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本書》—解決讀後即忘,並讓知識發揮功效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讀懂一本書》是由說書人樊登所寫的作品。雖然我並沒有使用過他任何的聽書平台,但或多或少也從別人的口中聽說過他的事。我抱著好奇的心態,來學習如何才稱作「讀懂一本書」。

作者認為應該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要明白書中的內容,耐心地閱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是閱讀是不可能明白書中真正的意義。正如孔子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有在閱讀的時候思考,才能理解書中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否則只能被迷惑。而作者認為,只有當自己把閱讀及思考過後所理解到的東西寫出來和講出去,才能真的稱作讀懂。這令我想起《打造第二大腦》作者提亞戈.佛特所提出的CODE方法中的E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擇、篩選、解讀、思考和驗證,就是讀書要真正理解其內容的方法—樊登

思考和內化是讀懂書籍的關鍵

只有思考才能明白每字每句背後所表達的含意

正如淺田卓於《「紙1張」閱讀筆記法》所述:

「無知」的狀態就是:對方所講的每一個字都聽得懂,但對對方的語意、企圖、想法完全無法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簡單而直接,但卻道出我在讀書時的真實寫照。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往往只求盡快把內容讀畢,好讓能再多添加一面「完讀」的勳章。事實上書中希望傳達什麼的訊息,我可能並沒有真正的理解。

所以在完讀一本書以後我還是處於淺田卓所說「無知」的狀態。而要打破這種狀態,我就必須要在閱讀的時候多思考每字每句所表達的含意,希望抓到作者於字裡行間所表達的企圖和想法。

只有讓大腦不愉快,才能記住內容

為什麼讀完書能記住?是因為我曾讓自己大腦不愉快的事—樊登

大腦在工作時一般是處於低耗能的狀態,即丹尼爾.康納曼於《快思慢想》中所述的「快思」狀態。但當我們故意運用大腦,強迫它思考的時間,它就處理「慢想」的狀態了,而這就是本書作者於書中所述的做讓大腦不愉快的事情。

因此我現在於閱讀的過程中,會故意放慢自己的閱讀速度,思考每字每句中的含意,有時侯更會在讀完一句後,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的環境。當有靈感時,還會把它們寫下來,記在我的卡片筆記系統內,才會繼續閱讀書本下面的內容。因此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甚至可能會有壓力。但我認為只有這樣,讀書才有其意義所在。縱使在閱讀小說等文學作品,也需要運用大腦去代入小說中的人物,並理解他的行為和動機,才能讀得過癮,對吧。因此與其過目即忘,不如多花點時間閱讀,意義會更大。

通過思考把他人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內容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內化,讓知識和自己融為一體—樊登

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別人的智慧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同時能夠影響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寫在書本上的東西,在理解它們之前,它們只是別人經驗和知識積累的結果。只有把讀到的內容結合自己實際的情況一起思考,最終形成一個只針對自己情境的東西,這就是知識內化。畢竟地球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同樣的知識應用於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的東西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認為知識內化是讀懂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普通常識就在書本中

解決自己心中的問題

每讀一本書,我都是帶著問題去讀的,讀完要先回答自己,把自己說服—樊登

如本文開頭所述,我讀書的目的很多時候是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不管那個疑惑是具有實際的問題需要解答、滿足好奇心或是其他的原因,我都會翻開書本,並在未知中尋求答案。只要書本能解決自己心中的問題,不管這本書有沒有讀完甚至有沒有完全讀懂,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在獲得答案的過程中,往往會引伸出更多的未知,也帶來更多的問題。我希望能在這種看似沒完沒了的問題下能帶我理解查理.蒙格所說的普通常識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強化自己的能力

在職場中打拚,我們必須要有一技之長,才能穩步發展。而所謂的一技之長,往往需要經驗和技能的結合並通過長時間的磨練,才能發展成熟。而書本就能為讀者帶來別人的經驗和技能,通過它,我能知曉一些我不知道的智慧,並強化我的技能。希望我能在黑天鵝出現前未雨綢繆,成為那個反脆弱的人。

擴大理解力的池子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夠讀懂多難的書—樊登

欠缺其他學科的知識,在閱讀某些書籍或在和別人討論事情的時候,可能難以完全明白其所表達的實質意義。

如以下的一句名台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年紀時只覺得這只是喜劇中的一句笑話,沒多大的意思。但對於今天的我來說,已經不是這樣看了,而是跟目標和效率一起思考。現在我的理解為:「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目標,則沒有了前進的方向,那麼只能跟鹹魚相似,慢慢失去活力。」當我們在了解各種不同的知識和結合實際經驗後,改變了我的眼界。當然以上理解並不一定正確,可能過一段時間回頭再看,也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就如查理.蒙格所述「在手裡拿著鐵鍾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由於世界的運作是複雜多變的,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如果我們只擁有單一學科的知識會使我們難以全面地了解問題的各種面貌。這對於我這個在管理位置上的人,更難以形成人和人之間的協同效應。

為自己設立考驗

輸出書中的大綱

要想一本書讀懂,要養成讀完以後做總結的習慣—樊登

要客觀地了解自己所學,輸出就是最好的方法了。作者使用的方法是使用心智圖,他通過製作心智圖為書籍的各個方面作總結,這樣使他能記住書中所說的內容。而我則使用其他方法把書中內容歸納成自己的洞見,並以回答問題為基礎,書中內容為輔助的型式,輸出成為自己的卡片筆記。這些筆記也能在我做其他文案輸出的時候成為養份,使我能更進一步。

發布文章分享自己的洞見

這就是這一編文章出現在這裡的原因,我希望在此把自己讀完的東西,以自己的想法發佈出來。畢竟只有通過輸出,才能真正的考驗自己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我的文章並非以介紹書籍內容為主,而是以個人洞見為主。當然每個人讀同一本書也會發展出不同的洞見,重點是這些洞見能否為讀者的生活和心靈帶來漣漪。

應用書中的方法

對於一些實踐類的書籍,我更傾向於直接應用在自己的生活裡。例如像《原子習慣》一書的內容,我就直接更改自己生活中某些物品的放置位置,讓我能在適當的位置觸發某個希望的行為。另外像《生時間》一書,也讓我每天為自己設立精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知識影響自己,並通往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正如哈拉瑞於《人類大命運》一書中所說,知識如果對人的行為沒有影響,那麼知識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

寫在最後

就以本作品而言,本書作者是以一位說書人的角度來寫的,因此很多內容也是圍繞在說書的部份展開,這對於我並非以說書為主的讀者,書中有不少內容並沒有實際意義。例如關於作者的成長經歷、選書標準、如何組織講稿和開口講書等。因此我覺得本書有不少的內容跟本書標題並沒有很強的關聯。

當然要講書講得好,讀懂書籍內容可以算是很重要的,不然很難傳遞有價值的內容給聽書的人。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抱著學習如何讀懂書籍內容而來的話,可能會有一點失望。當然最後我還是在書中找到不少有用的解答,只是在書中所佔的部份並不多。如果你有興趣想了解說書或介紹書籍等相關內容的話,本書的確提供不少這方面的經驗分享,或許能成為你旅途上好伴侶。

7會員
12內容數
閱讀是為了通過書本認識世界、獲取靈感和改善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在此主要分享一些我自己從書中獲得的一些靈感、啟發、見解等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