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談起內容有價這話題,當我們期望能有一個健全完整足以照顧好所有寫作者的平台,人性的直覺反應是「期許寫作平台要做到更好」──以商業角度,這其實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對於寫作平台而言,其實不論是「寫作者」還是「讀者」,都屬於「客戶」。作為使用平台服務的客戶,他們當然會希望平台方將平台打造得更好,以便他們能夠持續享有更好的體驗。
可是一旦我們跳脫內容有價的框架,進一步來談「文字生態」,思維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
文字生態,意旨涵蓋了寫作生態與閱讀生態這兩者。之於寫作者而言,他們重視寫作環境是否適合自己。比如寫小說的人希望他待的平台適合小說發展、擅長寫業配文的部落客希望這個平台能不斷帶給自己流量、寫生活日記的作者希望能在平台上尋求共鳴;追求良好的閱讀生態的讀者,也是差不多的思考方式。他們想要找到自己感興趣、內心期待的好文字,自然也會對平台的分類、推薦、曝光有要求,因為他們渴望閱讀。
不論是寫作還是閱讀生態,其實這也都是屬於寫作平台要努力的範疇。只不過,它的微妙之處就在於,不論是寫作者還是讀者提出的「要求」,很大一部份奠基在「人的選擇」上;而這其實是屬於寫作平台不太能夠精確控制的部分。
曾經我在某個香港寫作平台待過一陣子。這個平台原先創立之初,訴諸的是受限於地域與政治因素,尋求能有不受言論審查與官方監控的言論自由環境。因此,他們一開始期盼的是平台上能有更多公共議題性質的文字,比如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國際問題。
然而在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網路上之後,這個平台就迎來各式各樣的寫作者與讀者們。這群寫作者本身並非專業身分的觀察者、學者、政治家,而是與這些身分相較之下較為普通的「平凡人」。於是,這群平凡人貢獻了大量的生活化文字,並且也因為熱衷社交,讓原本氣氛嚴肅的平台變得活潑許多。而他們的讀者們也因為性質相似的關係,間接促成這家平台的氣氛轉型為偏重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互動、文字多元化的發展。
這個平台的變化很清楚證明了,即便寫作平台本身對平台呈現方向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一旦迎來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使用者之後,一切都脫離控制了。
藉由這個例子,我想讓大家注意到的是,一個環境的文字生態是可以不完全只仰賴寫作平台出手控制、而是能由「人為」自主性發展而來。
難度當然很高。像這家香港平台的狀況實屬偶然,沒有明確的方法與可判斷的數據,完全是運氣促成。只不過,即便運氣成分極高,我們仍不可忽略後續之所以會產生變化,最主要還是在於一開始有一群寫作者願意寫、一群讀者願意讀,他們願意積極交流、發展社群──沒有展開行動,就不會有偶然。
這是不是屬於這群寫作者與讀者的個人努力?是。即便這是無意識的行為,但確實是。
而正是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能在後來達成共榮共好的景象。
最近偶爾聽到一些很有趣的事。
舉個例子:有一群人平常甚麼都不做,可是在面臨共同的問題時,他們會跑去找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啦,要求他們替自己發聲、關注等等;問題是,被他們要求的對象其實根本沒有義務無償協助,甚至他們根本不住在那些社區。
說真的,如果真心希望自己身處的環境可以變得更好,那最該做的舉動是主動站出來發聲、採取行動;而不是己願他力要別人伸手相助,或者痴痴等待有一隻強而有力的大手可以控制全局──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會讓人感受不到你有想改變的決心。
這個世界雖然不講理,可是有個道理倒是硬得很:整個世界只願意幫助努力展現意志的人。
每次談起內容有價這話題,當我們期望能有一個健全完整足以照顧好所有寫作者的平台,人性的直覺反應是「期許寫作平台要做到更好」──以商業角度,這其實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對於寫作平台而言,其實不論是「寫作者」還是「讀者」,都屬於「客戶」。作為使用平台服務的客戶,他們當然會希望平台方將平台打造得更好,以便他們能夠持續享有更好的體驗。
可是一旦我們跳脫內容有價的框架,進一步來談「文字生態」,思維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
文字生態,意旨涵蓋了寫作生態與閱讀生態這兩者。之於寫作者而言,他們重視寫作環境是否適合自己。比如寫小說的人希望他待的平台適合小說發展、擅長寫業配文的部落客希望這個平台能不斷帶給自己流量、寫生活日記的作者希望能在平台上尋求共鳴;追求良好的閱讀生態的讀者,也是差不多的思考方式。他們想要找到自己感興趣、內心期待的好文字,自然也會對平台的分類、推薦、曝光有要求,因為他們渴望閱讀。
不論是寫作還是閱讀生態,其實這也都是屬於寫作平台要努力的範疇。只不過,它的微妙之處就在於,不論是寫作者還是讀者提出的「要求」,很大一部份奠基在「人的選擇」上;而這其實是屬於寫作平台不太能夠精確控制的部分。
曾經我在某個香港寫作平台待過一陣子。這個平台原先創立之初,訴諸的是受限於地域與政治因素,尋求能有不受言論審查與官方監控的言論自由環境。因此,他們一開始期盼的是平台上能有更多公共議題性質的文字,比如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國際問題。
然而在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網路上之後,這個平台就迎來各式各樣的寫作者與讀者們。這群寫作者本身並非專業身分的觀察者、學者、政治家,而是與這些身分相較之下較為普通的「平凡人」。於是,這群平凡人貢獻了大量的生活化文字,並且也因為熱衷社交,讓原本氣氛嚴肅的平台變得活潑許多。而他們的讀者們也因為性質相似的關係,間接促成這家平台的氣氛轉型為偏重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互動、文字多元化的發展。
這個平台的變化很清楚證明了,即便寫作平台本身對平台呈現方向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一旦迎來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使用者之後,一切都脫離控制了。
藉由這個例子,我想讓大家注意到的是,一個環境的文字生態是可以不完全只仰賴寫作平台出手控制、而是能由「人為」自主性發展而來。
難度當然很高。像這家香港平台的狀況實屬偶然,沒有明確的方法與可判斷的數據,完全是運氣促成。只不過,即便運氣成分極高,我們仍不可忽略後續之所以會產生變化,最主要還是在於一開始有一群寫作者願意寫、一群讀者願意讀,他們願意積極交流、發展社群──沒有展開行動,就不會有偶然。
這是不是屬於這群寫作者與讀者的個人努力?是。即便這是無意識的行為,但確實是。
而正是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能在後來達成共榮共好的景象。
最近偶爾聽到一些很有趣的事。
舉個例子:有一群人平常甚麼都不做,可是在面臨共同的問題時,他們會跑去找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啦,要求他們替自己發聲、關注等等;問題是,被他們要求的對象其實根本沒有義務無償協助,甚至他們根本不住在那些社區。
說真的,如果真心希望自己身處的環境可以變得更好,那最該做的舉動是主動站出來發聲、採取行動;而不是己願他力要別人伸手相助,或者痴痴等待有一隻強而有力的大手可以控制全局──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會讓人感受不到你有想改變的決心。
這個世界雖然不講理,可是有個道理倒是硬得很:整個世界只願意幫助努力展現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