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林中十八界:在時間與空間裡的正念行走
2
湖光夜影之間:真實與幻象的邊界
3
中秋的月亮,果菜園的第一株火龍果
4
關於Dr.ANDERSON|戴慶華
5
部落的刀,森林的路:銅門刀走入藏山問山旅程
1
林中十八界:在時間與空間裡的正念行走
2
湖光夜影之間:真實與幻象的邊界
3
中秋的月亮,果菜園的第一株火龍果
4
關於Dr.ANDERSON|戴慶華
5
部落的刀,森林的路:銅門刀走入藏山問山旅程
藏山問行
林中十八界:在時間與空間裡的正念行走
森林的行走,是十八界與十二因緣的活現。六根接觸六塵,生起六識,構成人的「我」;而念念相續,便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透過正念修持,覺察觸與受、愛與取的生滅,不再執著於「我」的幻象。於森林中體驗時間與空間的空性,即是《心經》所言「五蘊皆空」的實踐。
2025/09/18
2
湖光夜影之間:真實與幻象的邊界
在日月潭,夜裡阿達紹碼頭的燈火與湖面倒影如幻如夢,清晨林地探勘卻充滿真實觸感。腳下泥土、蕨類與竹林的氣息,鳥鳴與晨光交織,顯示幻象與實相並非對立,而是同一心境的展現。正如《楞嚴經》所示,修行並非拒絕幻象,而是在其中照見空性。當心不再執著於真與假、動與靜,湖光山色便同時成為覺醒的契機。
2025/09/12
1
當量子科學遇上人文哲思:一場跨界的呼喚|藏山問行
近年來,人文學科逐漸被推向邊陲,從哈佛刪減課程到各國大學縮減預算,社會價值似乎更傾向「實用」的理工科。然而,當量子科學挑戰現實認知、AI顛覆職場倫理,跨界的迫切性比以往更高。本文從「藏山問行」的角度出發,探討人文與理工如何互為鏡像,並思考教育、企業與個人如何回應這場文明的轉折。
2025/09/02
3
從移動中凝視自己
前往北方的出差途中,意外地在火車上遇見了一場清晨的光。原本只是日常的疲憊移動,卻在那束穿透雲層灑落在海面的光中,慢慢沉澱為一次與自己凝視的相遇。那一刻的體會——當身體移動,心也不必漂泊;當我們張開眼,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靜靜凝視著我們的某種溫柔提醒。 光,讓我看見了自己; 海,也靜靜地聽見了。
2025/08/15
2
部落的刀,森林的路:銅門刀走入藏山問山旅程
在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把源自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不僅是行進林野的工具,更是感知自然脈動的介面。這把刀,隨行於各片林地之間,記錄著每一次藤蔓斬斷與心念清明的時刻,也成為與山林共處的身體回應與文化回聲。
2025/07/30
2
森林的低語─與自然同步的內在旅程|森林療癒
這支歷時五年森林陪伴後誕生的影片,從呼吸放鬆、森林漫步,到溪水低語與雨後重生,呈現一段與自然同步的內在旅程。讓我們可以在電腦前來趟森林療癒的自我覺醒。
2025/07/24
2
在檳榔林間,尋找森林回歸的路徑
走進檳榔園的深處,並不只是為了土地的價值,更是為了再次探問森林的歸屬。在白鮑溪畔、林道間,我們凝視著土地曾有的樣貌,也盤問著今日所見的選擇。這是一場不只關於林地利用的勘查,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與自然關係的重構。
2025/06/19
2
森林覺醒|從一顆心,到一片林
當南台灣的陽光輕撫大地, 我們以步伐喚醒沉睡的森林; 以一顆顆溫柔的心, 在地球上,種下未來的希望。
2025/05/02
4
2
轉身看見山的溫柔
總是向海,這次卻看見了山 經過太魯閣大橋無數次,我總是期待日出的方向,為那片蔚藍按下快門,記錄希望甦醒的瞬間。但今天,座位變了,車窗的風景也換了方向,我的視線不再被海吸引,而是靜靜落在那群沉默的山上⋯⋯ 晨光尚未完全透出,雲霧仍輕輕籠罩著山巒。我望著河床彎曲,彷彿也在梳理自己心中繁瑣的事務。此時
2025/04/09
3
永續的點燈人—用佛法走出溫柔而堅定的行者之路
