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大多數人都誤會情緒價值啦!
2
從利益開始的關係,終將走向悲劇
3
為什麼我們越滑手機越焦慮?科學告訴你真相!
4
知道自己的價值,選擇就變多了
5
溝通的本質:真正產生連結的,是「我懂你的感受」
1
大多數人都誤會情緒價值啦!
2
從利益開始的關係,終將走向悲劇
3
為什麼我們越滑手機越焦慮?科學告訴你真相!
4
知道自己的價值,選擇就變多了
5
溝通的本質:真正產生連結的,是「我懂你的感受」
人生起點|覺察與接納
選擇困難,不是因為選項太多,而是怕選錯
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 面對兩個都不錯的選項時,反而卡住了好幾天。 不是因為選項不夠清楚,也不是不想做決定, 而是——「怎麼選,都覺得有點怕後悔。」 很多人以為我們猶豫,是因為選項太多太好。 從心理學來探討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在意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 選了之後萬一不夠好
2025/06/14
1
1
助人為樂的另一面:你的善意其實藏著「優越感」
有時我們幫助別人,是因為我們真的想做點什麼?還是想證明自己「還不錯」? 我曾經在給同事建議時,發現自己語氣裡帶著「你應該聽我的」,那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姿態。當下我有些遲疑,也有點羞愧,才驚覺,原來我的幫助裡,也藏著一點點想證明自己的成分。 這不是壞事。 只是值得我們再多想一層: 我們的善意,是不
2025/06/06
1
別再委屈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擁有穩定的關係
你是否曾經在一段關係中不斷付出,卻逐漸感到疲憊甚至迷失?是否曾在考慮自己的需求時,忍不住懷疑:「這樣會不會太自私?」在許多關係裡,特別是親密關係、家庭或工作團隊中,「為他人著想」似乎是一種美德,而「照顧自己」卻常被誤解為逃避、冷漠或不負責任。 但事實恰恰相反——照顧好自己,其實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覺察
2025/05/29
內心的掙扎:為什麼我們在幫助他人時會猶豫?
你是否曾在街頭看到乞討者而停下腳步,內心浮現「我是不是該給他一點錢?」或在捷運上身體不適,卻在博愛座前猶豫,因為你還不夠老、不夠明顯需要幫助?又或者看見有人蜷縮街頭,你的心不禁一揪,卻也感到一絲無力? 這些念頭與糾結,其實背後蘊含著我們對「責任」、「價值」與「道德」的內在建構。 心理學觀點:社會
2025/05/25
正念練習的迷思與實踐:別讓正念變成新的壓力來源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正念」這個詞,無論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還是正念思考(Mindful Thinking),都被推崇為現代人壓力管理與情緒穩定的利器。然而,很多人在實踐正念時,卻不小心走偏,導致效果不如預期。 心理學觀點:正念不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2025/05/20
3
心理拉筋:你的創傷復原之路,速度不是重點,重點是看見自己的每一步
你是否曾經在經歷創傷後,看著身邊的人好像「恢復得很快」,而對自己的慢慢復原感到自責或焦慮?或許你也曾經被說過「不要再想了」「怎麼還沒走出來?」但其實,心理的復原力就像身體的柔軟度一樣——每個人天生不同,卻都可以透過練習與支持慢慢變得更有彈性。 心理學觀點:創傷與復原力的差異性 創傷(trauma
2025/05/06
壓力、情緒和腸胃健康:探索你體內的第二個大腦
壓力、情緒與腸胃健康的微妙連結 你是否曾在緊張時感到胃痛,或在悲傷時完全沒胃口?這可不是單純的心理作用,而是你體內的第二個大腦——腸道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正在默默回應你的情緒。 腸道為什麼被稱作「第二個大腦」? 我們的腸道擁有超過一億個神經元,數量
2025/04/28
1
當你為角色流淚,其實是你心中某個角落在說話
你是否曾經在看電影、影集或小說時,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潸然淚下?也許是一段遺憾的親情、一場來不及表白的愛情,或是一個終於被理解的角色。這些眼淚,往往不是因為角色本身,而是他們喚起了你內在某個被遺忘、忽視或壓抑的情感。 心理學觀點:投射與共鳴 心理學中的「投射」(projection)與「情感共鳴」
2025/04/15
3
情緒不是弱點,而是內在智慧的語言:從遊戲到人生的情緒管理
我們常說,情緒是人的弱點。但事實上,從心理學與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情緒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內在機制,它存在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混亂,而是提醒我們:「有些事對你很重要。」 為什麼我們在遊戲中會這麼情緒化? 你是否曾在一場遊戲中情緒失控?或許是對隊友的表現不滿、或是輸了比賽後感到懊惱甚至憤怒。明明只是一場遊
