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言太陽陽明合病嘔之治。 ①:亦有生西陽明逆南而至嘔者[1]。恐因南太陽較盛故。 引1:《傷寒189條》:“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為陽明邪重於中土,但論西陽明逆南弱而不得火復,是成
Thumbnail
32.①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②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言太陽陽明合病下利之治。 ①:或因太陽病發汗過多而兼陽明,或因肺損而生陽明[1]。 ②:太陽病,北太陽走表、南火運走表,氣皆走表走北之故,陽明邪必隨之走北走表,故下利[2]。 註1:臟損可生其氣。是以肝損生厥陰氣,心損生少陰氣,脾損生太陰氣
Thumbnail
31.①太陽病,②項背強幾幾,③無汗④惡風,葛根湯主之。 言太陽病寒凝項背失潤之治。 ①:此南北太陽皆侵,無分於中風傷寒也[1]。 ②:南太陽損心而不散血滋肌,加北太陽邪隨經出表於項背,肌凝而不得潤。 ③:寒束於皮毛而無汗[2]。 ④:南心損而榮弱衛損,發熱毛孔開而不得衛氣保護,故惡風。
Thumbnail
30.問曰:①證象陽旦,②按法治之而增劇,③厥逆,咽中乾,④兩脛拘急而⑤譫語。師曰:言⑥夜半⑦手足當溫,⑧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⑨浮為風,⑩大為虛,⑪風則生微熱,⑫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⑬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⑭厥逆,咽中乾,煩躁,⑮陽明內結,
Thumbnail
29.①傷寒,脈浮,②自汗出,③小便數,④心煩,微惡寒,⑤腳攣急,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⑦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⑧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⑨腳即伸。若⑩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⑪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言傷寒誤投桂枝湯虛陽
Thumbnail
28.①服桂枝湯,或下之,仍②頭項強痛,③翕翕發熱,④無汗,⑤心下滿微痛,⑥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言太陽病中風脾虛榮衰之治。 ①:桂枝湯傷脾[1]或下法傷脾。兩者使得營衛之失衡又再次改變,此時衛氣反足夠而營氣不足,故去桂枝。 ②:表邪未解,邪未陷[2],邪氣隨太陽經至於頭項。
Thumbnail
27.太陽病,發熱惡寒,①熱多寒少,②脈微弱者,③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言太陽病邪卻正虛之治。 ①:正勝內熱而邪卻。 ②:邪卻正虛。 ③:無南心火運之陽,因已無表風寒之邪,發汗則徒傷陽氣[1]。 註1:所謂發汗徒傷陽氣者,以桂枝加麻黃生薑等發汗之時為是。 另:可知一開始
Thumbnail
26.服桂枝湯,①大汗出後,②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言大汗後轉陽明之治。 ①:大汗後津液損而太陽病轉陽明[1]。 ②:陽明火復成燥火。 引1:《傷寒》說:“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
Thumbnail
25.服桂枝湯,①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②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言中風邪盛之治。 ①:邪氣仍盛,正邪相爭[1]。又脈洪大但不煩渴,故知不為陽明病。 ②:因服桂枝湯後,風寒邪被推表至皮毛層,成寒束皮毛。南火運外散而外有寒束,若寒>火運散,則寒;火運>寒
Thumbnail
24.太陽病,①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②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言太陽邪重在經之治。 ①:邪盛於經,桂枝湯力不足以散外邪,熱反增於裡。 ②:以刺法先疏在經之邪,再用桂枝湯故有效。
Thumbnail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言太陽陽明合病嘔之治。 ①:亦有生西陽明逆南而至嘔者[1]。恐因南太陽較盛故。 引1:《傷寒189條》:“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此為陽明邪重於中土,但論西陽明逆南弱而不得火復,是成
Thumbnail
32.①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②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言太陽陽明合病下利之治。 ①:或因太陽病發汗過多而兼陽明,或因肺損而生陽明[1]。 ②:太陽病,北太陽走表、南火運走表,氣皆走表走北之故,陽明邪必隨之走北走表,故下利[2]。 註1:臟損可生其氣。是以肝損生厥陰氣,心損生少陰氣,脾損生太陰氣
Thumbnail
31.①太陽病,②項背強幾幾,③無汗④惡風,葛根湯主之。 言太陽病寒凝項背失潤之治。 ①:此南北太陽皆侵,無分於中風傷寒也[1]。 ②:南太陽損心而不散血滋肌,加北太陽邪隨經出表於項背,肌凝而不得潤。 ③:寒束於皮毛而無汗[2]。 ④:南心損而榮弱衛損,發熱毛孔開而不得衛氣保護,故惡風。
Thumbnail
30.問曰:①證象陽旦,②按法治之而增劇,③厥逆,咽中乾,④兩脛拘急而⑤譫語。師曰:言⑥夜半⑦手足當溫,⑧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⑨浮為風,⑩大為虛,⑪風則生微熱,⑫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⑬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⑭厥逆,咽中乾,煩躁,⑮陽明內結,
Thumbnail
