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工業設計的人應該都聽過「 (工業) 設計就是在解決問題」,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工業設計」究竟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工業設計真的是萬能的嗎?
在進行設計過程中明明時常碰到許多問題,有時解決了一個問題,卻又創造另一個問題。且綜觀整個社會來看,也仍有許多問題無法被解決,由此反推,工業設計並不是萬能的。那麼,工業設計到底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
工業設計學科是如何出現
要回答工業設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想要從工業設計的起源與發展進行切入。工業設計起源於工業革命時期,當時「機械逐漸取代手工」作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導致產品的「設計」與「製造」產生分離,進而出現「專為大量生產而設計產品」的需求,工業設計正是為回應這般需求而誕生。
到了 20 世紀初,德國的包浩斯學校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強調藝術與工業的結合。此後,工業設計經歷了約一百年的發展,不再僅侷限於產品造型與大量製造,而是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進步,逐漸吸收人因工程、心理學、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知識,發展出以「以人為本」、「解決問題」為核心的設計思維觀點。
至今,工業設計早已超越傳統實體產品的框架,涵蓋介面設計、互動設計、使用者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等多元領域,展現出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可能與創新潛能。
工業設計可以解決的問題
從工業設計發展過程來看,工業設計可以解決的問題大約涵蓋以下五點:
一、產品的外在性質:造型、功能、材料、風格
所以從最傳統的範疇來看,工業設計就是「令商品得以大量生產」的學問,主要服務與產品直接相關的內容,包含:造型、功能、材料、風格,較偏向產品的外在性質。這屬於第一個工業設計可解決的問題,像是 Form Follows Function、功能主義的觀點,我都暫且歸類在這個範疇。
二、工業設計結合人因工程與心理學領域
後來隨著時代發展,開始有電器、機台出現,人與產品的互動及使用過程變得更加複雜,逐漸開始導入人因、心理學的概念來改善此問題,工業設計漸漸往使用者轉向,更關注於研究產品如何變得好用順手、減少錯誤操作的情況發生。到了這個時候,工業設計對於產品訴求的不只要足夠的功能,還要解決如何好用、適用的問題。
三、互動設計 (介面、互動行為)
當科技產品更加廣泛的進入日常生活,介面開始變為人與電腦、設備的主要互動介面,於是互動設計領域開始興起,專門探討「人機互動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設計與互動設計的關係,一部分會認知互動設計是由工業設計下延伸出來的領域;另一部分也要明白互動設計發展至今,也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脈絡及專業知識。因此,互動設計能解決的問題,是不是也是工業設計能解決的問題,我認為不能直接將其包含,而是需要在補齊一定量的知識概念的前提下,工業設計才能夠妥善的回應互動設計所包含的問題。
四、產品情感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的深化
科技發展至一定程度後,大方向上功能與技術面的問題都被解決,再加上設計關注焦點逐漸從物品轉向人的身上後,產品的情感設計、使用經驗設計等開始受到重視。像是不再重點關注產品功能需透過何種技術實現,而是研究情感、情緒是如何間接的影響人們對於產品的評價及行為;以及關注如何透過產品建構起有意義的體驗價值與情感連結。不再是由製造商、設計師武斷的去定義產品價值,而是由下而上,由使用者與產品互動中,去建構出產品的意義。
五、工業設計走入社會、系統、永續之中
從物的關注,轉向人,再擴及到社會中;也隨著網站、APP、智慧型裝置的普及,讓產品服務擴及了更多想像及發揮空間;及逐漸受到關注的環境、永續議題。綜合以上三點,使得工業設計走入社會設計、服務設計、系統設計之中,更多的接觸點、更多的使用者、更多的利害關係被涵蓋到設計的考量之中,讓設計關注重點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 —— 一種系統的、網狀的、生態系的設計形式。
小結
從上述的討論,希望帶大家看到工業設計不同面向及發展脈絡,進而帶出工業設計可能可以解決的問題有哪些。但並不是說讀了工業設計系就可以解決以上所有問題,而是必須在工業設計的基礎上向外擴張學習,與其他學科領域借鏡,才有可能真正且實在的去回應不同議題。
就目前大學工業設計所學的知識來說,雖說可能已經涵蓋工業設計多元的知識,但比較廣泛被保留、且能夠被放入課程中的,我認為大多會著重在比較外在的、實務的能力上,以及強調解決問題導向與人本導向的設計認知上。
因此,還是可以簡易的列出工業設計可能關注的內容,進而去理解、詮釋什麼樣的問題是工業設計可解決的,以及應該要以什麼觀點、角度去切入問題,才是符合工業設計脈絡的。
- 從關注的對象區分:產品、人與產品的互動、產品對人的影響...等
- 從關注的內容區分:產品外在性質、功能、人因設計、情感與行為、介面設計、服務設計...等
- 從關注的維度區分:產品本身、產品與人、產品與環境、產品與社會...等
我想強調的是,同樣一個行為或能力的展現,用在工業設計、視覺設計及藝術的觀點或詮釋方式「必須」是不同的。例如「把一個形體塑造成美觀的樣子」這件事,不同的領域可能是這樣詮釋的 (請主要參考工業設計的觀點,藝術領域可能並不那麼熟悉,大家自行斟酌參考):
從工業設計的觀點會如此詮釋:基於該產品的功能,並結合使用情境,因此結合 XX 意象,符合使用者對於此產品功能的認知、聯想,並展現了該產品美感上的吸引力,激發起使用者的 YY 情感。
從藝術的觀點可能會如此詮釋:過去 XX 的形體為 YY 的象徵,於是此藝術家結合了 ZZ 與 XX,宣告著過去 YY 及其背後所象徵的脈絡,已經從這個時代消亡,因此才有了這個立體作品。
在工業設計脈絡下被解決的問題,就是工業設計能解決的問題
工業設計為一學科領域,其中累積也包含了許多知識及脈絡。如果真的要問「什麼問題是工業設計能解決的」,那就是「在工業設計脈絡下能被解決的問題,就是工業設計可以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說,每種問題或許都可以用工業設計觀點看待,並用工業設計觀點著手,但至於是不是唯一解或最佳解,則有待商榷。不過也不需要因此而感到無助或不知所措,我相信無論是什麼問題,都有工業設計可提供貢獻力量的空間。
只是最後總會有個問題會回到「設計師」身上,工業設計是你熱衷的事嗎?哪些是、哪些不是呢?身為「設計師」的目標是什麼呢?應該朝向什麼方向前進?
個人建議還是可以從了解工業設計的脈絡著手,然後找到比較偏好的方向或領域知識學習,逐漸建構出自己的設計框架。工業設計的範圍很廣,我們不可能解決所有面向問題,但我們可以在有目的、有興趣的領域上,持續深耕、向外拓展,在此祝福也鼓勵大家能夠在工業設計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才不會在廣大的工業設計大海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