2025/04/13
1
別讓能力綁架你的人生:如何擺脫「能者多勞」的陷阱,找回自我價值
現代社會常將「能力」視為衡量價值的指標,但過度付出可能導致耗竭。文章探討「能者多勞」的陷阱,並從心理學、腦科學角度說明能力與自我價值的關係,分享案例及方法,引導讀者學習珍惜自我價值,設定界線,並發展非績效導向的興趣。
2025/04/11
2
14
查看更多
選擇困難,不是因為選項太多,而是怕選錯
你有過這樣的時候嗎? 面對兩個都不錯的選項時,反而卡住了好幾天。 不是因為選項不夠清楚,也不是不想做決定, 而是——「怎麼選,都覺得有點怕後悔。」 很多人以為我們猶豫,是因為選項太多太好。 從心理學來探討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在意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 選了之後萬一不夠好
2025/06/14
1
1
助人為樂的另一面:你的善意其實藏著「優越感」
有時我們幫助別人,是因為我們真的想做點什麼?還是想證明自己「還不錯」? 我曾經在給同事建議時,發現自己語氣裡帶著「你應該聽我的」,那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姿態。當下我有些遲疑,也有點羞愧,才驚覺,原來我的幫助裡,也藏著一點點想證明自己的成分。 這不是壞事。 只是值得我們再多想一層: 我們的善意,是不
2025/06/06
1
別再委屈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擁有穩定的關係
你是否曾經在一段關係中不斷付出,卻逐漸感到疲憊甚至迷失?是否曾在考慮自己的需求時,忍不住懷疑:「這樣會不會太自私?」在許多關係裡,特別是親密關係、家庭或工作團隊中,「為他人著想」似乎是一種美德,而「照顧自己」卻常被誤解為逃避、冷漠或不負責任。 但事實恰恰相反——照顧好自己,其實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覺察
2025/05/29
內心的掙扎:為什麼我們在幫助他人時會猶豫?
你是否曾在街頭看到乞討者而停下腳步,內心浮現「我是不是該給他一點錢?」或在捷運上身體不適,卻在博愛座前猶豫,因為你還不夠老、不夠明顯需要幫助?又或者看見有人蜷縮街頭,你的心不禁一揪,卻也感到一絲無力? 這些念頭與糾結,其實背後蘊含著我們對「責任」、「價值」與「道德」的內在建構。 心理學觀點:社會
2025/05/25
正念練習的迷思與實踐:別讓正念變成新的壓力來源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正念」這個詞,無論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還是正念思考(Mindful Thinking),都被推崇為現代人壓力管理與情緒穩定的利器。然而,很多人在實踐正念時,卻不小心走偏,導致效果不如預期。 心理學觀點:正念不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2025/05/20
3
心理拉筋:你的創傷復原之路,速度不是重點,重點是看見自己的每一步
你是否曾經在經歷創傷後,看著身邊的人好像「恢復得很快」,而對自己的慢慢復原感到自責或焦慮?或許你也曾經被說過「不要再想了」「怎麼還沒走出來?」但其實,心理的復原力就像身體的柔軟度一樣——每個人天生不同,卻都可以透過練習與支持慢慢變得更有彈性。 心理學觀點:創傷與復原力的差異性 創傷(trauma
2025/05/06
壓力、情緒和腸胃健康:探索你體內的第二個大腦
壓力、情緒與腸胃健康的微妙連結 你是否曾在緊張時感到胃痛,或在悲傷時完全沒胃口?這可不是單純的心理作用,而是你體內的第二個大腦——腸道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正在默默回應你的情緒。 腸道為什麼被稱作「第二個大腦」? 我們的腸道擁有超過一億個神經元,數量
2025/04/28
1
當你為角色流淚,其實是你心中某個角落在說話
你是否曾經在看電影、影集或小說時,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潸然淚下?也許是一段遺憾的親情、一場來不及表白的愛情,或是一個終於被理解的角色。這些眼淚,往往不是因為角色本身,而是他們喚起了你內在某個被遺忘、忽視或壓抑的情感。 心理學觀點:投射與共鳴 心理學中的「投射」(projection)與「情感共鳴」
2025/04/15
3
情緒不是弱點,而是內在智慧的語言:從遊戲到人生的情緒管理
我們常說,情緒是人的弱點。但事實上,從心理學與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情緒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內在機制,它存在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混亂,而是提醒我們:「有些事對你很重要。」 為什麼我們在遊戲中會這麼情緒化? 你是否曾在一場遊戲中情緒失控?或許是對隊友的表現不滿、或是輸了比賽後感到懊惱甚至憤怒。明明只是一場遊
