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展覽的敘事結構清楚,讓對浮世繪一無所知的我,也能在觀展後對其發展歷程有了基本的理解。整個展覽分成四大展區,我自己將之整理為:早期人物畫,北齋風景畫,旅人心境風景畫,融合現代的浮世繪。
一,早期人物畫浮世繪的諧音哏:同樣是うきよukiyo,你想要「憂世」還是「浮世」呢?
浮世繪的誕生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隨著江戶被德川家康當成幕府的根據地,進入了和平的歌舞昇平時代,人們的心態從「憂世」轉向「浮世」,各種文化活動隨之興起。在這個快速變遷、壓力沉重的時代,這種心態似乎仍然適用——不妨偶爾「浮世」一下,享受當下!
初期的浮世繪以人物畫為主,與京都歌舞伎町的興盛有關。當時幕府有「質子」制度,武將子弟被留在幕府轄區,無事可做,便流連於歌舞娛樂場所,也推動了浮世風氣的興起。
參觀展覽時,我發現許多畫作都裡都有文字的出現,而不只是有圖像,這種圖文結合不知是否收到中國書畫的影響?還有許多線條與現代漫畫極為相似,如放射線,甚至還有像對話框。,看來浮世繪的線條風格,在很久之前就已埋下日本漫畫創作的種子了!
二,葛飾北齋與蔦屋——風景畫的崛起
浮世繪發展至風景畫階段,代表人物便是葛飾北齋。他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奠定了風景畫的地位。我曾看過一部介紹葛飾北齋的電影,當時對浮世繪的認識僅止於此,沒想到現在許多城市裡的「蔦屋書店」,其名稱源自浮世繪時代的重要出版商——蔦屋。
當年,葛飾北齋的作品受到蔦屋青睞,然而他的競爭對手喜多川歌磨擅長畫美人圖,使得北齋不得不尋找屬於自己的風格。多年苦思後,他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風景畫風格,成為浮世繪史上的經典。
我自己的觀賞心得是葛飾北齋作品的用色相比起前一個展區相對單純許多,讓人能夠更好地專注在整體的畫面上,接著注意一些線條表現的小細節,比如著名的神奈川衝浪裡的波浪線條,張牙舞爪的樣子,像是凶險萬分,不小心就像被惡鬼抓走一樣,被駭浪捲去。另外,相較於線條之外,還有一些類似網點的效果,似乎也是上個展區的畫作沒有看到的?
意外的彩蛋小驚喜:如果有去過之前高美館的「瞬間展覽」展覽的人,不妨在這區尋找看看——其中有一幅攝影作品的浮世繪靈感原作喔!
三,繪畫版的老殘遊記?
歌川廣重的旅人視角——融合風景與人物的敘事
走進展覽的另一區,我特別被茶寮、旅店等作品吸引,這些場景正是我旅行時會特別留意的地方。展出作品來自某位畫家遊歷東海道時的創作,最後還附上一張旅遊路線地圖。其中一幅畫裡的船,讓我想起自己在嵐山見過的場景,確認畫名後,果然是一樣的地方!
這些畫作特別適合喜愛日本旅遊的人,在賞畫時可對照自己曾經到訪的景點,彷彿在腦海中進行一場猜謎遊戲。過去沒有相機,人們或許會購買這些版畫作為旅行紀念,就像我們今日在景點購買明信片一樣。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奇美博物館「國家藝廊畫展」中的「壯遊」系列風景畫。當時的貴族青年都要去歐洲狀遊一趟,當作成人禮的儀式,結束的時候要帶點什麼回家以資證明呢?當然是一幅當地的特色風景畫啦!
抒情與風景——個人風格的探索
這區的畫作也包含富士山風景,但與葛飾北齋的風格略有不同。我發現自己在欣賞這些畫時,會特別關注畫中的人物,然而在北齋的畫作裡,人物的比例較小,或許這便是風格的差異。畫家的姓氏「歌川」讓我聯想到第一個展區中一眾擅長人物畫的歌川派畫家們,或許在北齋風景畫大受歡迎後,這位藝術家試圖融合人物與風景,發展出獨特的抒情畫風。
四,新時代的浮世繪——從東方走向世界
最後一個展區的畫作風格明顯不同,一踏入便有種水彩畫的質感。展板說明顯示,浮世繪開始參與歐洲畫展,並逐漸吸收西方技法,畫中也開始出現較為現代風格的的建築,不再只是木屋或茅屋。
有趣的是,浮世繪不僅受到西方影響,也反過來啟發了西方藝術,如梵谷等印象派畫家。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美術的發展歷程,早期深受日本影響,後來開始尋找自身的民族特色。黃土水當年參加帝展時,以台灣水牛作為主題,展現本土風格,這與藝術發展的全球交流脈絡相呼應。
寫在最後:藝術與人生——如何萃取屬於自己的風格
藝術的發展與人類文化息息相關,不只是國家之間的影響,每個人也是如此。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受到外在影響,如何像藝術家般,從不同經驗中萃取精華,融合自己的特色,最終闢出獨特的道路?這或許不僅是藝術家的課題,更是我們每個人此生的隱藏任務——邁向個體化的成長之路。
以上就是我第一次自己看展的小心得整理。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展覽,誠如浮世繪的庶民日常主題一般,平易親人。五月後將移展到故宮南院,到時候應該肯定是要付費賞畫的吧!目前在高雄創價美術館的展出是免費的,身為高雄人,怎麼能錯過這種主場優惠呢!一定要去看呀!首發先搶個頭香,自己驚鴻一瞥地略為觀賞一番,下次去看的時候,打算聽場導覽,如果還有時間三刷的話,打算玩一下VR互動設備,再看看介紹影片,以及多媒體的畫作細節介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