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豐原社科高專研究員資格考考題
2
關於人類心靈理解的四種類型學
3
我的導師:劉仲敬先生
4
追求現實感的歷史學第二講:論歷史與真實
5
人類世界的崩壞與重構與限制
1
豐原社科高專研究員資格考考題
2
關於人類心靈理解的四種類型學
3
我的導師:劉仲敬先生
4
追求現實感的歷史學第二講:論歷史與真實
5
人類世界的崩壞與重構與限制
人文社會科學講座文稿
《分別為聖》第三講:限制與神聖
「在人不可能,但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可福音 10:27
2025/03/02
1
《分別為聖》第二講:符號與意義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2024/11/03
3
《分別為聖》第一講:作為一種政治實踐的精神動力學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2024/10/24
23
《分別為聖:台灣政治神學的思考》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2024/06/10
5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五講:地緣政治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2024/03/25
3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四講:政府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2024/03/23
5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三講:宗教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2024/03/23
5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二講:經濟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2024/01/20
4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一講:族群
要分析台灣社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觀察台灣社會內部的族群與結構。當代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形成往往是伴隨著民族主義的邏輯而成立的,民族主義用往往是某一特定群體意志的延伸,這樣一個群體在社會當中往往以「族群」的方式稱呼。
2023/11/05
6
《台灣社會力分析》課程大綱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2023/10/17
10
查看更多
《分別為聖》第三講:限制與神聖
「在人不可能,但在神卻不然;因為在神,凡事都可能。」—馬可福音 10:27
2025/03/02
1
《分別為聖》第二講:符號與意義
人是符號的動物,正因為人類無法全知全能的預測自己的命運,所以需要藉著自己能夠辨認出的記號來避免自己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2024/11/03
3
《分別為聖》第一講:作為一種政治實踐的精神動力學
至少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就已經能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發現一種對政治的「超越性」想像,這種想像訴諸的不是現成的律法或習慣,而是去追問怎樣的政治才是真正好的政治,人類也因為這樣的追問從現實的動物演化成理想的動物。
2024/10/24
23
《分別為聖:台灣政治神學的思考》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2024/06/10
5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五講:地緣政治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2024/03/25
3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四講:政府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2024/03/23
5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三講:宗教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2024/03/23
5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二講:經濟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2024/01/20
4
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一講:族群
要分析台灣社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觀察台灣社會內部的族群與結構。當代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形成往往是伴隨著民族主義的邏輯而成立的,民族主義用往往是某一特定群體意志的延伸,這樣一個群體在社會當中往往以「族群」的方式稱呼。
