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張鵬翮。
這是張鵬翮撰蘇姓宗祠用聯。
上聯典指「三蘇」既是散文家,又長於詩詞。父子三詞客指蘇軾一家眉山三蘇祠,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蘇軾為兄)。下聯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軾。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千古文章四大家」。
1.韓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府河陽縣(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世稱韓文公。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推行者,合稱「韓柳」。
韓愈出生不到幾歲,母親過世,三歲喪父,受大哥韓會(即十二郎韓老成之伯父兼養父,韓老成被韓愈二哥韓介過繼給韓會)撫育,隨兄長為官轉徙長安、韶州(今廣東韶關)等地。後韓會病逝韶州,隨嫂鄭氏護喪返回河陽。後又避難宣城(今安徽宣城),與侄韓老成,同由鄭氏撫養成人,情逾手足。
鄭氏過世後,韓愈作《祭鄭夫人文》弔祭兄嫂,感念養育之恩。侄,韓老成,又稱十二郎。韓介之子,過繼給韓會,生一子一女。韓老成和韓愈共同長大,「未嘗一日相離」。死後,韓愈作《祭十二郎文》,追思兩人之情,並稱自己「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韓愈至七歲才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
韓愈文章以排斥佛老,闡明儒家之道為宗旨,著作有《師說》、《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諫迎佛骨表》、《進學解》、《送窮文》、《柳子厚墓誌銘》、《馬說》等文章。
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散文、詩,均有名。諡號「文」,世稱韓文公。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韓愈主張思想復古、文學復古,以復古道為目的,復古文為手段,而所謂道,是指儒家的道。韓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所創造和革新,主張學古文「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
現在河南焦作孟州市西虢鄉韓莊(傳為韓愈老家)修建有韓文公墓。廣東潮州市潮州韓文公祠是現保存最完整歷史最久遠的紀念韓愈的專祠。屏東縣內埔鄉的昌黎祠是臺灣唯一主祀韓愈的廟宇。
2.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亦稱柳河東、柳柳州。柳宗元家勢顯赫,世代為官。
柳宗元以文學、思想、經學、宗教等領域的成就著稱。柳宗元在古文派中與韓愈齊名,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而古文運動的先驅是陳子昂,提倡「文以明道」,作品《永州八記》堪稱山水遊記典範之作,為古代遊記文體的先河,影響深遠;傳記與寓言亦各有佳作存世,其擅用曲筆寄託個人悲憤;柳詩以山水著稱,風格多變,常與陶淵明相提並論。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因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八篇散文。創作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年~815年)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間,留下了許多清麗雋秀的遊記作品;遣詞用字上,大抵以淒冷和奧狹為基調。《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總稱為「永州八記」,其中前四記作於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後四記則是元和七年(812年)所作。
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特色,實際上脫胎於酈道元的《水經注》。對於水、木、魚、石的描寫十分生動細緻。這些山水散文的特點,正如他在《愚溪詩序》中所說的「清瑩秀澈,鏘鳴金石」。
後世編撰柳宗元作品《柳河東集》傳世。
文學史上,柳宗元是與韓愈齊名的散文家,甚或認為他作為散文家超過了韓愈,二人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性巨人,倡導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
柳宗元是遊記的奠基人,永州八記前承元結的《右溪記》,後啟宋明以下的遊記,後人奉為遊記典範。到了永州八記,遊記散文才兼有感性與知性,把散文藝術中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之功共冶一爐。
除遊記外,柳宗元許多作品都描繪人民遭受苛政之苦,最著名、最具張力是《捕蛇者說》,講述永州的荒野中,有人寧願冒著被毒蛇咬死的危險,也要捕蛇以代替完稅。柳宗元現存約有12篇作品,都有「傳奇」體裁的風格。
3.歐陽脩
歐陽脩,名一作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
六一是指: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老翁。
歐陽脩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
文學方面,歐陽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註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
金石學,又稱銘刻學,是文字學中主要研究青銅器及石器,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及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學研究涉及文字學、歷史、書法、文學、圖書學等方面。在大中華地區,金石學於漢朝就已經出現,但在宋朝和清朝最為發達;而在西方世界,金石學起源於印度及波斯。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發現是金石學的重要里程碑。金石學不等於現代的考古學。在當代,金石學經常和其他學科融合,而不是一門獨立學問。詩話是古代對詩文的文學批評。
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有劃時代的成就。
著作有《醉翁亭記》、《朋黨論》、《秋聲賦》,《歸田錄》及《六一詩話》是歐陽修晚年最後的著作,都屬筆記小說體裁,是他古文造詣登峰造極之作。考古學上的巨著《集古錄》。
4.蘇軾
蘇軾,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郎中、戶部侍郎、兵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復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等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
蘇軾工詩,與黃庭堅合稱「蘇黃」。現存約二千七百多首。蘇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千古文章四大家」加上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就是「唐宋八大家」。韓愈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餘下四位,有機會再為大家介紹。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