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塊豆腐踏入務農,蔬菜箱創造小農循環經濟──艾合美農場.林承陽

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足安心的創辦人林承陽,也是艾合美農場的主人,原本在台中經營公司從事製造業,中年過後,他讓自己退休,回到竹山老家,把閒置了三、四十年的土地重新整理起來變成菜園。而他會做這個決定,是參加陳孟凱博士創辦的「樹合苑」的手作豆腐班開始的。
農場除三害,土壤健康是第一步
「從豆腐班的課程裡面我才驚覺台灣的食物跟環境存在很多風險。」不同於坊間的速成班,一天就教會你做豆腐,在「樹合苑」的五堂課當中,從豆腐的原料黃豆講到環境、基改、有機,再從泡豆、磨豆、煮豆教到凝固的方法,「一顆黃豆就是一個天下」承陽大哥這麼形容。原來農業可以做得這麼有理念與深度,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更棒的是,學苑裡還有師徒伴農的機制,讓不懂農業又想要務農的人,在老農夫的引領之下,循序漸進投入農業領域。
剛開始種玉米是因為玉米稈的纖維質是很好的有機質,後來發現種出來的玉米筍很清甜。
2016那年,他開始整地養地,在前面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農場都沒有生產東西,但他不著急,因為他了解到台灣過去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缺乏環保意識,結果是造成很多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犧牲很大。以農業來說,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病、蟲、草三大害,現在最主要的慣行農法以噴農藥和除草劑的方式來消除它們,長期下來已對土地造成傷害,而帶酸性的化學肥料又進一步破壞了土壤中的微生物。
「有健康的土壤,作物就會長得好。」秉持這樣的信念,他從增加土壤的有機質開始,他解釋因為土壤健康,作物的根就會往下伸,便容易得到養分,也就不需要化學肥料,而當植物吸收得好,自然就會長得強壯、不容易生病,對蟲害的抵抗力也會比較強,能產生自我修復的機制。
讓農田自成一個生態系
讓土地回歸到自然的生態系,動植物的生長便會在其中達到平衡,這是友善耕作的概念,但這需要時間養成,一般來說,大約要經過2~3年來恢復地力,因此要達到有機生產之前會有一個轉型期。此外,友善耕作講求輪作或間作,不像慣行農法一大片都種同一種作物時,這個作物的特殊氣息會引來以它為食物的昆蟲,但如果小面積種植,氣味就不會那麼重。
承陽大哥把田區分成小塊,中間還有綠籬植物作為生態廊道。
生態鏈其實就是食物鏈,來到艾合美農場,會看到田地之間以生態廊道區隔,承陽大哥說,這些綠籬作物是為了昆蟲棲息而種,先營造好一個這樣的環境,各種昆蟲就會進來,這裡面牠們互有天敵,所以數量會被抑制、平衡,不會某個蟲類特別多,也就不會造成大量的農損。但是如果噴農藥會把壞蟲的天敵也殺死,等到藥效過了,害蟲還是繼續來產卵,變成惡性循環。
生存力強的野菜,是人類的未來食物
艾合美農場以紅鬚玉米筍為主要作物,「我玉米筍的甜不是一般下鉀肥那種化學肥料的甜,是很天然、很清的甜味。」承陽大哥隨手拔起一根玉米筍給我在田邊現吃,直接應證他所言不假。
有機的玉米筍,拔下來就可以吃。
其他還有依照季節種植的不同蔬菜,每一種數量都不多,但種類很多,而且他特別喜歡種野菜,他解釋:「野菜的定義就是沒有被商業化、大規模種植,它不是有很好經濟價值的作物,但野菜之所以是野菜,就代表它是在野外生存得下來的。」
他把野菜視為未來拯救地球很好的食物。長期以來,人類為了讓農作物長得大顆、漂亮,可以賣到更好的價錢,不斷進行改良,但人們所刻意培育的蔬菜,因為受到悉心照顧,對抗環境的能力比較弱,當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未來有可能無法生存。他笑說:「野菜可能風味不是很好,但是它一定是在野外很強才能生存下來,所以對抗氣候是很有能力的。」
社區支持型蔬菜箱,建立小農經濟循環模式
自己經營有機農場之後,他也才感受到小農在市場上的弱勢,據他了解,竹山大約有二、三十位有機友善耕作的農友,但大多要兼業才有辦法營生。
事實上,市場上的確存在一群想要吃有機食物的消費者,但是在竹山這樣的偏鄉,他們沒有地方可以購買,要不從有機商店宅配,要不跑一趟大城鎮去買。此外,還有一個市場是有迫切健康需求的人,例如癌症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他們盡量吃乾淨的食物,有些人甚至跑到鄉下去種自己要吃的菜。
經營過公司、有商業頭腦的承陽大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運用從合樸農學市集陳孟凱老師那邊學到的經驗,有了「社區支持型蔬菜箱」的構想。他以一個家庭每星期300元菜錢來計算,一年大約是15000元,用年費的方式招募會員,等於消費者預繳一年的菜錢跟小農買菜(預繳還有折扣),對小農來說,好處是已經確定種的菜有人要買,那農夫需要做的事就是安心種菜,把土地照顧好、把作物照顧好,跳過了中間盤商的抽成,小農也可以有更好的利潤。對社區的消費者來說,不假外求,在竹山就可以買到在地生產的有機蔬菜。
「足安心蔬菜箱」創造一種直接跟小農買的交易機制。
他成立「足安心蔬菜箱」品牌,在2020年2月正式推出,令他意外的是,不到一個月就有將近20個會員,後來更有企業認購支持。這下子換小農緊張了,擔心收成的速度趕不上消費者的需求,而其他採觀望態度的小農也紛紛加入,如今會員數已來到約50位,農友也從一開始的5、6位增加到20位左右,而每個人各有擅長種植的作物,也讓可以供應的蔬菜種類更多了。
地產地銷,朝社會企業邁進
「足安心蔬菜箱」建立起地產地銷的模式,每週小農交菜與居民取菜都利用台西客運的候車大廳進行,成為另類的地方交流。足安心的工作人員則運用勞動部輔導的多元就業方案招募而來,不僅可補上初期的運作經費與人力需求,也讓地方媽媽、嫁到竹山的媳婦、返鄉青年得到工作機會。但他清楚依賴政府補助只是權宜之計,如何讓這個模式可以長期穩定運作下去,他開始思考下一步,成立一家社會企業,成為他的方案。
每週「足安心蔬菜箱」會在台西客運大廳進行配菜。
所謂社會企業,是以企業手段、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公司必須財務自主、自給自足,不同於一般企業以投資報酬率為指標,也不同於NPO組織靠募款營運。他要透過小農這個項目,來實踐現在全世界都關注的SDGs永續發展議題。
在艾合美農場裡,隨處都可以看到蝴蝶、蜜蜂、金龜子等小昆蟲穿梭其中。
回歸友善耕作,他提出另一個觀點:「我們不能只用人的角度來看這塊土地,昆蟲也好,鳥類也好,其實都是這塊土地的使用者」屏除人類的本位主義,把環境照顧好,也是為了讓人類和萬物形成和諧關係。就像是許多企業或國家宣示的2050碳排淨零目標、徵收碳稅等問題,人們已經意識到必須為環境付出成本代價。
返鄉務農以來,承陽大哥沒事也愛待在田裡,就算一整天都不用開口說話,他一點都不覺得無聊,「我每天看那些蟲,看到在土地上的很多生物,觀察他們成長,我覺得很忙、很豐富。」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其實可以重新定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