2025/04/13
1
別讓能力綁架你的人生:如何擺脫「能者多勞」的陷阱,找回自我價值
現代社會常將「能力」視為衡量價值的指標,但過度付出可能導致耗竭。文章探討「能者多勞」的陷阱,並從心理學、腦科學角度說明能力與自我價值的關係,分享案例及方法,引導讀者學習珍惜自我價值,設定界線,並發展非績效導向的興趣。
2025/04/11
2
14
查看更多
優化人生|溝通與表達
溝通的本質:真正產生連結的,是「我懂你的感受」
當我們談論「好好溝通」時,常常聚焦在語言的邏輯、觀點的清晰與立場的辯證。但其實,真正讓溝通產生連結的,不只是「我懂你在說什麼」,而是「我懂你在這件事裡感受到什麼」。 理解,是知識層面的;而同理,則是情感層面的。前者讓我們明白對方的想法,後者讓我們靠近對方的心。 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Dan
2025/04/22
大多數人都誤會情緒價值啦!
情緒價值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讚美與迎合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經常聽到「給予情緒價值」這個詞,但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多誇獎、讚美對方,或是刻意迎合對方的想法,就是在提供情緒價值。然而,真正的情緒價值並非表面的讚美,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正念(Mindfulness)與內在穩定性,因為擁有正向的思維,所以才能夠真誠
2025/03/27
1
溝通最怕遇到這種人:當對方只想為自己辯解
溝通的本質是理解與連結,但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怕遇到這樣的人: 當你已經低聲下氣,希望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卻一味地為自己辯護,堅持自己沒有錯。他們的回應往往是:「我就不是那個意思!」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解釋,但實際上卻帶著某種責備的意味,彷彿是在說:「你幹嘛自己對號入座?你也太玻璃心了吧!」
2025/03/08
從利益開始的關係,終將走向悲劇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
2025/02/17
職場感恩的力量:提升幸福感與團隊合作的關鍵
在現代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是影響工作滿意度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事之間的信任,進而創造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表達感謝時,不僅對方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自身
2025/02/11
老闆vs.管理者:有效的溝通技巧是關鍵,打造信任職場
在這個創業門檻降低、資本易於流動的時代,當老闆變得相對容易。然而,當一名真正的管理者卻依然困難,因為管理的核心不只是指揮和決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溝通、激勵團隊,並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老闆與管理者的差異:老闆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資源的配置,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運作中與人打交道。
2025/02/08
1
別再讓員工當「無頭蒼蠅」:如何打破亞洲職場沉默文化,提升工作效率
亞洲職場文化中常見員工因擔心被責備而不敢提問,導致工作效率低落、因溝通不良而頻頻出錯。本文探討此現象的心理學因素,並提出領導者如何建立讓員工安心發問的文化,包含提供具體資訊、創造心理安全感、以確認理解代替「你應該懂」等建議,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2025/02/07
即使對方還沒準備好,溝通依然重要:建立關係的長期投資
在這個強調「好好溝通」的時代,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習了溝通技巧,就能與每個人順暢無阻地交流。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因為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之間的橋梁。即使我們已經努力學習如何清楚表達、同理他人,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對方還未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這座橋依然無
