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校不重視老師,要怎麼談教育的品質?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是不太符合我的部落格分享「喜聞樂見」事情的宗旨,不過寫下來倒不是想抱怨,只是想讓更多人重視與討論這個問題。

老舊、不人性化的教甄考試。

五月是教甄考試的旺季,是還沒上岸的老師們最辛苦的月份,先幫大家科普一下教甄考試的過程。

  • 教甄考試可以分成獨招聯招,前段學校大多偏好獨招,自行挑選適合該校校風的老師,聯招則由政府統一辦理,再按照成績及志願序分發。

想考上高中正式老師,你必須經歷筆試、試教、面試三關。

  1. 筆試:繳交NT600~1000的報名費,並親自到現場考試,一場獨招平均會有300~400人報考,能夠進複試的僅有10人。考試內容為專業科目,出題範圍廣、難度高,如果你能拿到三十幾分,通常已經有資格進複試。(可以想像一大群國文老師考國文,卻幾乎都考不及格的考試有多難。)
  2. 試教、面試:恭喜你通過筆試!接下來要繼續繳交NT600~1000的報名費,並於考試當天現場抽題,進行15分鐘的試教,最後再由教甄委員面試,決定要不要錄取你。

還沒上岸的老師幾乎平日都有正職工作,還要準備筆試、面試和試教,並在假日奔赴各所高中考試,所花的車馬費、報名費不敢估計。

這是一場極度摧殘腦力、時間、金錢和自信心的戰役,以前高中讀不懂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瘋,實際經歷十幾場教甄考試後終於明白。(所以國文老師教這課的時候都是泛淚的。)

我從來不覺得「考上的老師只會考試,不會教書。」沒考上的老師不一定不會教,可能只是不擅長考試,但這年頭能考上正式老師的通常還是有兩把刷子,真心佩服他們!但從制度面來說,教甄考試真的是極度老舊又不人性化,原因如下:

  • 你有看過哪間珍惜人才的企業是用這種方式在招募人才的嗎?人才需要繳交高額報名費,還須親赴現場才能考試。
  • 很多學校的筆試題目過於冷僻艱深,且和教學現場脫節。

我認為在這裡可以想一下,

我們期待一個老師所擁有的特質是什麼?那我們要用什麼方式選擇老師呢?

考上正式之後,才是考驗的開始。

當你成功打敗幾百個對手,錄取正式老師後,考驗才正要展開。

學校體系有個不同於民間企業的特別傳統,就是喜歡讓新鮮人擔任管理職,我有很多朋友都是一考上正式老師,就開始接教學組長、訓育組長等工作,在還不熟悉學校的情況下身負重任。

為什麼?因為很多資深老師根本不想做行政,做行政一個月不過加幾千塊,就必須常常加班,還沒有寒暑假,何必讓自己那麼辛苦呢?

再說公立學校的正式老師,只要沒有犯下嚴重的過錯,都是可以做到退休的,不管教學用不用心,待遇都一樣,只看年資,不問績效。

教學成效很難量化,所以很難有清晰的評鑑機制,而且過多的評鑑也會造成現場老師不必要的負擔。但當教學品質只仰仗老師們的「教育愛」時,還能要求什麼呢?

代理老師的不公平對待。

在有些縣市,代理老師寒暑假是沒有薪水的,而且他們常常必須接導師、行政工作。

代理老師是學校人力不足的救火隊,做的事一點也沒有比正式老師少,待遇、福利卻少很多,而且當學校不缺人的時候,可以隨時請他們離開。

這也是為何正式老師如此難考,卻有很多學校到了第五招、六招都找不到老師,連沒有教師證的老師都有機會教書。

老師才是教育最珍貴的資源。

有到過偏鄉學校服務的人應該可以發現,偏鄉學校的硬體設備不見得差,有的學校甚至人手一台平板,每間教室都有電子黑板。

但他們找不到老師,或是老師的流動率很高。

現行的108課綱有很多理想,希望能將學習的自主權歸還給學生,並且推動更多元的課程,讓學生能有更多探索和啟發,我也看見現場有很多認真的老師正在積極地進修、研習、討論,這不會讓他們賺更多錢,但他們樂意付出。也有很多代理老師,就算待遇並不合理,仍舊用心教學。

但剝削仍舊不該合理化。

老師才是直接面對學生,對學生有影響力的人,是教育最珍貴的資源。如果學校不重視老師,要怎麼談教育的品質呢?

合理的人才篩選、評鑑、待遇才能讓教育這條漫長的路走得更長遠。

教育也應適時引入市場機制。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

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至於社會資源不平等的部分,可再由政府公權力去補足和介入。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我認為客制化、小眾化卻是時代的趨勢,教育也是如此,但願因材施教的理想能在21世紀實現~

157會員
114內容數
記錄些喜聞樂見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