2023/11/05
6
《台灣社會力分析》課程大綱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2023/10/17
10
查看更多
人文社科時評
珍惜民主
今天普遍存在於大多數國家的大眾民主制度是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即便啟蒙運動哲學家們曾試圖揭示出大眾民主的普世性,卻從來沒有歷史證據指出大眾民主乃是國家制度中最好的或最終的制度。
2020/10/08
6
權力集中化的時代
目前人們所面的的這個時代是由多個權力中心所組合而成的世界,這些權力中心透過現代科技和交通訊息廣泛的將各個地緣經濟和政治吸納進入,使得資本及秩序由權力的中心點向外輻射至權力(武力)的邊緣。
2020/10/06
5
戰爭與共同體的形成
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在其作品《武士道》中指出日本人的德行是由戰爭的經驗累積所形成,相比於農業民族,更加的靈活和講究紀律。
2020/09/30
6
論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是至今為止都尚未有一明確的一的政治學概念,然而這一概念卻也是當代史中人們急於理解並解決的問題。
2020/09/29
5
東亞的歷史目的論
人類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往往會根據兩種想像路徑來處理,第一種是純粹抽象、意識形態或類似宗教教義式的想像,第二種則是歷史類比似的想像,將一段相似卻已成為過往的歷史時空加以審視,推測出當下事件所可能導致的發展方向,越具有這種歷史敏感度的人就越能精準地做出預測。
2020/09/24
4
政治中的歷史
歷史的出現遠遠早於歷史學好幾十個世紀,歷史是共同體的技藝,一方面形塑共同體的德性,一方面給予共同體中的行動者面對未來的行動方針。如果一個人學習歷史的動機是為了行動,那他就應該與歷史學抱持距離,而和自身所處的倫理價值所推崇的技藝走近一點。對政治家來說,歷史即是倫理學的一部份。
2020/09/23
4
台灣人的條件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2020/09/21
5
人類世界的崩壞與重構與限制
如果不依靠現代傳媒與交通工具的幫助,人類所能認識到的環境範圍大抵不會超過半徑十公里以上,這也是最原始的人類以自身為中心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技與商業的發展,人類幾乎能夠輕而易舉地知曉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凡是擁有足夠科技資本及開放社會條件的地方無不被整合到現今人們所說的「地球村」之內。
2020/09/15
3
「人民」概念的反思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2020/09/14
4
大眾民主時代的政治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2020/09/13
3
查看更多
珍惜民主
今天普遍存在於大多數國家的大眾民主制度是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即便啟蒙運動哲學家們曾試圖揭示出大眾民主的普世性,卻從來沒有歷史證據指出大眾民主乃是國家制度中最好的或最終的制度。
2020/10/08
6
權力集中化的時代
目前人們所面的的這個時代是由多個權力中心所組合而成的世界,這些權力中心透過現代科技和交通訊息廣泛的將各個地緣經濟和政治吸納進入,使得資本及秩序由權力的中心點向外輻射至權力(武力)的邊緣。
2020/10/06
5
戰爭與共同體的形成
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在其作品《武士道》中指出日本人的德行是由戰爭的經驗累積所形成,相比於農業民族,更加的靈活和講究紀律。
2020/09/30
6
論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是至今為止都尚未有一明確的一的政治學概念,然而這一概念卻也是當代史中人們急於理解並解決的問題。
2020/09/29
5
東亞的歷史目的論
人類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往往會根據兩種想像路徑來處理,第一種是純粹抽象、意識形態或類似宗教教義式的想像,第二種則是歷史類比似的想像,將一段相似卻已成為過往的歷史時空加以審視,推測出當下事件所可能導致的發展方向,越具有這種歷史敏感度的人就越能精準地做出預測。
2020/09/24
4
政治中的歷史
歷史的出現遠遠早於歷史學好幾十個世紀,歷史是共同體的技藝,一方面形塑共同體的德性,一方面給予共同體中的行動者面對未來的行動方針。如果一個人學習歷史的動機是為了行動,那他就應該與歷史學抱持距離,而和自身所處的倫理價值所推崇的技藝走近一點。對政治家來說,歷史即是倫理學的一部份。
2020/09/23
4
台灣人的條件
政治共同體的生成並不如同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的說的必須建立在社會契約或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歷史上多半的政治共同體往往來自征戰、征服的結果。
2020/09/21
5
人類世界的崩壞與重構與限制