2025/02/07
2
別讓嫉妒綁架你!職場必學:轉化嫉妒,激發成長動力的5個方法
嫉妒是常見的人性情緒,本文探討嫉妒的成因,包含社會比較、不安全感、資源有限錯覺及努力被忽視等面向,並提出轉化嫉妒的方法,例如:將比較轉為學習、培養自信、認清機會、心懷感恩及欣賞祝福等。透過調整心態,將嫉妒轉化為成長動力,有助於提升自我與人際關係。
2025/02/06
亞洲人不愛表達?從童年創傷到勇敢溝通:解鎖沉默背後的祕密
許多亞洲文化中,沉默被視為美德,但這是否源於天性或後天養成?本文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童年創傷、習得性無助和羞恥感如何影響表達能力,並提出覺察情緒、重新定義表達價值、學習非暴力溝通等方法,幫助讀者打破沉默的循環,勇敢表達自我。
2025/02/01
1
查看更多
溝通的本質:真正產生連結的,是「我懂你的感受」
當我們談論「好好溝通」時,常常聚焦在語言的邏輯、觀點的清晰與立場的辯證。但其實,真正讓溝通產生連結的,不只是「我懂你在說什麼」,而是「我懂你在這件事裡感受到什麼」。 理解,是知識層面的;而同理,則是情感層面的。前者讓我們明白對方的想法,後者讓我們靠近對方的心。 同理心的三個層次 心理學家Dan
2025/04/22
大多數人都誤會情緒價值啦!
情緒價值的真正意義:不只是讚美與迎合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經常聽到「給予情緒價值」這個詞,但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多誇獎、讚美對方,或是刻意迎合對方的想法,就是在提供情緒價值。然而,真正的情緒價值並非表面的讚美,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正念(Mindfulness)與內在穩定性,因為擁有正向的思維,所以才能夠真誠
2025/03/27
1
溝通最怕遇到這種人:當對方只想為自己辯解
溝通的本質是理解與連結,但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最怕遇到這樣的人: 當你已經低聲下氣,希望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卻一味地為自己辯護,堅持自己沒有錯。他們的回應往往是:「我就不是那個意思!」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解釋,但實際上卻帶著某種責備的意味,彷彿是在說:「你幹嘛自己對號入座?你也太玻璃心了吧!」
2025/03/08
從利益開始的關係,終將走向悲劇
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常是從利益交換開始的:職場中的人脈拓展、商業合作的互利共贏,甚至是朋友間的資源共享。許多人認為,只要在利益關係中建立了信任、情感或價值觀的連結,這段關係就能長久維持。然而,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從利益出發的關係,最終都將走向悲劇,即便雙方試圖在過程
2025/02/17
職場感恩的力量:提升幸福感與團隊合作的關鍵
在現代職場中,人際關係往往是影響工作滿意度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研究顯示,「感恩」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同事之間的信任,進而創造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表達感謝時,不僅對方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自身
2025/02/11
老闆vs.管理者:有效的溝通技巧是關鍵,打造信任職場
在這個創業門檻降低、資本易於流動的時代,當老闆變得相對容易。然而,當一名真正的管理者卻依然困難,因為管理的核心不只是指揮和決策,更重要的是如何與人溝通、激勵團隊,並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老闆與管理者的差異:老闆可以決定公司的方向、資源的配置,但管理者需要在日常運作中與人打交道。
2025/02/08
1
別再讓員工當「無頭蒼蠅」:如何打破亞洲職場沉默文化,提升工作效率
亞洲職場文化中常見員工因擔心被責備而不敢提問,導致工作效率低落、因溝通不良而頻頻出錯。本文探討此現象的心理學因素,並提出領導者如何建立讓員工安心發問的文化,包含提供具體資訊、創造心理安全感、以確認理解代替「你應該懂」等建議,以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2025/02/07
即使對方還沒準備好,溝通依然重要:建立關係的長期投資
