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即將於9月19日上映的《失明》,由導演周美豫執導,電影改編自劉梓潔同名獲獎小說;故事描繪女性在家庭與情感關係中所承受的壓力與矛盾,透過角色的自我凝視,呈現出難以言說的裂縫與掙扎;這部作品自預告釋出以來便備受討論,而在眾多亮點之中,飾演林依晨與李銘忠之子「天瀚」的劉敬,更是令人期待的焦點。
劉敬憑藉《華燈初上》受到關注,並曾前往好萊塢參與演出《西遊ABC》,此次首度挑戰大銀幕便肩負要角,不僅要游走於父母之間的壓力,也在與吳可熙的互動中展現細膩層次與情感,再次展現他兼具內斂又充滿張力的演技。
劉敬首次挑戰親密戲 合作吳可熙考驗臨場反應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這次在《失明》中,劉敬不僅要詮釋家庭壓力下,青少年對於家人之間疏離的情感,還要與吳可熙合作大尺度親密戲,對首次登上大銀幕的他來說,相信是有著不小的挑戰,但劉敬卻以兼具外放、內斂與張力的演技說服觀眾,讓角色情感自然流露,也藉此完成自己在大銀幕上的突破演出。
劉敬表示,其實當初拿到劇本時,就已經有寫會有這場戲,但對他來說,因為是過去未曾嘗試過的挑戰,所以內心非常期待:「蠻好奇的,因為是沒有拍過的故事,很新鮮。」對於首次挑戰大尺度的戲,開拍前之所以不擔心,劉敬也分析起自己的性格:「因為我是一個不管後果,先做了再說的人。」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對劉敬來說,吳可熙的表演方式,更讓他印象深刻:「可熙姐的能量比較滿,她會把她的情緒跟能量,很直接的給我,讓我去感受。」劉敬進一步解釋,在拍戲的時候,吳可熙可能會因為有不同的感覺,而產出不同的情緒或動作、台詞,劉敬就需要臨場發揮去接住吳可熙丟出來的東西,而事實上,兩人也的確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讓兩人之間的對手戲,展現出更多情感與張力的層次,為「天瀚」的刻劃更加立體。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對於角色之間的關係,劉敬不僅思考了如何把戲拍好,也深究「天瀚」與「雪津」之間的情感連結,他說:「我覺得天瀚不是真的愛上雪津,比較多的是崇拜,因為天瀚的生命中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女生,但雪津突然出現,對天瀚來說,是很動人、很吸引他的一個女生。」
劉敬認為,「天瀚」對「雪津」的情感,更多是來自好奇和崇拜,而非愛,他解釋道,天瀚從未遇過像雪津這樣的女生,她的出現對他來說既新鮮又吸引,但他其實並不真正理解愛情的含義,對他而言,更多的是想要接近這個人,了解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吸引逐漸加深,讓他誤以為那就是愛情,劉敬強調,這其實是對雪津的一種崇拜,而非真正的愛情。
或許,正因為這樣的理解,劉敬能夠更加真實地詮釋「天瀚」的內心掙扎與成長過程,對角色的體悟,也幫助他在演繹中展現出天瀚對情感的迷茫與探索,並自然地呈現角色的情感覺醒。
從人生迷霧到自我探索 劉敬盼觀眾看見《失明》裡的自我認同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失明》不僅是片名,也是劇情中的關鍵設定,如同一種象徵,反映了人在面對家庭、情感與自我探索時,可能經歷的迷惘與不安;談到這部分,劉敬也分享了他對故事中這個設定的見解。
對劉敬來說,失明其實代表的是無法正視自己面臨的問題:「因為有些人生的難關,我們沒辦法一遇到問題就正視它,會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慢慢去接受其實自己正在面臨這樣的問題。」劉敬表示,每個人都有過在人生某個關卡卡住的經驗,當下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不想去面對問題,因為面對問題很痛苦。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當我們走進那團雲霧,是看不見前面的路,不知道現在該往哪裡走。」因此,對對劉敬來說,失明這個意象,最重要的是人該如何去看見自己身處的困境:「失明就像是我們要去正視自己面臨的問題,再去想辦法穿過這團迷霧,人生才能繼續前進。」但劉敬也表示,截至目前為止,自己面對問題時,是會透過跟朋友、跟爸媽的聊天來解決。
劉敬也想對剛好和「天瀚」同齡、或許正處於迷惘的觀眾,說些心裡話,劉敬說:「請先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堅持的去做,只要是你認為對的事情,先不要去管別人在旁邊說什麼風涼話、不用管別人說你會不會成功,就是認真努力、有毅力的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因為劉敬認為:「在天才成功前,大家都說他們是瘋子,所以沒有人理解你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有時候你可能就是那個天才。」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談到迷惘與成長的同時,《失明》其實也觸及了許多不同層面的議題,面對親情、母子關係與愛情等核心,劉敬說,他最希望觀眾能從電影裡看見的是自己:「就是你要怎麼認同自己?你要怎麼很有自信地做自己?不管你喜歡什麼事情、不管你的性別,都要很有自信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真正認同自己,就算別人對你有酸言酸語,也不要去理會。」
