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對於生命的傷痕,你有多少勇氣去揭露? 專訪大愛劇場《我們六個》編劇林佳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初秋的午後,台北的天氣還帶著些許溫熱,林佳慧坐在一旁,手邊是一杯熱咖啡,她的語速緩慢而穩定,像是在為某個需要細細品味的故事留足呼吸的空間。

《我們六個》,對我來說,不只是戲劇,它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生命集合體。」她微微笑,但那笑意裡藏著重量。                                                                                 

raw-image


這位外表柔和的編劇,在談到《我們六個》時,眼神中有種特別的光,那是一種既小心翼翼又篤定的神情,像是手捧著別人的秘密,既怕它破碎,也怕自己不小心掉落。

與她對話,很快就會發現,她的思考並不是直線型的,而是像在水面丟下一顆石子,漣漪一圈圈擴散開去,每一圈,都是對故事、對人性的再一次探問。

「我必須更謹慎,因為這些傷口不是我的,我沒有權利任意觸碰。」林佳慧說。

 

raw-image


▎用不能說的秘密打開門鎖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以秘密破題,這是六個孩子共同的秘密,相信對戲劇背後的靈魂角色「編劇」,絕對是一次更需要謹慎而尊重的創作。

為什麼原本的幸福會瞬間崩塌?是塵封的痛苦記憶被無情撕開,還是命運的玩笑再度降臨?


raw-image

多年未見的父親林達生,帶著滿身滄桑與狼狽,闖入作賢安穩的日常,如同一枚釘子,瞬間戳破那層看似平靜的生活表面。

「那是我爸。」短短一句,卻像炸雷般震碎了作賢與弟弟作逸的心防,逼出他們深藏心底、不願觸碰的過去與創痛。

親情,是甩不掉的枷鎖;童年的陰影,是逃不開的幽靈。當舊日的傷口被再度撕裂,一場關於血脈與愛恨的家庭風暴,正悄然醞釀,朝著無法挽回的悲劇一步步逼近。

那些關於家庭崩裂、血緣衝突、深夜哭聲和沉默的故事。

raw-image

▎全知觀眾,未知心路

改編自二十年前震撼社會的新聞案件,《我們六個》有個編劇可能最怕的先天條件: 觀眾早已知道結局。

傳統戲劇理論裡的「意料之外」在這個故事中幾乎無從著手。林佳慧的選擇是,與其吊觀眾胃口,不如讓他們理解,理解角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個命運轉折點。

「結局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選。」這種「知其然,探其所以然」的敘事策略,成為全劇的情感核心。

這是一種反向的敘事:已知結果,探究原因。懸念被轉化為共情,讓觀眾在熟悉的新聞背後,看見未曾理解過的心路歷程。

「我不是在賣關子,而是讓觀眾有機會走進角色的內心。」


raw-image

 

▎三段時空:一塊塊拼回生命圖

劇中穿梭三個時期:

  • 1980~1991 年,孩子們在家庭暗潮中成長;
  • 2003 年,案發前夕的日常與危機;
  • 2004 年,事件後的破碎與修復。

「它像是一塊塊拼圖,不只是觀眾在拼,孩子們自己也在拼。」

林佳慧回憶,在訪談過程中,她發現六個孩子的記憶彼此之間並不完全重疊,甚至有些故事,他們是在讀劇本時才第一次聽說。

「有些事他們從來沒對彼此說過,直到看劇本才知道。」

觀眾跟著角色一起「回望」,一次次對照不同時空的自己:年少的天真、青春的掙扎、成年後的覺悟與無奈。

於是,《我們六個》在拍攝現場,不只是觀眾在理解角色,連當事人自己也在重新認識彼此,這種雙重的「發現感」,讓故事有了另一層意義

 

raw-image


▎編劇的哲學 : 留白,是一種尊重

在劇本裡,只有「李月桂」用了假名。原因有二:

一是她已不在人世,無法辯解;二是避免孩子們在讀劇本時一次次直面加害者的名字。「這不只是體貼,而是減輕他們重溫痛苦的機會。」

同樣的態度,也體現在對「媽媽的死因」與「青瑩回到父親身邊的原因」的處理上。

當真相無法完全證實時,她選擇不給唯一答案 :

如果我下定論,就變成我的觀點,而不是事實。

「留白,讓觀眾在空白處自行思索。」留白,是一種尊重,不為戲劇效果去刻意捏造沒有依據的情節。

raw-image

▎父親的愛與錯,母親的執念 ?

