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鏡市,從來不是單一路徑。據坊間流傳,三條途徑,各自通往那座幽冥城市。
口耳相傳的說法最為普遍,卻也是最真假難辨的;往往在茶館裡,一杯酒下肚,便能添油加醋,生出十個版本來。
引渡人的傳說則最神祕,也潛藏風險;因為沒有人能真正理解,那些「人、影之間」的身分與用意。至於鏡花梨,若不是誤食,則代表自願以命運為賭注,挑戰幽冥與夢境的界線。
世人皆說:真心想去鏡市,必須認清的是:『鏡市不挑人,只挑代價。』
在《夜市異談錄‧卷七》的殘頁中曾載:《子夜燈火自亮,街無商賈,而人忽見市。有人言:入市之法,不在門戶,只在心念。欲求者,步入暗巷,耳邊自有低語引路。故市口不定,唯口耳相傳。》據說,曾有人半夜循聲亦步亦趨,卻分不清那低語究竟是親人的呼喚,還是陌生鬼靈的低吟。
也有人在殘缺不全的《渡魂秘牒》斷簡裡,看到:《凡人求渡,須識引渡者。其形或人或影,披蓑戴笠,立於水邊。若問歸途,則以手指橋上燈。此等人,不屬陰,不歸陽,唯往來於二界之隙。與之言,需慎,一語失當,便墮冥濁。》說明引渡人就是《鏡市》掮客,出沒於界門邊緣的幽影,熟稔陰陽兩界的交通規則,能帶人過橋,也能讓人迷失。
至於《鏡花市錄》的泛黃抄本裡,則記下了一段回憶:「余少時,曾食一梨,入口清甜,忽聞鐘鳴。恍惚間,燈籠高掛,市聲嘈雜。驚覺己身不在山間,而立鬼市青石路。周遭皆陌,惟貨色奇珍,如夢似真。後醒於梨樹下,手中尚握殘核。」坊間就有傳聞,一位孝子為幫母親採藥,卻誤食梨而夢入鏡市。
三本書,三種說法。
有說,鬼市需靠口耳相傳,才能於午夜巷口聽見隱秘的呼喚;也有說,一定要有引渡人,方能在陰陽交界間進出;還有一說是,唯有吞下一口鏡花梨,夢裡夢外,才可能踏進市門。
無論哪一種,說法各異,真偽難辨。世人只知:若真想去一趟鏡市,這三條路,總有一條要走。
【章尾】
關於鏡市的三條途徑,便在市井流言與野史殘頁之間流傳開來。有人只信口耳相傳,覺得那是最安全的線索;有人執意尋找引渡人,甘願以祕密或壽命為價;也有人暗暗盯上那一口鏡花梨,幻想能以入夢之姿,一腳跨進幽冥奇市。
可真正探訪過《鏡市》的人,卻又極少願意細細描述。或許是記憶在穿梭陰陽之間,被抹去了隱晦的部分;他們眼底的神情,往往是令人難以通透的矛盾。像是既懷念,又恐懼;既心動,又退卻。似乎鏡市的門扉,從來不是打開就能關上;離開就能記得的。而阿凱的經歷,不過是眾多故事裡的一段插曲。真正的鏡市,還在等著下一個「有緣人」推門而入。
然而,不論哪條路徑,背後似乎都隱藏著更深的秘密。甚至有人懷疑,三條路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代價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