在這個強調「好好溝通」的時代,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習了溝通技巧,就能與每個人順暢無阻地交流。然而,現實往往並不如我們所願。因為溝通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之間的橋梁。即使我們已經努力學習如何清楚表達、同理他人,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對方還未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如何傾聽,這座橋依然無
2025/02/07
2
別讓嫉妒綁架你!職場必學:轉化嫉妒,激發成長動力的5個方法
嫉妒是常見的人性情緒,本文探討嫉妒的成因,包含社會比較、不安全感、資源有限錯覺及努力被忽視等面向,並提出轉化嫉妒的方法,例如:將比較轉為學習、培養自信、認清機會、心懷感恩及欣賞祝福等。透過調整心態,將嫉妒轉化為成長動力,有助於提升自我與人際關係。
2025/02/06
亞洲人不愛表達?從童年創傷到勇敢溝通:解鎖沉默背後的祕密
許多亞洲文化中,沉默被視為美德,但這是否源於天性或後天養成?本文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童年創傷、習得性無助和羞恥感如何影響表達能力,並提出覺察情緒、重新定義表達價值、學習非暴力溝通等方法,幫助讀者打破沉默的循環,勇敢表達自我。
2025/02/01
1
查看更多
老闆QA|經營管理術
透明溝通:在職場建立信任與效率的關鍵
你是否曾經這樣: 想和團隊更親近,卻不小心變得太「朋友」而不好意思提要求? 鼓勵大家說真話,但心裡又怕聽見批評? 感覺已經很努力溝通,但彼此還是常常誤會? 這些情況,其實都與一件事有關:透明溝通。 透明溝通:信任與界線的平衡藝術 在工作場域中,很多領導者與管理者開始重視「透明溝通」
2025/05/30
別再被「有效率」三個字搞得心慌!職場溝通解方:釐清語意、建立共同語言
你是否曾在工作中被主管說:「我希望找一個做事有效率的人」,但聽完卻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讚賞,也像是一種期待,甚至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到底什麼叫「有效率」?快速完成?少問問題?準時交付?還是事事不出錯? 這種模糊不清的語言,其實在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中,是導致職場溝通障礙的重要原因
2025/04/17
老闆對員工的期待,合理嗎?
許多老闆在請員工時,常常抱持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期待員工能快速完成工作,最好比自己更有效率。 但實際上,當自己動手做時,可能也需要花上好幾個小時。 這樣的標準合理嗎?如果老闆自己做一件事需要 5-6 小時,那麼員工用相同的時間完成,就是一個合格的基本表現。如果能更快完成,那麼這名員工就值得珍惜
2025/03/25
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是感覺!品牌經營與人才管理的相通之道
為什麼人們購物時,更多是買「質感」而非需求? 我們真的需要最新款的手機嗎?還是我們渴望拿出手機時,那種科技感與身分象徵?我們真的需要高級手沖咖啡嗎?還是我們享受那股儀式感? 現代消費心理學告訴我們,許多購物決策並非基於理性需求,而是出於感受與價值認同。品牌不只是銷售產品,而是在打造一種生活方式,
2025/03/20
1
員工變了,老闆跟上了嗎?現代管理思維的關鍵
員工變了,老闆跟上了嗎?——現代管理思維的重要性 許多老闆抱怨:「現在的員工不像以前那麼吃苦耐勞,動不動就離職,忠誠度也變低了。」但這真的是員工的問題嗎?事實上,不是員工變了,而是時代變了。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年輕一代的求職者擁有更多選擇,他們的價值觀與工作期待也與過去截然不同。 如果老闆仍
2025/03/16
老闆沒注意到的無形成本
在商業世界中,老闆們經常關注「可見的成本」——薪資、租金、設備費用等,但往往忽略了更具破壞力的「無形成本」。這些成本不會直接出現在財務報表上,卻會影響公司的績效、員工的生產力,甚至決定企業的長遠發展。 如果你曾經覺得利潤無法提升、員工效率不如預期、離職率居高不下,也許問題並不只是「市場環境不好」,
2025/03/07
老闆與員工的認知差異:為什麼同一件事,結果卻不同?
許多老闆時常感嘆:「這麼簡單得事情,為什麼你不會?為什麼你做不好?」等等,我們先來來瞭解這背後涉及的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深層機制。我們的認知方式、經驗積累、環境壓力,甚至是神經運作方式,都影響了我們對「簡單」與「困難」的定義。 專家盲點效應:你覺得簡單,因為你已經很熟練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專家
2025/03/03
員工真的難請,還是思維沒跟上時代?