林佳慧筆下的父親,不是單一、不是純粹的惡人。他有溫柔:會煮飯、會做家務,會為智能障礙的孩子準備筆記本。

但也有致命的缺陷:過度的自尊心與無法控制的脾氣,在婚姻與事業崩塌時,走上了不可挽回的道路,最終將家庭推向悲劇。

母親像一座信念之塔,外界再多警告,她仍堅信「只要丈夫還愛孩子,就有回家的可能」。

這種執念不是天真,而是對完整而圓滿家庭的追求。

「我想讓觀眾看到,這個家庭的悲劇,並不是單一一個人的造成,而是多重選擇與無力感的交織。」

 

raw-image

▎進入傷口,帶著出口

林佳慧回憶起當時訪談六個孩子的情景,每一次見面,都得事先在腦中演練問題的順序,避免任何一個詞可能重開對方的舊傷口。

「我怕問得太直接,會讓他們再經歷一次痛苦。」這些兄弟姊妹之間,其實有許多彼此不曾分享的經歷 : 不是不信任,而是不願增加對方的負擔

她用「拼圖」來形容:

「我們訪哥哥,聽到的是一塊;訪妹妹,又是另一塊。拼在一起,才看見完整的傷痕。」

說到這裡,她的聲音變得輕柔:

「也許,透過戲劇,他們不只是回顧,而是能抽離,用旁觀者的眼光去看當年的自己,不再只是受害者。」

印象深刻的是,秋伶的談話,藏著一種持續掙脫的力量。秋伶深知「大姊」這個角色意味著責任、照顧與沉默,林佳慧在創作中也努力讓每個角色有被理解的空間,哪怕是小三李月桂,也不是單一的惡人,而是一個曾經也會嫉妒、而將自己推向絕境的人。


raw-image

▎在人性與原諒之間,編劇的心疼與冷靜

談到李月桂這個角色,林佳慧沒有批判,也沒有為她辯護。

「我沒辦法替她說她想說的話。」語調平穩卻帶著邊界,「但我可以想像,她可能會吃醋,會做出無法挽回的錯誤……這不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想像與原諒之間,隔著一道清楚的線。


「理解,不代表原諒。」她的眼神裡有著對人性的善解與冷靜洞察。

人們在面對錯誤時,很少會選擇承認。即便證據確鑿,嘴裡仍會冒出各種理由與藉口,因為那是活下去的方式。她輕聲補了一句:「你怎麼可能期待一個犯罪者,不替自己找藉口呢?」

但對受害者,她的立場是絕對的。

「沒有人要求他們原諒,也不可能要求。」她的聲音變得低沉,「六個孩子,因為這個女人,失去了父母、家庭,失去了太多。」


raw-image


其中,最讓她心疼的,是年紀最小的妹妹品秀。

那年她才六歲,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年齡,卻被迫與母親流浪街頭,在馬路邊入睡。這段經歷,使她與十六歲遭逢同樣事件的兄姊,心理反應截然不同。

「她在訪談裡話最少。」林佳慧說。觀眾曾好奇,她為什麼沒上學。事實令人鼻酸 ! 幼稚園根本沒念過,小學一年級時家裡出事,學業斷斷續續,二年級完全跟不上,只能重讀一年級。從此,品秀總覺得自己不如姊姊們優秀。

然而,這只是命運在關鍵時刻的殘酷切割。後來品秀也將兒子栽培成每個學習階段的資優生,證明她和兄姊一樣擁有學習能力,只是在最需要穩定的年歲,遭遇了最嚴重的動盪。缺乏安全感,讓她在十九歲、高職畢業後便早早步入婚姻。

同一場悲劇,因年齡、經歷、角色位置不同,而長出完全不同的生命軌跡。有人流浪過,有人留在家中,有人與母親相依,有人被迫遠離……那些微小的不同,形塑了每個人,也折射出人性裡最真實的複雜層次。

編劇最困難的部分,不是怎麼把悲劇寫得動人,而是怎麼在傷口中找到出口

林佳慧說,戲劇不能只留下絕望,它必須有光。這分光,來自角色的韌性,也來自觀眾在戲劇中的自我投射。悲劇不是為了讓人沉溺,而是讓人找到出口。

而觀眾也許也要懂得,在共情與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不能漠然,但也不要被情緒吞沒。    

 

raw-image

▎那些自然流出的金句

  • 「希望你不要放棄自己,也別忘記我們還在你身邊。」
  • 「我們的家,我們自己保護!」

這些對白,並非特意雕琢,有時候是演員在全情投入角色後,自然流露的話。

「當你真的相信自己是那個角色,話會自己長出來。」

▎戲劇的餘韻:真相之後的療癒

劇集播出後,林佳慧收到了來自觀眾與當事人的回饋。

有人說,看戲的過程中想起自己曾經的家庭裂痕;有人說,第一次覺得有人懂自己;還有當事人對她說:「原來別人也有跟我一樣的痛。」

「那一刻我覺得,這齣戲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她語氣放緩。

對她來說,《我們六個》是讓那些曾經的孤單感,被分擔一些,在觀眾心中留下共振。

六個孩子,牽著手走進育幼院,是我最想寫的畫面。我們的人生歷程,也許也都經過一些大傷小痛,但這麼重大的傷痛,要克服,要面對,要繼續好好地活下去,六個人一起,是多麼不容易 ? 時間過了四十年……要以正面的角度,向我們敘述這段歷史,又是多麼地不容易 ? 」林佳慧說。