當我一步步走進佛光會的義工行列, 在服務中體會佛法、在實踐中理解永續, 才慢慢發現:原來我們早已走在SDGs的道路上。 這篇文章,是我在備課與授課後的點滴省思, 誠摯邀請您一起閱讀—— 一起看見佛法與永續的交會, 也讓慈悲與行動,照亮我們各自的修行之路⋯⋯
2025/04/06
2
查看更多
林中十八界:在時間與空間裡的正念行走
森林的行走,是十八界與十二因緣的活現。六根接觸六塵,生起六識,構成人的「我」;而念念相續,便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透過正念修持,覺察觸與受、愛與取的生滅,不再執著於「我」的幻象。於森林中體驗時間與空間的空性,即是《心經》所言「五蘊皆空」的實踐。
2025/09/18
2
湖光夜影之間:真實與幻象的邊界
在日月潭,夜裡阿達紹碼頭的燈火與湖面倒影如幻如夢,清晨林地探勘卻充滿真實觸感。腳下泥土、蕨類與竹林的氣息,鳥鳴與晨光交織,顯示幻象與實相並非對立,而是同一心境的展現。正如《楞嚴經》所示,修行並非拒絕幻象,而是在其中照見空性。當心不再執著於真與假、動與靜,湖光山色便同時成為覺醒的契機。
2025/09/12
1
當量子科學遇上人文哲思:一場跨界的呼喚|藏山問行
近年來,人文學科逐漸被推向邊陲,從哈佛刪減課程到各國大學縮減預算,社會價值似乎更傾向「實用」的理工科。然而,當量子科學挑戰現實認知、AI顛覆職場倫理,跨界的迫切性比以往更高。本文從「藏山問行」的角度出發,探討人文與理工如何互為鏡像,並思考教育、企業與個人如何回應這場文明的轉折。
2025/09/02
3
從移動中凝視自己
前往北方的出差途中,意外地在火車上遇見了一場清晨的光。原本只是日常的疲憊移動,卻在那束穿透雲層灑落在海面的光中,慢慢沉澱為一次與自己凝視的相遇。那一刻的體會——當身體移動,心也不必漂泊;當我們張開眼,風景不只是風景,而是靜靜凝視著我們的某種溫柔提醒。 光,讓我看見了自己; 海,也靜靜地聽見了。
2025/08/15
2
部落的刀,森林的路:銅門刀走入藏山問山旅程
在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把源自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不僅是行進林野的工具,更是感知自然脈動的介面。這把刀,隨行於各片林地之間,記錄著每一次藤蔓斬斷與心念清明的時刻,也成為與山林共處的身體回應與文化回聲。
2025/07/30
2
森林的低語─與自然同步的內在旅程|森林療癒
這支歷時五年森林陪伴後誕生的影片,從呼吸放鬆、森林漫步,到溪水低語與雨後重生,呈現一段與自然同步的內在旅程。讓我們可以在電腦前來趟森林療癒的自我覺醒。
2025/07/24
2
在檳榔林間,尋找森林回歸的路徑
走進檳榔園的深處,並不只是為了土地的價值,更是為了再次探問森林的歸屬。在白鮑溪畔、林道間,我們凝視著土地曾有的樣貌,也盤問著今日所見的選擇。這是一場不只關於林地利用的勘查,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與自然關係的重構。
2025/06/19
2
森林覺醒|從一顆心,到一片林
當南台灣的陽光輕撫大地, 我們以步伐喚醒沉睡的森林; 以一顆顆溫柔的心, 在地球上,種下未來的希望。
2025/05/02
4
2
轉身看見山的溫柔
總是向海,這次卻看見了山 經過太魯閣大橋無數次,我總是期待日出的方向,為那片蔚藍按下快門,記錄希望甦醒的瞬間。但今天,座位變了,車窗的風景也換了方向,我的視線不再被海吸引,而是靜靜落在那群沉默的山上⋯⋯ 晨光尚未完全透出,雲霧仍輕輕籠罩著山巒。我望著河床彎曲,彷彿也在梳理自己心中繁瑣的事務。此時
2025/04/09
3
永續的點燈人—用佛法走出溫柔而堅定的行者之路
當我一步步走進佛光會的義工行列, 在服務中體會佛法、在實踐中理解永續, 才慢慢發現:原來我們早已走在SDGs的道路上。 這篇文章,是我在備課與授課後的點滴省思, 誠摯邀請您一起閱讀—— 一起看見佛法與永續的交會, 也讓慈悲與行動,照亮我們各自的修行之路⋯⋯
2025/04/06
2
查看更多
自然解方
向天借水:人類能否與自然共舞?