許多老闆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好請,要求多、穩定性低,動不動就離職。」但這真的是員工的問題嗎?還是因為老闆的要求太高,而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 現今的求職市場與過去截然不同,科技發展、工作模式轉變、職場價值觀更新,都讓員工的選擇變得更多元。企業若還是停留在上一代的管理思維,以為「錢少事多還要感恩」,
2025/03/02
省錢不等於賺錢還可能讓業績更低!!
許多老闆認為,縮減人力能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然而,現實往往並非如此。當人手不足,工作壓力將轉嫁到現有員工身上,導致效率下降、服務品質變差,甚至引發離職潮,最終影響整體業績。企業若想長久獲利,應該思考如何有效配置資源,而不是一味地削減人力。 認知過載:當員工身心俱疲,績效自然下降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
2025/03/01
透明溝通:在職場建立信任與效率的關鍵
你是否曾經這樣: 想和團隊更親近,卻不小心變得太「朋友」而不好意思提要求? 鼓勵大家說真話,但心裡又怕聽見批評? 感覺已經很努力溝通,但彼此還是常常誤會? 這些情況,其實都與一件事有關:透明溝通。 透明溝通:信任與界線的平衡藝術 在工作場域中,很多領導者與管理者開始重視「透明溝通」
2025/05/30
別再被「有效率」三個字搞得心慌!職場溝通解方:釐清語意、建立共同語言
你是否曾在工作中被主管說:「我希望找一個做事有效率的人」,但聽完卻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讚賞,也像是一種期待,甚至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到底什麼叫「有效率」?快速完成?少問問題?準時交付?還是事事不出錯? 這種模糊不清的語言,其實在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中,是導致職場溝通障礙的重要原因
2025/04/17
老闆對員工的期待,合理嗎?
許多老闆在請員工時,常常抱持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期待員工能快速完成工作,最好比自己更有效率。 但實際上,當自己動手做時,可能也需要花上好幾個小時。 這樣的標準合理嗎?如果老闆自己做一件事需要 5-6 小時,那麼員工用相同的時間完成,就是一個合格的基本表現。如果能更快完成,那麼這名員工就值得珍惜
2025/03/25
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是感覺!品牌經營與人才管理的相通之道
為什麼人們購物時,更多是買「質感」而非需求? 我們真的需要最新款的手機嗎?還是我們渴望拿出手機時,那種科技感與身分象徵?我們真的需要高級手沖咖啡嗎?還是我們享受那股儀式感? 現代消費心理學告訴我們,許多購物決策並非基於理性需求,而是出於感受與價值認同。品牌不只是銷售產品,而是在打造一種生活方式,
2025/03/20
1
員工變了,老闆跟上了嗎?現代管理思維的關鍵
員工變了,老闆跟上了嗎?——現代管理思維的重要性 許多老闆抱怨:「現在的員工不像以前那麼吃苦耐勞,動不動就離職,忠誠度也變低了。」但這真的是員工的問題嗎?事實上,不是員工變了,而是時代變了。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年輕一代的求職者擁有更多選擇,他們的價值觀與工作期待也與過去截然不同。 如果老闆仍
2025/03/16
老闆沒注意到的無形成本
在商業世界中,老闆們經常關注「可見的成本」——薪資、租金、設備費用等,但往往忽略了更具破壞力的「無形成本」。這些成本不會直接出現在財務報表上,卻會影響公司的績效、員工的生產力,甚至決定企業的長遠發展。 如果你曾經覺得利潤無法提升、員工效率不如預期、離職率居高不下,也許問題並不只是「市場環境不好」,
2025/03/07
老闆與員工的認知差異:為什麼同一件事,結果卻不同?
許多老闆時常感嘆:「這麼簡單得事情,為什麼你不會?為什麼你做不好?」等等,我們先來來瞭解這背後涉及的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深層機制。我們的認知方式、經驗積累、環境壓力,甚至是神經運作方式,都影響了我們對「簡單」與「困難」的定義。 專家盲點效應:你覺得簡單,因為你已經很熟練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專家
2025/03/03
員工真的難請,還是思維沒跟上時代?