▎後記 : 一個關於勇氣的問題

訪談的最後,林佳慧看著我,語氣很輕,卻像是直直落在心底:

「試問,對於生命的傷痕,我們多少人有勇氣去揭露?」

傷口不會因為被看見而消失。這也許是一場關於「與內在、與外在的和解」,要問的,不只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能否在傷口裡找到彼此」。

「感謝他們。讓我們能寫下一個與自己、與家人、與傷痛和解的故事。希望你也能在故事裡,找到你的「和解」。那不容易,很不容易;那很漫長,非常漫長;但陽光在那裡,愛在那裡,再痛都有可能有機會可以;雨後,才能有彩虹,萬物相互效力。希望你也能走上與生命的傷痕和解的道路。」林佳慧說。

專訪到這裡,不是結束,而是把問題交回給讀者思考 :

或許我們也有一個不願觸碰的傷口,一個不敢說、不能說的秘密………



劇照來源 : 大愛劇場FB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希不設限書房
6會員
22內容數
南希主持《不設限自媒書房》,走過影視、新聞與藝文現場,戲劇學碩士出身,喜歡紐約的百老匯、外百老匯與現代舞的自由氣息。熱愛藝術的奔放,也關注心靈、人際、創業與生活美感。最愛吳爾芙的一句話:「人不該是插在花瓶裡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不設限,就是南希的生命風格。
南希不設限書房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這世界表面看起來像一台精密的機器 : 牛頓的規則、地心引力、行星運轉,一切似乎都有跡可循。但當你縮小到微觀的世界,量子力學會告訴你:別太自信,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在被觀測之前,粒子有無數種可能,就像故事的每一種結局都在等著翻牌;可一旦有人看見,它就乖乖選定一個版本。說白了,我們的意識,像是在宇
Thumbnail
2025/08/12
這世界表面看起來像一台精密的機器 : 牛頓的規則、地心引力、行星運轉,一切似乎都有跡可循。但當你縮小到微觀的世界,量子力學會告訴你:別太自信,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在被觀測之前,粒子有無數種可能,就像故事的每一種結局都在等著翻牌;可一旦有人看見,它就乖乖選定一個版本。說白了,我們的意識,像是在宇
Thumbnail
2025/08/04
林作逸老師的家庭故事改編成了大愛劇場《我們六個》,文章記述了老師幼年喪母、父親遭殺害的悲慘經歷,以及他如何從悲痛中走出來,並將自身的經歷化為教育理念,成為別人的祝福。
Thumbnail
2025/08/04
林作逸老師的家庭故事改編成了大愛劇場《我們六個》,文章記述了老師幼年喪母、父親遭殺害的悲慘經歷,以及他如何從悲痛中走出來,並將自身的經歷化為教育理念,成為別人的祝福。
Thumbnail
2025/08/01
中年重新審視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反思文章,分享閱讀《重啟人生》後的感悟,探討如何從追求成就轉向尋找生命中的第二曲線,並鼓勵讀者誠實面對自己,活出真實自由的樣貌。
Thumbnail
2025/08/01
中年重新審視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反思文章,分享閱讀《重啟人生》後的感悟,探討如何從追求成就轉向尋找生命中的第二曲線,並鼓勵讀者誠實面對自己,活出真實自由的樣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全女子脫口秀來台中拉~每個人都帶來爆笑演出,來看百靈果教主凱莉、不知火火姐、喜劇騎女子佳諭、台北脫口秀圈首席性愛顧問天殘、喜劇蠟筆小新他姊姊妍霏、線上塔羅老師品喬~~
Thumbnail
全女子脫口秀來台中拉~每個人都帶來爆笑演出,來看百靈果教主凱莉、不知火火姐、喜劇騎女子佳諭、台北脫口秀圈首席性愛顧問天殘、喜劇蠟筆小新他姊姊妍霏、線上塔羅老師品喬~~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最近看了前陣子討論度很高的「不夠善良的我們」。劇一開始,女主角簡慶芬 (林依晨飾) 每天都處於被忙碌和瑣碎雜事的包圍中度過,在這樣一層不變的日常生活中,她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很快樂"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要追求什麼。她覺得生活中其實也沒有不順遂,但就是不想每天的生活總是這樣平淡無味的「日復一日