天河工程,是人類試圖「向天借水」的宏大實驗。它或許能為乾旱帶來希望,卻同時牽動地球大系統的微妙平衡。本文從科技創新、生態風險、蝴蝶效應與倫理思維四面向探討天河工程的機遇與挑戰,更提醒我們:重點不在能否取水,而在於人類能否於取捨之間,保持謙卑與敬畏,學會與自然共舞。
2025/08/26
3
淺談現代森林管理方法及影響
有效的森林管理方法不僅有助於提升森林的生態功能,還能促進碳儲存、保護生物多樣性,並支持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本文將淺談多種主要的森林管理方法,包括森林保護、植樹造林、再造林、森林復育、輔助自然再生、再野化、農林復合和景觀復育,深入分析它們的定義、主要措施、區別,以及在當前環境背景下的適用性和重要性
2025/03/27
2
面向企業自然正成長方法:從理念到實踐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關注日益加劇,「自然正成長」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概念,逐漸成為實現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重要策略。這一概念強調企業應該不僅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要積極地恢復自然,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繁榮。以下將引用《IUCN 2020 ⋯⋯
2025/03/26
3
「自然正成長」定義
自然正成長定義 Defining Nature Positive for Business 如果採用積極的自然目標或指標,所有企業都需要考慮採用以下十項核心原則。這些原則是實現所需變革的基礎。這些關鍵原則可用於企業制定行動以貢獻於「自然正成長」的全球目標:
2025/03/23
2
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
何謂「自然正成長」? 大自然(包括水、生物多樣性、土壤/土地和空氣/氣候領域)不斷衰退,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以不可持續的方式開採、生產、使用和消費有限的自然資源,助長了這一現象。
2025/03/21
2
向天借水:人類能否與自然共舞?
天河工程,是人類試圖「向天借水」的宏大實驗。它或許能為乾旱帶來希望,卻同時牽動地球大系統的微妙平衡。本文從科技創新、生態風險、蝴蝶效應與倫理思維四面向探討天河工程的機遇與挑戰,更提醒我們:重點不在能否取水,而在於人類能否於取捨之間,保持謙卑與敬畏,學會與自然共舞。
2025/08/26
3
淺談現代森林管理方法及影響
有效的森林管理方法不僅有助於提升森林的生態功能,還能促進碳儲存、保護生物多樣性,並支持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本文將淺談多種主要的森林管理方法,包括森林保護、植樹造林、再造林、森林復育、輔助自然再生、再野化、農林復合和景觀復育,深入分析它們的定義、主要措施、區別,以及在當前環境背景下的適用性和重要性
2025/03/27
2
面向企業自然正成長方法:從理念到實踐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關注日益加劇,「自然正成長」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概念,逐漸成為實現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的重要策略。這一概念強調企業應該不僅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要積極地恢復自然,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繁榮。以下將引用《IUCN 2020 ⋯⋯
2025/03/26
3
「自然正成長」定義
自然正成長定義 Defining Nature Positive for Business 如果採用積極的自然目標或指標,所有企業都需要考慮採用以下十項核心原則。這些原則是實現所需變革的基礎。這些關鍵原則可用於企業制定行動以貢獻於「自然正成長」的全球目標:
