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誕生之謎】天文學家首度精確測量原行星盤氣體演化,揭開氣態巨行星與岩質行星的形成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宇宙中,每一顆行星的誕生,都始於一片混沌的氣體與塵埃。但你知道嗎?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必須在「短短幾百萬年」內快速形成,否則就會錯過宇宙送給它的大氣層禮包;而像地球這樣的岩質行星,則能從容地在塵埃中緩緩成形,歷經億萬年的雕琢。

這樣的差異從何而來?行星究竟是如何在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誕生的?最近,一項由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主導的國際天文研究,透過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 對年輕恆星進行長達數年的追蹤觀測,首度完整描繪出原行星盤中氣體質量隨時間變化的精確輪廓,為我們揭開了行星形成早期的關鍵機制。


一、為什麼要研究原行星盤?因為行星是「氣」中生的!

所謂的「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是由氣體與塵埃組成、環繞在新生恆星周圍的盤狀結構。它是行星的「育嬰室」,也是整個太陽系早年演化的縮影。

研究人員指出:

想知道一個恆星系統可能孕育哪些類型的行星,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原行星盤質量與成分。

這些盤裡的物質,早期以氣體為主(約 99%),其中大部分是氫與氦;另外約 1% 則是固態塵埃,最終會聚集成行星、小行星與彗星的核心。

然而,這些氣體並不會永遠存在。隨著時間推移,氣體會因紫外線輻射、恆星風或行星形成過程而逐漸散失,留下來的塵埃才會進一步形成固態天體。


二、ALMA 發威!首次精準掌握氣體質量變化曲線

過去,天文學家雖然知道原行星盤會隨時間流失氣體,但由於測量工具的限制,很難準確量化這個過程。這次研究團隊使用了 ALMA 對 30 顆年輕恆星 進行長期監測,並特別關注一種名為 N2H+(雙氮離子) 的分子信號。

為什麼選 N2H+?因為它不會與氫氣發生反應,能穩定存在於盤中,且對盤內氣體總量極為敏感,非常適合作為「氣體含量的示蹤劑」。

透過追蹤 N2H+ 的強度變化,團隊得以排除以往用 CO(一氧化碳)估算時的誤差,首次畫出從恆星誕生後不到 100 萬年到 500 萬年之間,氣體質量如何快速流失的完整曲線

結果發現:

📉 氣體質量在最初幾百萬年流失最快,之後速度趨緩


🏠 塵埃的散失則相對穩定,持續緩慢減少


這意味著:若你想形成木星這種氣體巨行星,就必須趁早行動!


三、氣體巨行星 vs. 岩質行星:不同的形成窗口,不同的命運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在於釐清了不同類型行星的形成「時間窗口」:

🔴 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土星)

  • 必須在原行星盤氣體還充沛的「頭幾百萬年」內快速積累足夠質量
  • 一旦氣體大量散失,就無法再形成厚實大氣層
  • 因此這類行星的形成,講求的是「速度與效率」

⭐ 岩質行星(如地球、火星)

  • 可以在氣體已大量流失後,仍慢慢從塵埃中累積質量
  • 形成時間可長達數億年
  • 更適合在氣體耗盡後的「清靜環境」中慢慢孕育生命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太陽系中,氣體巨行星位於外圍,而岩石行星則靠近太陽——因為它們本就是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形成的。


四、下一階段:韋伯太空望遠鏡出手!聚焦內盤化學成分

雖然 ALMA 讓我們看清了原行星盤的「氣體骨架」,但行星真正的「出生地」,是在盤中最內層、靠近恆星的地方——那是岩質行星的搖籃。

為了進一步破解這個區域的化學組成,研究團隊已經開始運用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 所提供的紅外線觀測數據,針對相同目標進行深入分析。

JWST 的優勢在於能穿透塵埃雲,精準量測圓盤內部的熱輻射與分子光譜,讓科學家得以推斷該區域是否存在水、甲烷、二氧化碳等關鍵物種——這些都是形成宜居行星的重要元素。