許多老闆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好請,要求多、穩定性低,動不動就離職。」但這真的是員工的問題嗎?還是因為老闆的要求太高,而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 現今的求職市場與過去截然不同,科技發展、工作模式轉變、職場價值觀更新,都讓員工的選擇變得更多元。企業若還是停留在上一代的管理思維,以為「錢少事多還要感恩」,
2025/03/02
省錢不等於賺錢還可能讓業績更低!!
許多老闆認為,縮減人力能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然而,現實往往並非如此。當人手不足,工作壓力將轉嫁到現有員工身上,導致效率下降、服務品質變差,甚至引發離職潮,最終影響整體業績。企業若想長久獲利,應該思考如何有效配置資源,而不是一味地削減人力。 認知過載:當員工身心俱疲,績效自然下降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
2025/03/01
演員的人生課題
演員的人生劇本:努力過後,讓運氣來接棒
演員的路上,總有高峰與低谷,有掌聲雷動的時刻,也有被拒絕無數次的挫折。而在這條充滿未知的旅程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努力與結果? 在《優越的暴政:共同利益何去何從?》一書中提到,人的一生其實仰賴「運氣」甚多。聽起來或許有些無奈,畢竟我們總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讓機遇決定一切。但這並不意味著努
2025/02/14
從腦科學與心理學解析表演的力量:戲劇如何觸動你的內心與療癒你的傷痛
從腦科學與心理學解析表演的力量 當你讀過某句台詞,是否曾突然停頓,感覺它像是在說自己的故事?戲劇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它更是一種深入內心、探索自我的過程。在戲劇課堂中,許多學生在排練時,會意外地被某句話觸動,甚至喚起深埋記憶的情感。 而這並非巧合,而是心理學與腦科學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戲劇觸動內
2025/02/12
讀劇與人生啟發:透過台詞,看見自己
在戲劇裡,每一句台詞都不是隨意說出的,它承載著角色的情感、故事,甚至是人生觀。 而當我們靜下心來讀劇、體會台詞,會發現這不只是演員的課題,更是一種深入了解人性的方式。 從經典台詞開始,感受角色的世界
2025/02/10
演員的腦內運作:高記憶力、創造力與邏輯思維的完美結合
許多人誤以為演員不需要動腦,但事實上,表演是一項需要高度腦力運作的專業,需要演員運用記憶力、創造力、邏輯思維及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才能在高壓環境下穩定輸出,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2025/01/28
演員的人生劇本:努力過後,讓運氣來接棒
演員的路上,總有高峰與低谷,有掌聲雷動的時刻,也有被拒絕無數次的挫折。而在這條充滿未知的旅程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努力與結果? 在《優越的暴政:共同利益何去何從?》一書中提到,人的一生其實仰賴「運氣」甚多。聽起來或許有些無奈,畢竟我們總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讓機遇決定一切。但這並不意味著努
2025/02/14
從腦科學與心理學解析表演的力量:戲劇如何觸動你的內心與療癒你的傷痛
從腦科學與心理學解析表演的力量 當你讀過某句台詞,是否曾突然停頓,感覺它像是在說自己的故事?戲劇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它更是一種深入內心、探索自我的過程。在戲劇課堂中,許多學生在排練時,會意外地被某句話觸動,甚至喚起深埋記憶的情感。 而這並非巧合,而是心理學與腦科學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戲劇觸動內
2025/02/12
讀劇與人生啟發:透過台詞,看見自己
在戲劇裡,每一句台詞都不是隨意說出的,它承載著角色的情感、故事,甚至是人生觀。 而當我們靜下心來讀劇、體會台詞,會發現這不只是演員的課題,更是一種深入了解人性的方式。 從經典台詞開始,感受角色的世界
2025/02/10
演員的腦內運作:高記憶力、創造力與邏輯思維的完美結合
許多人誤以為演員不需要動腦,但事實上,表演是一項需要高度腦力運作的專業,需要演員運用記憶力、創造力、邏輯思維及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才能在高壓環境下穩定輸出,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2025/01/28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