2025/03/23
2
自然正成長?Nature Positive
何謂「自然正成長」? 大自然(包括水、生物多樣性、土壤/土地和空氣/氣候領域)不斷衰退,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以不可持續的方式開採、生產、使用和消費有限的自然資源,助長了這一現象。
2025/03/21
2
576森植誌
中秋的月亮,果菜園的第一株火龍果
576森植誌語錄月亮圓於天,枝條生於地;人 H he rew
2025/10/06
1
育苗的起步:樹的延續,生命的接力|576森植誌
在576林地的復育旅程中,正式啟動了採種、育苗的學習旅程,首批是樟樹、茄苳樹與更多原生植物。透過取枝、收集果實、扦插與育苗,這片森林迎來一場生命的接力。每一次的扦插與播種,都是對未來森林的承諾,也是人與土地重新對話的開始。
2025/09/06
林蔭下的開始:大葉山欖的發芽記|576森植誌
7月30日播下的大葉山欖種子,直到9月1日才在576林地的林蔭下冒出嫩芽。這段等待不僅是一段生態復育的紀錄,也是人與土地的對話。發芽的幼苗正提醒我們,森林的重生源自細微而真實的行動,每一次播種,都是人與自然共同的修行。
2025/09/01
3
576果蔬區的續曲|576森植誌
576果蔬區進入「續曲」階段,完成三塊土地中的最後一塊初步清整。雖然厚重象草仍需多次整理,但目標在十月中旬完成,為果樹與蔬果園奠基。離開時,菲律賓饅頭果滿樹黃花綻放,如同土地的回應。續曲,延續前奏,亦開啟新的篇章。
2025/08/25
3
午後三點的混沌:羅勒花的森林低語
午後三點的576林地,陽光已落到中央山脈後方,留下涼爽與靜謐。割草為體驗活動開出一條小徑,卻意外發現羅勒在混沌的草木間綻放。森林復育不是嚴格規劃,而是容許自然自展秩序。羅勒花的清香,成了森林的一句低語,提醒人類:與其控制,不如學會與混沌共生。
2025/08/21
3
雜草海洋與意外的果實|576森植誌
在576林地圍牆外的象草清理過程中,原以為是芒草的荒野,後來才發現是外來牧草。清理後規劃為果樹與菜園的生活帶,並意外發現山苦瓜與木鱉子,讓農耕與復育不再是對立,而是彼此呼應的共生格局。
2025/08/17
2
迎颱之晨:576的防護與老天的禮物|576森植誌
5颱風將至,清晨奔赴 576 為幼苗加固支架,將原本的細黑繩改為寬布條,避免摩擦傷害樹皮,並加強內部山溝排洪溝,防止暴雨積水沖刷。回家修剪台灣欒樹時,意外發現茄苳與樟樹兩株原生幼苗,並計劃將欒樹枝條帶去 576 扦插,讓生活中的偶遇延續成山林的長久守護。
2025/08/12
2
月升林間,山羌相伴|576森植誌
父親節當天,從玉里林地勘查到576種植大葉山欖,傍晚踏出林地時的月色、林間的山羌聲、九芎樹旁的月影,以及豐山田野間月光與燈火的歸途,構成了一段自然與情感交織的旅程。
2025/08/09
3
陽光落地的地方,森林自己長回來:大葉楠木現身記|576森植誌
在576林地中,經由藤蔓清除與自然條件轉變,大葉楠木群悄然現身。此現象說明原生種在低干擾環境下具備自我更新的潛能,是自然與人為共構森林復育的典範。
2025/08/01
2
第31篇的起點:從紀錄過去到當日即記的轉捩|576森植誌
第31篇「576森植誌」不為總結,而是新起點。回顧15個月的紀錄後,決定轉向「當日即記」,讓文字貼近林地當下的呼吸,持續為576留下更即時、更真實的復育軌跡。
2025/07/30
3
查看更多
中秋的月亮,果菜園的第一株火龍果
576森植誌語錄月亮圓於天,枝條生於地;人 H he rew
2025/10/06
1
育苗的起步:樹的延續,生命的接力|576森植誌
在576林地的復育旅程中,正式啟動了採種、育苗的學習旅程,首批是樟樹、茄苳樹與更多原生植物。透過取枝、收集果實、扦插與育苗,這片森林迎來一場生命的接力。每一次的扦插與播種,都是對未來森林的承諾,也是人與土地重新對話的開始。
2025/09/06
林蔭下的開始:大葉山欖的發芽記|576森植誌
7月30日播下的大葉山欖種子,直到9月1日才在576林地的林蔭下冒出嫩芽。這段等待不僅是一段生態復育的紀錄,也是人與土地的對話。發芽的幼苗正提醒我們,森林的重生源自細微而真實的行動,每一次播種,都是人與自然共同的修行。
2025/09/01
3
576果蔬區的續曲|576森植誌
576果蔬區進入「續曲」階段,完成三塊土地中的最後一塊初步清整。雖然厚重象草仍需多次整理,但目標在十月中旬完成,為果樹與蔬果園奠基。離開時,菲律賓饅頭果滿樹黃花綻放,如同土地的回應。續曲,延續前奏,亦開啟新的篇章。
