年出遊2週以上的快樂生活。
結果事與願違,我產前健檢時被診斷出是罕見婦癌癌前病變,甚至醫生審慎考量過後決定還是給我1a 的分期,這又是一段很長的故事... 於是我人生第一次拿到重大傷病卡,在32-35歲期間以每季至少一次的頻率進行取樣手術、每半年接受高輻射劑量的檢查。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這段經歷改變了許多我對人生的看法,後續有機會在分享。
到快35歲的時候,婦癌的主治醫生突然跟我說:你的3年追蹤期已經滿了,我過去這麼頻繁的讓你回來追蹤,你怎麼還不趕快把握時間生孩子?突然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啊... 原來我們本來是打算生小孩的,於是在主治醫生的轉介下,我們轉到同醫學中心的生殖門診,成為其中之一的試管父母 (健保系統的重大傷病卡也在當年過期註銷了,歐耶!)為人父母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個人秉持著準備好面對心理和社會壓力的狀況下才懷孕。
📌試管嬰兒的前置作業:取卵 & 胚胎培養
大部分試管經驗的過來人會建議夫妻在確定進入試管療程之前先進行約3個月的養卵、養精過程,除了規律運動和固定作息以外,最重要的是吃保養品提升夫妻雙方精、卵的品質,可以參考養卵聖經這本書和網路許多成功的案例分享。
我自己是在剛滿35歲沒多久取卵,那時候仗著自己有規律運動,每年健檢報告也呈現身體年齡比實際年齡小2-3歲,就沒有進行養卵的步驟就直接進入取卵療程。我家族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媽媽是肌腺症患者、妹妹曾被診斷出多囊性卵巢,因此術前醫生仍然有抽顯檢測 AMH 值。
AMH 係指抗穆勒氏管荷爾蒙 (Anti-Mullerian Hormone),是評估女性卵巢中卵子庫存數量的指標,但是即便AMH高,也不代表卵子品質良好,例:多囊性卵巢患者 AMH 值通常偏高,但是卻有較高比例不成熟的卵子。
以我自己來說,我剛滿35歲時 AMH 抽血數值為 4.77,對照下圖高於75%百分位,屬於高齡卵多 (虛線交叉區間),最後第一次取卵也順利取得 22 顆卵子,只有2顆不成熟,表示後續有 20 個機會可以培養成可以植入的胚胎。

圖片來源:送子鳥診所
因為我對排卵針反應良好,這次也取到較多數量的 22 個卵子,因此醫生建議休息2-3個月經週期,確保不會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後續再回來安排植入。而當日取出的卵扣除2顆不成熟無法使用的,剩下的拆成兩批各10顆,會直接和室友當天提供的精子進行受精卵培養處理。
最後成果,有10顆受精卵不培養直接冷凍起來待後續使用,而剩下培養的10顆受精卵,長成可植入的第五天胚胎只有3顆,陣亡率高達7成。如果讓我重新來過,我會選擇依養卵聖經說明,提前花3個月左右和室友一起提升卵子、精子品質再進入試管療程。
📌第一次植入,我選擇人工週期療程
第一次試管療程,因為有和醫生提到不想要頻繁回診,醫生考量我的年紀加上過去也沒有免疫疾病病史,建議使用全藥物控制的人工週期療程,這種療法需從月經週期開始的第三天或第四天回診,由醫生看抽血結果判斷是否適合進入試管療程。若是該週期適合進入療程,醫生會開立賀爾蒙藥物來模擬整個月經週期,好欺騙身體進入適合胚胎著床的階段。
試管嬰兒每次回診皆需抽血檢測雌激素(E2)、濾泡成熟激素(FSH)、黃體化激素(LH)的濃度,前期的藥物以刺激子宮內膜增厚為主,第一次用藥結束會在月經週期的第10-12天左右回診,觀察子宮內膜厚度,若子宮內膜厚度已達0.9-1.2cm,則會將用藥改為維持子宮內膜並提高胚胎著床的黃體素為主。