如果不依靠現代傳媒與交通工具的幫助,人類所能認識到的環境範圍大抵不會超過半徑十公里以上,這也是最原始的人類以自身為中心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十八世紀以後隨著科技與商業的發展,人類幾乎能夠輕而易舉地知曉地球另一端的消息,凡是擁有足夠科技資本及開放社會條件的地方無不被整合到現今人們所說的「地球村」之內。
2020/09/15
3
「人民」概念的反思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2020/09/14
4
大眾民主時代的政治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2020/09/13
3
查看更多
台南之旅
後記
自從我和惠真在台中火車站分別以後就再也沒有單獨相處或說過任何一句以上的話或者兩人一起去任何地方旅遊了,我們之間的戀愛緣分在那次旅行之後已經結束。如今也已經過了十年之久,現在的我依然單身,雖然在這期間也追求過不少女性,也曾有女性向我傳遞一些渴望進一步交往的暗示,但總是沒有一個真正成果的。當然,這並不代
2021/11/07
6
第六章 永恆回歸
回到台中的車票已經沒有座位了,但是眼看著惠真有些焦急的神情,最後還是決定買下十分鐘後抵達的下一班自強號列車的自由座車票。
2021/11/06
6
第五章 祖母
我的祖母在去年夏天過世了,那是一個溫暖且安靜到有些過份的午後。
2021/11/03
4
第四章 夜間廟會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眼前的路卻遙遙無見市區的燈火。
2021/10/26
6
第三章 歷史博物館
從公園南路沿著台南公園這邊,在某間充滿日治時期洋式紅磚建築小學的正對面,有一座公車停靠站,只要搭乘會停泊在這裡的第十八號公車,便能直接抵達歷史博物館。
2021/09/22
4
第二章 在成功路上
一下月台便感覺濕熱的空氣襲來,豔陽照耀著車體以及露出的軌道,在鐵皮棚頂向明亮處看去彷彿有種來到南國異界的奇妙印象,原來這便是台南的「空氣」。
2021/09/14
5
第一章
通往台南的列車並不如想中的擁擠,到了兩人所乘坐的車廂以後,發現仍有許許多多空下的座位。側身於少女而坐,這樣的經驗從青春期至今也已經不少次,然而每次總能讓我產生有異性伴侶的安慰。
2020/12/12
2
序章
那是一個明亮到不夠開闊的早晨,或許是因為正值夏秋交替之際,低平的雲如同鏡面般,將陽光反射至其所覆蓋的每個角落。不遠處正傳來禮拜天教堂的鐘聲,今天亦是我同女孩子赴約到台南旅遊的日子。
2020/12/02
3
後記
自從我和惠真在台中火車站分別以後就再也沒有單獨相處或說過任何一句以上的話或者兩人一起去任何地方旅遊了,我們之間的戀愛緣分在那次旅行之後已經結束。如今也已經過了十年之久,現在的我依然單身,雖然在這期間也追求過不少女性,也曾有女性向我傳遞一些渴望進一步交往的暗示,但總是沒有一個真正成果的。當然,這並不代
2021/11/07
6
第六章 永恆回歸
回到台中的車票已經沒有座位了,但是眼看著惠真有些焦急的神情,最後還是決定買下十分鐘後抵達的下一班自強號列車的自由座車票。
2021/11/06
6
第五章 祖母
我的祖母在去年夏天過世了,那是一個溫暖且安靜到有些過份的午後。
2021/11/03
4
第四章 夜間廟會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眼前的路卻遙遙無見市區的燈火。
2021/10/26
6
第三章 歷史博物館
從公園南路沿著台南公園這邊,在某間充滿日治時期洋式紅磚建築小學的正對面,有一座公車停靠站,只要搭乘會停泊在這裡的第十八號公車,便能直接抵達歷史博物館。
2021/09/22
4
第二章 在成功路上
一下月台便感覺濕熱的空氣襲來,豔陽照耀著車體以及露出的軌道,在鐵皮棚頂向明亮處看去彷彿有種來到南國異界的奇妙印象,原來這便是台南的「空氣」。
2021/09/14
5
第一章
通往台南的列車並不如想中的擁擠,到了兩人所乘坐的車廂以後,發現仍有許許多多空下的座位。側身於少女而坐,這樣的經驗從青春期至今也已經不少次,然而每次總能讓我產生有異性伴侶的安慰。
2020/12/12
2
序章
那是一個明亮到不夠開闊的早晨,或許是因為正值夏秋交替之際,低平的雲如同鏡面般,將陽光反射至其所覆蓋的每個角落。不遠處正傳來禮拜天教堂的鐘聲,今天亦是我同女孩子赴約到台南旅遊的日子。
2020/12/02
3
思與言
《寫給教會的十封信》前言
本書是為了作者本人在接受教會正式洗禮之前,所寫的種種對基督教的所思所想。
2025/07/05
1
技藝與回應
一則貼文說道人們的傾聽往往是為了回應而不是理解,這其實是人性的表現。因為人之所以回應都是為了要在每個當下保持自己存在的完整性(不論是肉體的幸福或精神的滿足),因此回應往往是短暫而且千變萬化的。
2024/11/11
4
筊白筍溝夜景側寫
經過夜間的溝邊 一抹薰香拂過臉面 清脆的流水聲在狹窄的巷弄間更顯得靜謐而淡雅 它訴說著人與造物之間的疼愛 一種對世界優雅的愛戀 沿著東勢高嶺直到大安海口 從今時直到萬世代
2024/10/21
初秋的天空
長到忘記時序的雨季在夜晚蹻蹻遠離, 晴朗的天空透出有別於孟夏的意思涼意。 當身體沁在徐來的快意時, 秋天的足跡早已灑落至地面各處。
2024/10/08
26
論福爾摩沙愛國者倫理學
每當有屬於國家認同的公共議題出現時,總不乏會有些屬於文化性質或主體性值得爭論出現。
2023/02/21
8
文化研究與文化感受的落差
我們或許都常常聽過這樣的說法:「文化研究者如果是他所研究的那個文化之外的成員的話,那他的研究往往會被認為是與文化內部成員感到衝突,甚至是不精確的。」
2023/02/13
9
我的導師:劉仲敬先生
人們幼年時代的童話讀本或傳奇故事總會敘說著一個時代必定會有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人物出現,即便從比較質疑的眼光來看待「人物」是否真的「代表了這個時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時代與人物之間確實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023/02/06