五、研究成果登《天文物理期刊通訊》,行星形成模型迎來重大更新

這項突破性研究目前已進入最終審稿階段,預計將發表於頂尖天文期刊《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它的發表,不僅填補了行星形成理論中「氣體流失時機」的空白,更為未來尋找系外行星、評估其宜居潛力提供了堅實的觀測基礎。

未來,隨著 ALMA 與 JWST 觀測能力的持續提升,我們將能逐一拆解不同恆星系統的原行星盤結構,甚至預測哪些地方最有可能誕生類地行星。


六、結語:從氣體到生命,宇宙正在我們眼前拼湊生命的拼圖

從一團渾沌的氣體雲,到擁有海洋與大氣的岩質世界,行星的誕生是一場跨越數百萬年的精妙舞蹈。這次的研究提醒我們,時間、位置與環境,都是決定行星命運的關鍵因素。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在某個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探測到氧氣或甲烷時,回想起的,就是今天這場關於氣體流失速率與原行星盤化學組成的重要發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亦幻亦真百科
2會員
341內容數
虛幻與現實的交織,聊聊虛幻幻與現實的那些事
亦幻亦真百科的其他內容
2025/06/18
蘋果一年一度的 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總是牽動全球果粉的心弦。而今年,一項破天荒的決定震撼了整個科技圈——**iOS 不再「一年一代號」,而是從 iOS 18 直接跳到 iOS 26!**這不僅是命名方式的改變,更象徵著蘋果對這次更新的高度期待:這不是一次例行升級,而是一場屬於 iPhone
2025/06/18
蘋果一年一度的 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總是牽動全球果粉的心弦。而今年,一項破天荒的決定震撼了整個科技圈——**iOS 不再「一年一代號」,而是從 iOS 18 直接跳到 iOS 26!**這不僅是命名方式的改變,更象徵著蘋果對這次更新的高度期待:這不是一次例行升級,而是一場屬於 iPhone
2025/06/18
宇宙浩瀚無垠,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停留在片片段段。比方說,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竟然長期處於「失蹤人口」的狀態。 這些物質並非什麼神祕的新粒子,而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baryonic matter)——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構成了恆星、行星、人類、甚至你手中那塊餅乾的基本元素。然而,當天
2025/06/18
宇宙浩瀚無垠,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停留在片片段段。比方說,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竟然長期處於「失蹤人口」的狀態。 這些物質並非什麼神祕的新粒子,而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baryonic matter)——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構成了恆星、行星、人類、甚至你手中那塊餅乾的基本元素。然而,當天
2025/06/18
Windows Hello 面部辨識功能,一直是許多 Windows 用戶喜愛的快速登入方式──不需輸入密碼,只要看一眼鏡頭,就能完成身份驗證,輕鬆又安全。然而,這項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功能,即將因為一項重大安全性更新而改變使用方式,甚至可能影響你在夜晚或低光環境下的使用體驗。 本週起,Micros
2025/06/18
Windows Hello 面部辨識功能,一直是許多 Windows 用戶喜愛的快速登入方式──不需輸入密碼,只要看一眼鏡頭,就能完成身份驗證,輕鬆又安全。然而,這項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功能,即將因為一項重大安全性更新而改變使用方式,甚至可能影響你在夜晚或低光環境下的使用體驗。 本週起,Micros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地球人十分好奇,而另一部分地球人感到恐懼的話題。這篇或許會小小揭露跟這方面有關的話題,但我無法證實這樣的訊息是否為真,因為內容主要是我的靈魂與外星人的關係。
Thumbnail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地球人十分好奇,而另一部分地球人感到恐懼的話題。這篇或許會小小揭露跟這方面有關的話題,但我無法證實這樣的訊息是否為真,因為內容主要是我的靈魂與外星人的關係。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這一次原創小說要帶來米特奇亞星第一章:起源。
Thumbnail
這一次原創小說要帶來米特奇亞星第一章:起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