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60年歷史的《讀者文摘》中文版也不敵網路,於2025年8月起停刊,怎不傷感。未看過《讀者文摘》(尤其是「浮世繪」和「開懷篇」)的人應該極少吧?!
‧來自民間的通俗文學一旦成為文學主流,久而久之,必然走上雕飾典麗之路,既入殿堂則不可避免地失去原本率真爽朗、質樸自然、通俗可親的精神。而明清民歌《墨憨齋歌》(馮夢龍編選)以及《白雪遺音》(華廣生編選)之可貴,就在於保留了文學原味,讓我們看到古代男女情感真實的一面。因為率真,所以動人。
‧《瀨上剛in臺灣》不只在臺灣播出,亦在日本當地頻道播出。主持人「瀨上剛」會說日語、普通話,卻聽不懂臺語,該集節目介紹府城臺南,瀨上剛來到一家冰店,使用普通話點了一碗古早味的「李鹹冰」,他一直弄不懂「李鹹」的「李」是李子或杏子?殊不知臺語的「李鹹」即普通話所謂的「蜜餞」。接著,他看見許多顧客前來購買「鹹楊桃汁」,就好奇地也喝了些,此時不會說普通話的老闆娘站在旁邊一直強調,這是用來治喉嚨痛的,須慢慢喝上三小時才有功效。結果「雞同鴨講」,瀨上剛無法了解。直到喝了鹹楊桃汁,果然鹹得令他直皺眉頭,十分納悶。後來,經旁人再三說明,瀨上剛恍然大悟,這才指著鹹楊桃汁,說:「原來是藥!」他由此得到的結論是,臺灣奇怪的地方實在很多。這正是文化差異而造成誤解的明顯例子。‧臺灣人見面打招呼,經常用「吃飽沒」來問候,外國人不懂,還以為對方是要找他去吃飯呢!同樣的,認為「乾杯」只是淺嚐輒止的日本人,不明白臺灣人之「乾杯」乃是真正的一仰而盡,彼此往往造成誤會。
‧1970年代大學聯考錄取率低於3成,重考者眾,南陽街補習班為之大興,下課時人滿為患的盛況,於大學錄取率近百的今日,著實難以想像。恩師祝豐曾回憶說,有一次經過南陽街,望著鱗次櫛比的補習班,不禁自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街景?不知道當前教育的這一現實面,在教育發展史上將有怎樣鞭辟入裏的詮釋?並如此形容:門窗上張掛的「聯考英雄榜」之類的大幅紅色,像是考生們的心血染成的那樣刺目。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將重新推出由七位臺灣譯者共同翻譯的中文譯本,相當不容易。此書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創作,於1922年普魯斯特去世前夕完成,先後出版於1913至1927年間,共7大冊,超過3千頁,多達230餘萬字。《追憶似水年華》與一般小說極為不同,其非線性的故事軸線完全顛覆傳統敘事結構,以敘述者「我」為主體,追憶過去,超越時間限制,隨意出入於過去與現在,不時交叉重現已逝去的歲月,整部作品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中心情節,大抵以敘述者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活動為主,書寫其懊悔、愛情和死亡,穿插描述眾多的人物、事件,以及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談親情、友情、愛情、同性戀、生與死,也談政治、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貴族、沙龍、猶太情結……等,內容五花八門,無所不包,讓讀者目不暇給,既是抒情記錄和「傑出的大雜燴」,亦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更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咸認對現代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對於此書,欲挑戰而始終未成,直到退休後,發憤以一年時間把《追憶似水年華》從頭到尾看完,得償宿願,除了佩服作者的驚人才華,也佩服我自己的毅力。特予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