18
略談現代大學教育的歷史源流與困境
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是從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擊敗後重新改造教育體制所產生的新教育兼研究模式
2022/05/04
8
1
關於人類心靈理解的四種類型學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情感或思考邏輯而產生誤解和衝突,但這種狀況卻只能說是天性使然,就我的觀察人類天生在情感理解上似乎就存在有四種不同維度能力的人
2022/04/28
8
關於人類衝突的思考
人類社群之所以會不斷分裂衝突,並不是因為獵巫或者恐怖主義,而是來自超越人類所能及的不平等造成:體質上的不平等、個人成長史的差異以及超個人之歷史所造就之不平等,每一項都在在告訴你人類個人都是佔據特殊時空位格的個體,而非能夠集合為一的絕對單一同為體,所以才有差異、不平等與衝突。
2021/09/19
6
查看更多
《寫給教會的十封信》前言
本書是為了作者本人在接受教會正式洗禮之前,所寫的種種對基督教的所思所想。
2025/07/05
1
技藝與回應
一則貼文說道人們的傾聽往往是為了回應而不是理解,這其實是人性的表現。因為人之所以回應都是為了要在每個當下保持自己存在的完整性(不論是肉體的幸福或精神的滿足),因此回應往往是短暫而且千變萬化的。
2024/11/11
4
筊白筍溝夜景側寫
經過夜間的溝邊 一抹薰香拂過臉面 清脆的流水聲在狹窄的巷弄間更顯得靜謐而淡雅 它訴說著人與造物之間的疼愛 一種對世界優雅的愛戀 沿著東勢高嶺直到大安海口 從今時直到萬世代
2024/10/21
初秋的天空
長到忘記時序的雨季在夜晚蹻蹻遠離, 晴朗的天空透出有別於孟夏的意思涼意。 當身體沁在徐來的快意時, 秋天的足跡早已灑落至地面各處。
2024/10/08
26
論福爾摩沙愛國者倫理學
每當有屬於國家認同的公共議題出現時,總不乏會有些屬於文化性質或主體性值得爭論出現。
2023/02/21
8
文化研究與文化感受的落差
我們或許都常常聽過這樣的說法:「文化研究者如果是他所研究的那個文化之外的成員的話,那他的研究往往會被認為是與文化內部成員感到衝突,甚至是不精確的。」
2023/02/13
9
我的導師:劉仲敬先生
人們幼年時代的童話讀本或傳奇故事總會敘說著一個時代必定會有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人物出現,即便從比較質疑的眼光來看待「人物」是否真的「代表了這個時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時代與人物之間確實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2023/02/06
18
略談現代大學教育的歷史源流與困境
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是從普魯士王國被拿破崙擊敗後重新改造教育體制所產生的新教育兼研究模式
2022/05/04
8
1
關於人類心靈理解的四種類型學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情感或思考邏輯而產生誤解和衝突,但這種狀況卻只能說是天性使然,就我的觀察人類天生在情感理解上似乎就存在有四種不同維度能力的人
2022/04/28
8
關於人類衝突的思考
人類社群之所以會不斷分裂衝突,並不是因為獵巫或者恐怖主義,而是來自超越人類所能及的不平等造成:體質上的不平等、個人成長史的差異以及超個人之歷史所造就之不平等,每一項都在在告訴你人類個人都是佔據特殊時空位格的個體,而非能夠集合為一的絕對單一同為體,所以才有差異、不平等與衝突。
2021/09/19
6
查看更多
人文社科研究室
豐原社科高專研究員資格考考題
請各以1500字左右申論以下兩題: 1.請申論社會科學對社會之貢獻 2.請申論當前台灣或世界政治、文化、經濟等局勢之一看法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25/09/07
3
對批評的回應:〈基督教文化倫理〉中的理想類型在現代社會現象的弔詭
評論者指出我在〈基督教文化倫理〉中所提出的東西兩種文化理念在現代社會來說似乎又不是那麼地跟內文敘述那麼的相似
2024/12/23
20
基督教文化倫理與東亞文化倫理中的人性論比較
本文擬就兩種傳統文化:基督教文化(包含受其影響之文化,不僅限於宗教之內)與東亞文化(泛指台灣、日本、韓國和中國範圍內相似的文化空間),進行文化社會學的考察,透過對兩種文化中有關人性本質的道德觀討論近一步來理解兩種文化中道德的運作方式是否因為兩造觀念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2024/12/18
22
統制教育與全球化多元主義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2024/04/07
6
2023年之回顧
2023年對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個逐漸走向激烈衝突的時刻,即使全球化的表象依然存在(拜習會帶有的那種尷尬象徵),科技領域倡議的AI技術仍讓許多體面世界的觀察家趨之若鶩,彷彿在科技進步的領域裡一切從歷史來看必然有所興衰的衝突都失去意義
2023/12/31
4
論台灣保守思潮的隱流脈絡
自2018本土政權慘敗以候,這一機器本身問題就已然在台灣浮現。從那時起,原本的「我們」,漸漸成為了「他們」。而曾經引領數十萬青年與本土派民眾投身反抗國共賣台的言論,不到十年已成為歷史。
2023/09/22
4
當我們在談人文教育時究竟是在講什麼?