FSH 和 LH 在排卵日達到高峰,排卵後約6天黃體素濃度達到高峰,資料來源:茂盛醫院
人工週期的好處是,卵巢沒有實際排卵,因此醫生可以用黃體素濃度來控制胚胎植入的日期,一般來說進入黃體期後子宮內膜大概有3-5天最佳時間接受胚胎著床,此時胚胎室會在植入前一天孵化胚胎,透過長導管送入子宮中。
為了提升成功率,衛教師會建議植入前脹尿、植入後維持正常生活、多走路但不要長時間臥床,都可以增加成功率。我第一次植入時因為等待時間比較久就去上廁所了,導致第一次植入沒有脹尿,超音波影像較不清楚,但我不確定這是否和這次著床失敗有關係。另外我第一次植入後的三天,把所有運動計畫取消,有安排大約一天散步20分鐘,但大多時間在家沙發上滾來滾去😬。
📌失望的開獎結果和追加檢查
植入後的10天我就自己買驗孕棒在家裡檢測,這是最難熬的過程,一般醫療院所都會建議在植入後2週再回診抽血,HCG(人類絨毛膜激素)數值 > 5表示胚胎有著床,後續會持續給足黃體素,幫助胚胎和子宮內膜相容性提升。但是進入試管療程的媽媽通常沒辦法佛系等待,都會在植入後7-10天就開始買驗孕棒檢測。
我到回診前驗了兩次,驗孕棒都是白板一片😅 有點錯愕,回診當入抽血結果 HCG <1,倒抽了一口氣,居然連著床都沒有... 當下蠻失望的,也一直在想到底哪裡沒作好?後續我又自己不斷科普試管嬰兒的知識才知道其實第一次就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每次植入大概只有 1/3 的胚胎可以成功著床,下一篇我會引用國建署的統計報告說明。

無緣的胚胎,雖然醫生說等級已經趨近最好的4AA,但是沒有著床。
醫生當下也蠻錯愕的,因為以他的經驗,37歲以下的試管夫妻若不是有嚴重生殖系統疾病,對他們來說應該成功率都是很高的,所以他安排我自費抽血驗了許多免疫項目,看看是否母體本身會排斥胚胎。後續也證實是我是植入後會造成體內血栓上升的體質,可能是這個原因影響到子宮內膜對胚胎的相容性,還好現代醫學已經有解法了! 後面的文章再詳細說明。
👉【試管紀錄】養兒方知父母恩,試管媽媽好辛苦! (⛔工事中⛔)
我在這次試管療程後曾有過一次自然懷孕,最後胚胎無發展出心跳,不確定是本身有基因缺陷還是也是因為血栓造成的?總之生物一直是我認為自然科學裡面最複雜的學科,我也很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畢竟就是因為生物系統的複雜性和難以簡化性讓我從三類組叛逃到二類組 😅。
💰取卵費用分享
- 取卵前用藥和檢驗費用 47,272
- 取卵培養費用 124,393 含手術、精子洗滌、顯微注射、培養等費用
- 隔週回診費用 1,245
- 總計 172,910
- 中央補助 70,000
- 自費 102,910
為什麼需要精子洗滌(Sperm wash)和顯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其實這兩項是可以選可不選的自費項目,但是既然已經選擇花錢做試管嬰兒了,不如增加一點預算、提升成功機率。所謂的精子洗滌是將取得的精子做初步的離心處理,將精蟲跟前列腺液中的雜質和結晶分離,因為精蟲通常重量較重,會沉積在離心試管的底部,因此試管嬰兒實驗室可以輕易用比較長的針筒將底部的精蟲抽取出來分析,注意的是精子洗滌不能作性別篩選。
顯微注射則是由胚胎師將洗滌過的精蟲進行人工挑選、注入卵子的過程。若丈夫的精蟲整體品質不佳,例如精子數量過低、精子型態不佳、精子活動力不佳等上述症狀,那麼卵子和分離出的精蟲直接混和在試管自然受精形成受精卵的機率會大幅下降,此時就仰賴胚胎師挑出品質較佳的精蟲一一打入卵子之中,再將其培養成受精卵。
👉更詳細的資訊,送子鳥診所的網站都有圖文並茂的簡介。
💰第一次植入費用分享
- 植入前用藥和檢驗費用 8,621
- 植入費用和植入當天用藥 28,966 含胚胎解凍費、D5囊胚培養費、耗材費用等
- 植入後用藥 (至8週) 8,501
- 總計 46,088
- 中央補助 30,000
- 自費總計 16,088
🐈貓貓小提醒:謝謝觀看本文,如果想知道醫療院所和醫生資訊,也可以留言給我唷! 歡迎把本篇分享出去給還在努力進行試管療程爸爸媽媽,你們的努力一定也可以開花結果!
📌引申閱讀
👉【試管紀錄】送子鳥到來,第二次試管成功經驗分享:含費用統計和成功率分析
👉【試管紀錄】養兒方知父母恩,試管媽媽好辛苦! (⛔工事中⛔)
👉【試管紀錄】臺北市祝您好孕專案試管嬰兒補助完整申請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