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防災瓶」?概念與起源

防災瓶
如果現在突然發生地震或其他災害,你身上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度過最初的困境?「防災瓶」就是為了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防災瓶」(日文:防災ボトル,英文:Disaster Prevention Bottle),是一個裝入各種緊急用品的透明水壺,大小通常是常見的500毫升。裡面裝著小型手電筒、口哨子、口罩等必需物品,讓你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立即派上用場。
這個概念來自地震災害頻繁的日本,尤其是日本警視廳警備部災害對策課,現在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概念。「防災瓶」的特色在於輕便、融入生活、隨身攜帶。無論是上班、逛街或出遊,隨身帶著它,突然遭遇災害提供即時支援 ,幫助使用者在混亂中保持冷靜應對 。
什麼是「0次準備」?和一般防災包有什麼不同?
「0次準備」指的是隨身攜帶、能在災害發生初期立即提供幫助的物品,更貼近現代生活型態,就算是上班通勤、外出購物也適用,跟EDC(Every day carry)概念相似 。這與「1次準備」(緊急避難包,用於緊急避難)和「2次準備」(長期儲備,用於長期受災生活)是不同的情境的不同應對策略 。
「0次準備」強調外出備災和隨身攜帶,反映出現代生活方式中,人們有大量時間是在室外、住家之外度過的,因此具備即時應變能力至關重要。
「防災瓶」正是「0次準備」中的核心實踐。
如何準備「防災瓶」?
防災瓶最大的優點就是製作成本低、好入手。裡面的東西大部分都可以在便利商店、超級市場或生活上取得。大幅度降低防災門檻,讓防災準備變成是件不困難的事。
以下是防災瓶的核心物品,每一樣都有它的重要用途:
- 透明塑膠瓶:容量約500毫升、透明材質、寬瓶口的水壺 。寬口設計方便物品的取放,透明材質則能讓內容物一目瞭然。
- 哨子:受困時可以發出求救訊號,比大聲呼救省力。
- LED手電筒: 獨立於手機之外的光源,以保留手機電量用於通訊。在停電、夜間或黑暗環境中提供照明 。
- 小包裝濕紙巾或衛生紙:可以用來清潔、擦拭、保持衛生。
- 急救毯保溫鋁箔箔:輕薄但有效保暖,在冷環境下防止溫度。要選大尺寸的,才能覆蓋整個身體,保持體溫。
- 夾鏈袋/塑膠袋:功能超多!可以防水保護手機、裝水、當垃圾袋、臨時手套,甚至簡易雨衣。
- OK繃/酒精棉片/優碘棉片:處理輕微的擦傷、割傷,避免小傷口感染惡化。
- 現金 : 在停電或電子支付失效時,用於購物、支付交通費或使用公用電話。建議準備小額鈔票和零錢。
其他還有,個人常備用藥、女生生理用品(衛生棉、棉條等)、高熱量零食等。
強烈建議,防災瓶的內容物應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並且更進一步極思考在緊急情況下自己特定需求,增加了它們在危機中實際使用的可能性。
除了準備好物資,還得搭配以下行動:
- 隨身攜帶:把防災瓶放在平常用的包包裡,讓變成你的EDC。
- 策略性放置 可以考慮在不同的位置放置防災瓶:汽機車內、辦公室的抽屜。
- 定期檢查:建議至少每季檢查一次瓶內物品,確認電池還有電量、食品和藥品未過期。
- 動態調整:根據季節變化(如冬季增加暖暖包)、個人健康評估瓶內物品的增加或減少 。
防災瓶是「0次準備」,主要應對短期的外出應急,不能替代家庭的長期防災儲備 。
面臨災害時,提升個人與社會韌性
「防災瓶」不僅僅是一個應急物品的集合,也是如何應對災害風險的概念,更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的過程。
防災準備要有效,關鍵在於融入日常生活中。從製作一個適合自己的防災瓶開始!慢慢把防災意識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個人層面,防災瓶讓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在社會方面,防災瓶也能成為促進防災意識和集體韌性的有效工具。
請記住,災害可能會發生,但有準備的人總是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今天就開始製作你的防災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