2025/08/25
3
午後三點的混沌:羅勒花的森林低語
午後三點的576林地,陽光已落到中央山脈後方,留下涼爽與靜謐。割草為體驗活動開出一條小徑,卻意外發現羅勒在混沌的草木間綻放。森林復育不是嚴格規劃,而是容許自然自展秩序。羅勒花的清香,成了森林的一句低語,提醒人類:與其控制,不如學會與混沌共生。
2025/08/21
3
雜草海洋與意外的果實|576森植誌
在576林地圍牆外的象草清理過程中,原以為是芒草的荒野,後來才發現是外來牧草。清理後規劃為果樹與菜園的生活帶,並意外發現山苦瓜與木鱉子,讓農耕與復育不再是對立,而是彼此呼應的共生格局。
2025/08/17
2
迎颱之晨:576的防護與老天的禮物|576森植誌
5颱風將至,清晨奔赴 576 為幼苗加固支架,將原本的細黑繩改為寬布條,避免摩擦傷害樹皮,並加強內部山溝排洪溝,防止暴雨積水沖刷。回家修剪台灣欒樹時,意外發現茄苳與樟樹兩株原生幼苗,並計劃將欒樹枝條帶去 576 扦插,讓生活中的偶遇延續成山林的長久守護。
2025/08/12
2
月升林間,山羌相伴|576森植誌
父親節當天,從玉里林地勘查到576種植大葉山欖,傍晚踏出林地時的月色、林間的山羌聲、九芎樹旁的月影,以及豐山田野間月光與燈火的歸途,構成了一段自然與情感交織的旅程。
2025/08/09
3
陽光落地的地方,森林自己長回來:大葉楠木現身記|576森植誌
在576林地中,經由藤蔓清除與自然條件轉變,大葉楠木群悄然現身。此現象說明原生種在低干擾環境下具備自我更新的潛能,是自然與人為共構森林復育的典範。
2025/08/01
2
第31篇的起點:從紀錄過去到當日即記的轉捩|576森植誌
第31篇「576森植誌」不為總結,而是新起點。回顧15個月的紀錄後,決定轉向「當日即記」,讓文字貼近林地當下的呼吸,持續為576留下更即時、更真實的復育軌跡。
2025/07/30
3
查看更多
問行楞嚴
問心之路:眼與心的回望|問行楞嚴
阿難向佛陀坦白自己當初出家的起因,是見佛莊嚴相好而心生敬仰。佛陀進一步引導他返觀內在,指出真正的修行不在外境,而在認識自己這顆心的真實所在。這一問,揭開了阿難修行路上的轉折點,也為接續的「尋心之旅」埋下伏筆。
2025/06/26
3
走失的歸途:阿難的心試煉|問行楞嚴
在舍衛城的齋會日,阿難獨自乞食途中,遭遇摩登伽女子的幻咒,幾乎失守清淨戒體。這不是一場犯錯,而是一場修行人面對幻相的心靈試煉。佛陀放光救度,文殊持咒破幻,阿難懺悔自責,終於開口啟請真正的修行之道。這段故事,提醒我們:修行與生活從來不是不跌倒,而是跌倒後,是否還記得初衷,並願意再一次,走回心的正道。
2025/06/25
2
林中初會:佛說「心」事的場景|問行楞嚴
那日,祇桓林間風靜雲開,千二百五十位修行者齊聚,只為聽佛說一次——心,該安在何處?《楞嚴經》故事連載開篇,從一場集會開始,走進佛與眾生之間,那場智慧的對話。
2025/06/24
3
藏山故事,問行楞嚴:從一段古老經文開始
在藏山林徑裡,讀一段古老經文,問行楞嚴,一起看見阿難與我們的心。 這不只是佛說經義,更是愛欲與覺醒的心性對話。 從故事出發,讓佛法走入日常的一念轉光。
2025/06/24
1
問心之路:眼與心的回望|問行楞嚴
阿難向佛陀坦白自己當初出家的起因,是見佛莊嚴相好而心生敬仰。佛陀進一步引導他返觀內在,指出真正的修行不在外境,而在認識自己這顆心的真實所在。這一問,揭開了阿難修行路上的轉折點,也為接續的「尋心之旅」埋下伏筆。
2025/06/26
3
走失的歸途:阿難的心試煉|問行楞嚴
在舍衛城的齋會日,阿難獨自乞食途中,遭遇摩登伽女子的幻咒,幾乎失守清淨戒體。這不是一場犯錯,而是一場修行人面對幻相的心靈試煉。佛陀放光救度,文殊持咒破幻,阿難懺悔自責,終於開口啟請真正的修行之道。這段故事,提醒我們:修行與生活從來不是不跌倒,而是跌倒後,是否還記得初衷,並願意再一次,走回心的正道。
2025/06/25
2
林中初會:佛說「心」事的場景|問行楞嚴
那日,祇桓林間風靜雲開,千二百五十位修行者齊聚,只為聽佛說一次——心,該安在何處?《楞嚴經》故事連載開篇,從一場集會開始,走進佛與眾生之間,那場智慧的對話。
2025/06/24
3
藏山故事,問行楞嚴:從一段古老經文開始
在藏山林徑裡,讀一段古老經文,問行楞嚴,一起看見阿難與我們的心。 這不只是佛說經義,更是愛欲與覺醒的心性對話。 從故事出發,讓佛法走入日常的一念轉光。
2025/06/24
1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