Thumbnail
最近看了前陣子討論度很高的「不夠善良的我們」。劇一開始,女主角簡慶芬 (林依晨飾) 每天都處於被忙碌和瑣碎雜事的包圍中度過,在這樣一層不變的日常生活中,她已經很久都沒有那種"很快樂"的感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要追求什麼。她覺得生活中其實也沒有不順遂,但就是不想每天的生活總是這樣平淡無味的「日復一日
Thumbnail
林依晨是一位知名的演員和歌手,她曾經在多部電視劇中擔任女主角,並有自己的國語專輯。她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內容包含她二十年的歷程回顧和省思。這本書讓人思考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如何找回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林依晨是一位知名的演員和歌手,她曾經在多部電視劇中擔任女主角,並有自己的國語專輯。她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內容包含她二十年的歷程回顧和省思。這本書讓人思考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如何找回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事實證明周雨彤挑劇本的眼光依舊挺好的,這次的角色以殘疾人作為出發點,融合前一部《愛情而已》事業心強獨立女性的設定,和從《去有風的地方》無縫接軌到本劇的李現上演一場探討生死別離、探討男女關係該如何在愛情與事業之間找到平衡的愛情劇。
Thumbnail
事實證明周雨彤挑劇本的眼光依舊挺好的,這次的角色以殘疾人作為出發點,融合前一部《愛情而已》事業心強獨立女性的設定,和從《去有風的地方》無縫接軌到本劇的李現上演一場探討生死別離、探討男女關係該如何在愛情與事業之間找到平衡的愛情劇。
Thumbnail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Thumbnail
悲劇發生的原因從來就不是戲劇感興趣的部分,觀眾要看的是角色如何滿負傷痕繼續活著。失去,同時獲得。生命從來沒有真正的微不足道。這是一部女演員的故事。
Thumbnail
這部劇不拖泥帶水,也沒有說大道理。演員演技好,容易牽動觀眾沉浸於劇情。畫面編排精緻,好喜歡在後面有些獨白是降下黑幕切入片尾曲,讓人很有想像空間。還有一點我覺得很棒,配角中請到許多厲害的演員,但他們卻不搶戲,且沒有刻意安排劇情而影響到觀影體驗。
Thumbnail
這部劇不拖泥帶水,也沒有說大道理。演員演技好,容易牽動觀眾沉浸於劇情。畫面編排精緻,好喜歡在後面有些獨白是降下黑幕切入片尾曲,讓人很有想像空間。還有一點我覺得很棒,配角中請到許多厲害的演員,但他們卻不搶戲,且沒有刻意安排劇情而影響到觀影體驗。
Thumbnail
🌿「如何相愛不相累」 來賓介紹👏👏👏 -- 主演:孫詩珮 -- 行銷宣傳:曾玉珍 aka.小花 一心一意為歌仔戲和戲劇付出,都是一心的一份子☝️ 三個交錯的時空-上古、前朝與今生,探討前世今生命定的緣份
Thumbnail
🌿「如何相愛不相累」 來賓介紹👏👏👏 -- 主演:孫詩珮 -- 行銷宣傳:曾玉珍 aka.小花 一心一意為歌仔戲和戲劇付出,都是一心的一份子☝️ 三個交錯的時空-上古、前朝與今生,探討前世今生命定的緣份
Thumbnail
學生時期經歷被性侵的巨大創傷的林晨曦,雖然努力的長大、就業,卻仍然無法擺脫傷痛帶來的壓力,時不時會產生解離的症狀,面對再次遭受的惡意,他產生了嚴重的解離,在解離的世界中慢慢正視了過去的傷痛,並進一步試著跨越沉重的痛苦,展開全新的第二人生。 近期終於把這部2022年的台劇給補完了,劇情以主角林晨曦(
Thumbnail
學生時期經歷被性侵的巨大創傷的林晨曦,雖然努力的長大、就業,卻仍然無法擺脫傷痛帶來的壓力,時不時會產生解離的症狀,面對再次遭受的惡意,他產生了嚴重的解離,在解離的世界中慢慢正視了過去的傷痛,並進一步試著跨越沉重的痛苦,展開全新的第二人生。 近期終於把這部2022年的台劇給補完了,劇情以主角林晨曦(
Thumbnail
《春眠》以失智病患的照護問題,將親密關係裡的愛恨與消磨,透過兩位敘述者帶出美心與正陽相識、相戀、相虐的總總。本文分享了觀後心得和劇場資訊,以及劇中最愛片段。
Thumbnail
《春眠》以失智病患的照護問題,將親密關係裡的愛恨與消磨,透過兩位敘述者帶出美心與正陽相識、相戀、相虐的總總。本文分享了觀後心得和劇場資訊,以及劇中最愛片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