這份想法,讓劉敬的分享不僅停留在角色本身,更延伸到他想透過作品傳遞給觀眾的價值;或許,也正因如此,《失明》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段關於認同與自我探索的對話。
劉敬舒壓靠「這件事」 接觸表演差點成諧星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除了忙著影視作品外,劉敬透露近年會藉由衝浪來排解煩惱,他說:「有一天突然跟朋友說想去海邊玩,剛好旁邊有衝浪板租借,還有附教學,我們就想說租個衝浪板來玩一下,那天好像30分鐘就學會了。」劉敬表示,從那之後就開始感受衝浪的快樂,也愛上海的聲音:「去衝浪可以很放鬆,然後聽海浪的聲音,會覺得很療癒,可以淨化心靈。」
說起煩惱,劉敬分享了過去曾經迷惘的經歷,他說:「國中本來是籃球隊的,原本想說畢業後可以去考有籃球隊的高中,但我爸就不准,希望我好好念書,可是我不打籃球後也沒在念書,所以國中畢業後就亂填了一個高中,讀電子工業類,所以我本來是個理工男。」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但劉敬表示,自己在學校讀了兩個月後,因為太無聊就直接休學:「就休學打工,爸媽覺得我就是要為自己做的選擇負責,自己賺生活費,所以我那時候有去婚宴會館端盤子、也做過7-11,那段時間真的是蠻迷惘的。」劉敬說,直到後來才想通,覺得自己不能就這樣過著自己的人生,才下定決心,至少要完成學歷。
而之所以會選表演藝術科,劉敬表示,是因為從國小開始,在班上就是開心果:「因為小時候在班上,我都是一個算活潑的學生,期末評語,老師永遠都是寫『班上的開心果』,所以我就想說要不要試試看去當個搞笑藝人。」劉敬補充說道,自己剛開始進入表演藝術科時,是希望可以朝向上綜藝節目的諧星目標邁進:「但後來慢慢看到戲劇表演的感染力這麼強,才開始想要往演戲的方向努力。」
事實上,劉敬在走上演員這條路後,對他而言,一直都不覺得是辛苦的,因為能透過揣摩不同角色,去感受不同的人生,是非常幸福且開心的事。
劉敬的鞋盒裡有珍貴回憶 《華燈》助攻獲父母點頭認可
在《失明》中,吳可熙飾演的「雪津」與林依晨飾演的「書儀」之間,有一個具深刻象徵意義的物品,成為她們情感連結的象徵;談及這樣具有深遠意義的物品,劉敬也被問起,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貴重物品,這些物品是否對他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或承載著某些難忘的回憶。
對此,劉敬開心的表示,自己的確有類似的蒐藏:「我有一個鞋盒,裡面裝著我自己的私人物品。」劉敬緊接著說:「那一箱全部都是我在美國拍戲時獲得的東西,最有紀念價值的是一個信封袋,裡面裝的是我們導演那時候拿一個傻瓜相機幫我拍照,最後一天的時候,導演給我他拍的照片,大概有3、40張。」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劉敬補充說道,照片的內容多為當時在美國拍戲時的幕後花絮:「我大概每隔半年或一年會拿起來看,回想一下當時拍戲的感覺,因為那段時光,真的算是我人生當中目前最快樂的時光。」除了照片外,劉敬表示,還有當時在《西遊ABC》中飾演「孫維辰」時,角色有個手環,劇組也特別送他作為紀念,但鞋盒裡還有一個特別的紀念品:「白宮的衛生紙。」從劉敬談論這箱寶盒的神情,不難看出先前在美國的拍攝經歷,對他來說意義非凡,更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
從這段回憶裡,不難感受到劉敬對過往的珍惜,也看出他對於能走上演員這條路,格外重視每一次機會,也不免讓人好奇,劉敬的父母,對於他成為演員的想法。
對此,劉敬表示過去有段時間,的確曾經因為他選擇表演而與爸媽有過不愉快:「當初高中休學,決定要去讀表演藝術科的時候,他們聽到,想說我是要去當小丑嗎?」劉敬說,當時雖然媽媽的態度比較支持,但也不是支持他去表演,而是單純覺得有個學校待就好,但爸爸則比較強硬些:「爸爸會覺得我做這行一定沒飯吃,因為我以前也算是運動員,會打籃球、跆拳道這些,所以他會覺得我好好讀書,以後可以從商,坐辦公室、吹冷氣,為什麼不要?」
直到後來發生了轉機,劉敬說:「他聽到有經紀公司想要簽我的時候,態度有開始慢慢放軟一點,可是還是會覺得有公司也不一定會怎麼樣。」直到《華燈初上》後,爸爸看到了劉敬對表演的熱誠,加上不少爸爸的朋友,也會跟他分享劉敬的新聞,終於讓爸爸放下那份擔心,開始理解劉敬並支持他:「到我去好萊塢的時候,爸爸都是很開心,每天我出門的時候都會問我要去哪裡工作,開始會問一些關於我工作上的事情。」

(劇照提供:周子娛樂)
至於媽媽,劉敬開玩笑地說:「我媽蠻享受的,因為大家都會叫她星媽。」這些回憶與收藏,不僅承載著劉敬在美國拍戲的喜悅,也反映出劉敬對每一次機會的珍惜;而曾經家人的不理解,到如今的支持,更成了劉敬面對挑戰的重要支撐,或許,對劉敬而言,演員之路上的每一步,連同家人的陪伴與理解,都讓他走得更踏實,也更有力量。
對劉敬來說,《失明》不單是一部作品,也是一場關於突破與自我探索的歷程,無論是親密戲的挑戰、角色的情感掙扎,或是他對「失明」意象的體悟,都讓這位新生代演員展現出不同以往的層次。
在這篇專訪中,劉敬談到迷惘、也分享過去的徬徨與選擇,如今則希望觀眾能在作品裡看見「自我認同」的力量,或許,就像他所說的,《失明》不只是角色的故事,更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探索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