29.①傷寒,脈浮,②自汗出,③小便數,④心煩,微惡寒,⑤腳攣急,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⑦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⑧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⑨腳即伸。若⑩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⑪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言傷寒誤投桂枝湯虛陽
Thumbnail
28.①服桂枝湯,或下之,仍②頭項強痛,③翕翕發熱,④無汗,⑤心下滿微痛,⑥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言太陽病中風脾虛榮衰之治。 ①:桂枝湯傷脾[1]或下法傷脾。兩者使得營衛之失衡又再次改變,此時衛氣反足夠而營氣不足,故去桂枝。 ②:表邪未解,邪未陷[2],邪氣隨太陽經至於頭項。
Thumbnail
27.太陽病,發熱惡寒,①熱多寒少,②脈微弱者,③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言太陽病邪卻正虛之治。 ①:正勝內熱而邪卻。 ②:邪卻正虛。 ③:無南心火運之陽,因已無表風寒之邪,發汗則徒傷陽氣[1]。 註1:所謂發汗徒傷陽氣者,以桂枝加麻黃生薑等發汗之時為是。 另:可知一開始
Thumbnail
26.服桂枝湯,①大汗出後,②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言大汗後轉陽明之治。 ①:大汗後津液損而太陽病轉陽明[1]。 ②:陽明火復成燥火。 引1:《傷寒》說:“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
Thumbnail
25.服桂枝湯,①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②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言中風邪盛之治。 ①:邪氣仍盛,正邪相爭[1]。又脈洪大但不煩渴,故知不為陽明病。 ②:因服桂枝湯後,風寒邪被推表至皮毛層,成寒束皮毛。南火運外散而外有寒束,若寒>火運散,則寒;火運>寒
Thumbnail
24.太陽病,①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②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言太陽邪重在經之治。 ①:邪盛於經,桂枝湯力不足以散外邪,熱反增於裡。 ②:以刺法先疏在經之邪,再用桂枝湯故有效。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五運六氣理論在中醫中的應用,解釋五運(木火土金水)和六氣(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的能量模式及其在人體中的分佈和流動,並結合《黃帝內經》、《傷寒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闡述其與疾病的關係。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傷寒論的醫理基礎,闡述五運六氣與人體臟腑經絡的關係,並以圖表呈現其運行規律。文中參考了內經、靈樞、河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詳細解釋了五運六氣的走向、屬性、特性及其相互影響,並結合臨床分析,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傷寒論的理論框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醫六氣理論,闡述陰陽相交下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角色、陰陽多少,以及其特性和現象。並以圖表呈現六氣在陰陽圖中的位置、陰陽量和五行對應,解釋其在陰陽平衡和失衡狀態下的作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醫理論中「氣」的本質,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基礎,運用風的產生比喻氣的產生,說明氣產生於陰陽盛衰之間,其作用在於平衡陰陽。並總結氣的四個特性:陰陽交流必產生盛衰,氣流動方向由盛走虛;陰陽平衡依靠氣;氣是能量的表現。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五運六氣理論在中醫中的應用,解釋五運(木火土金水)和六氣(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的能量模式及其在人體中的分佈和流動,並結合《黃帝內經》、《傷寒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闡述其與疾病的關係。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傷寒論的醫理基礎,闡述五運六氣與人體臟腑經絡的關係,並以圖表呈現其運行規律。文中參考了內經、靈樞、河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詳細解釋了五運六氣的走向、屬性、特性及其相互影響,並結合臨床分析,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傷寒論的理論框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醫六氣理論,闡述陰陽相交下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角色、陰陽多少,以及其特性和現象。並以圖表呈現六氣在陰陽圖中的位置、陰陽量和五行對應,解釋其在陰陽平衡和失衡狀態下的作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醫理論中「氣」的本質,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基礎,運用風的產生比喻氣的產生,說明氣產生於陰陽盛衰之間,其作用在於平衡陰陽。並總結氣的四個特性:陰陽交流必產生盛衰,氣流動方向由盛走虛;陰陽平衡依靠氣;氣是能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