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蔓無目的
「最近你的伴侶忙著蓋什麼呢?」澳籍英文老師
「他去墨爾本出差三周。」我
「喔!! 太好了,輕鬆很多吧!! 不用幫煮飯給他也不用照顧他,可以休息一下了。」澳籍英文老師
這是上課前的閒聊,沒想到七十多歲的澳洲阿嬤這麼幽默,並表示老公不在家時她最開心。

監視器拍的風景
的確,剛同居時如同新婚生活覺得新鮮如魚得水,為對方多付出多服務一點都有幸福的味道。
但日子一久,還是有些看不順眼想抱怨的時候,尤其是當感受到自認為對方視你的付出為理所當然時,不舒服的感覺一出現便會引發爭吵。
兩個不同成長背景的個體住在一起需要磨合外,還有文化背景差異更是容易遇雷,這段關係讓我除了學會表達外也學著讓彼此不要理所當然。
好好跟自己在一起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人在關係裡,還可以是快樂的,也還可以是自己。
很喜歡也很認同鄧惠文醫師在女人迷的專訪裡提到的這段話,我快樂嗎?這是我常對自己的拷問。
一段關係不平衡了難免會出現許多情緒,而這些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得常常觀察其蛛絲馬跡,唯有心靜下來好好跟自己相處,才能發現其奧妙之處。
好好照顧自己
沒把自己照顧好,身心失衡,狀態失衡,不要期待伴侶補償你,或幫你導正。更常的情況是,你的伴侶因為你狀態不好,而感到更多壓力。「婚姻問題,追根究底,你要讓自己處於一個沒人照顧,也很 ok 的狀態。不要自己很不 ok,又搶著要照顧別人。」
–鄧惠文
跟自己好好在一起後意識到我也犯了聖母情節,不斷的付出奉獻從中得到虛假的滿足感來掩飾內心害怕不被愛的自卑。
看到鄧醫師這段話讓我省思許久,對呀!!為何不以自己為優先呢?每次爭吵總自以為自己犧牲奉獻的言論來情勒對方,沒想到對方也總是回答以「我從沒要求你~」來賭我的嘴。
跟自己過不去的好像都是自己
「最近伴侶去出差不在身邊,覺得好輕鬆呀!!」我
「我也這麼覺得耶!!每次我老公跟朋友出門我都好開心」朋友
這位嫁到法國十多年的朋友跟澳洲老師一樣都表達同樣得態度,讓我覺得不孤單。
不需要過度照顧對方、不需要把對方當成小孩子擔心冷還是熱。
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冷,有一種餓是阿嬤覺得餓。
我則認為有一種愛是寵愛,自以為的寵愛,期待不如預期後便開始跟自己過不去。
以前的我過不去時會找機會自己去獨遊,沒想到這次伴侶不在身邊這段一段時間,自己在深山裡生活著竟然不害怕外還覺得輕鬆愜意,
我想愛不是不見了,只是更愛自己了,愛上跟自己在一起時的自己,所以如果覺得兩人世界有點擠的時候不妨找一下那位丟失已久的自己,也許心就會寬廣許多。
怎麼開始期待他下一次的出差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