每當在國內的公共平台上討論有關各類政治議題時,總是不時地會跳出一種聲音直指台灣各種社會問題的形成是由於國民的人文素養教育不足所致。
2023/09/20
7
論烏俄戰爭一週年
就世界史的角度而言,烏俄戰爭的開戰意味著冷戰後所建立的世界貿易秩序作為和平維持條件的區域性挫敗。
2023/02/28
8
烏俄戰爭的一周年回顧
雖然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的軍事衝突從2014年以來一直在兩國邊境斷斷續續的上演,但直到2022年2月24日俄軍直攻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後才演變成我們目前所知的烏俄戰爭。
2023/02/24
6
二二八與冷戰框架下的霍布斯政治地景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一頁篇章,不只是大量精英和平民遭到系統性的屠殺,更是為後來的「黨國體制v.s.台灣獨立」政治邏輯舖平了往後的道路。
2023/02/22
9
查看更多
豐原社科高專研究員資格考考題
請各以1500字左右申論以下兩題: 1.請申論社會科學對社會之貢獻 2.請申論當前台灣或世界政治、文化、經濟等局勢之一看法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25/09/07
3
對批評的回應:〈基督教文化倫理〉中的理想類型在現代社會現象的弔詭
評論者指出我在〈基督教文化倫理〉中所提出的東西兩種文化理念在現代社會來說似乎又不是那麼地跟內文敘述那麼的相似
2024/12/23
20
基督教文化倫理與東亞文化倫理中的人性論比較
本文擬就兩種傳統文化:基督教文化(包含受其影響之文化,不僅限於宗教之內)與東亞文化(泛指台灣、日本、韓國和中國範圍內相似的文化空間),進行文化社會學的考察,透過對兩種文化中有關人性本質的道德觀討論近一步來理解兩種文化中道德的運作方式是否因為兩造觀念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2024/12/18
22
統制教育與全球化多元主義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2024/04/07
6
2023年之回顧
2023年對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個逐漸走向激烈衝突的時刻,即使全球化的表象依然存在(拜習會帶有的那種尷尬象徵),科技領域倡議的AI技術仍讓許多體面世界的觀察家趨之若鶩,彷彿在科技進步的領域裡一切從歷史來看必然有所興衰的衝突都失去意義
2023/12/31
4
論台灣保守思潮的隱流脈絡
自2018本土政權慘敗以候,這一機器本身問題就已然在台灣浮現。從那時起,原本的「我們」,漸漸成為了「他們」。而曾經引領數十萬青年與本土派民眾投身反抗國共賣台的言論,不到十年已成為歷史。
2023/09/22
4
當我們在談人文教育時究竟是在講什麼?
每當在國內的公共平台上討論有關各類政治議題時,總是不時地會跳出一種聲音直指台灣各種社會問題的形成是由於國民的人文素養教育不足所致。
2023/09/20
7
論烏俄戰爭一週年
就世界史的角度而言,烏俄戰爭的開戰意味著冷戰後所建立的世界貿易秩序作為和平維持條件的區域性挫敗。
2023/02/28
8
烏俄戰爭的一周年回顧
雖然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的軍事衝突從2014年以來一直在兩國邊境斷斷續續的上演,但直到2022年2月24日俄軍直攻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後才演變成我們目前所知的烏俄戰爭。
2023/02/24
6
二二八與冷戰框架下的霍布斯政治地景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一頁篇章,不只是大量精英和平民遭到系統性的屠殺,更是為後來的「黨國體制v.s.台灣獨立」政治邏輯舖平了往後的道路。
2023/02/22
9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