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這本繪本的第一眼,
是一座明亮而帶點童趣的房子。黃色牆面、紅色屋頂,
每個窗戶裡都有不同的身影,
有人倚在窗邊、有人伸出雙手、有人低頭守候。
這是一個家庭的縮影,
生活在這裡的日子被拆解成許多片段,
像剪貼簿般交錯,構成了家的樣貌。

💛書裡的第一個場景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刻,
父親坐在病房裡的小椅子上,
嬰兒安靜躺在嬰兒床中。
畫面空白,人物單薄,
卻因為留白而更顯震撼,
像是一種陌生又慎重的開始,
父親想要靠近,卻又怕自己不夠小心,
文字裡說「因為我怕會把你弄痛」,
這樣的猶疑與膽怯,正是愛最真實的形狀。
這裡的圖像與文字讓人感受到
「不完美的親密」,
愛從來不是流暢、自信或滿分的,
它往往伴隨著笨拙與不確定,
這種誠實純樸正是這本書打動人的地方。

💛接下來的夜晚,
背景鋪滿暗色幾何與壓抑的紋理,
象徵初為人父的疲憊與不眠。
但在畫面中央,父親抱著孩子,
彼此依偎成小小的光亮。
生活的辛苦並不會消失,
但親密的依偎,能讓黑夜有了出口。

隨著孩子長大,畫面轉為漫畫式的分格,
外星語幾乎充斥整頁,
父親邊洗碗邊安撫,
手忙腳亂卻持續回到孩子身邊。
💛養育孩子的日常,
往往不是大場景的戲劇,
而是一次次重複的小瑣碎,
沖奶、換尿布、哄睡⋯⋯
這些場景若單獨看似乎微不足道,
但當它們累積起來,
就成了一種深刻的情感存摺。
當孩子開始學步,父親張開手臂迎接;
當孩子學會說話,父子開始對話。
孩子的語言為關係帶來轉折,
父愛不再只是照料,
而是開始轉為交流、陪伴。
父親經常彎下身體、傾向孩子,
那是一種最直覺的肢體語言,
從「我照顧你」到「我和你說話」,
關係正在逐步成熟。

💛書裡也誠實呈現了孩子長大後的衝突,
背景呈現碎裂感,象徵爭執與距離,
跨頁右邊只留下簡單的一個窗子,
父親與孩子並肩坐下對話。
這裡的「窗」是一個重要的象徵,
中間的窗框既隔開了兩個人,
也連結了兩個人。
青春期的距離是必然的,
但即使有爭執,對話依然可能。
💛插畫家夏勒・莒戴特用線條與色塊搭配,
讓畫面保持簡單卻富於張力。
人物往往以黑白線條描繪,
背景則用大面積色彩鋪陳,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處理方式突顯了「日常感」。
這本書之所以能打動人心,
在於它沒有假裝家庭是完美的。
它描繪出生時爸爸的笨拙、夜晚的疲憊、
日常的混亂、成長的驚喜、青春的距離⋯⋯
這些場景拼湊起來,就是我們熟悉的人生。
💛「謝謝你來當我的孩子」這句話,
其實不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感謝,
也是父母對自己的提醒,
因為有了孩子,
人生才被迫緩下腳步,去看見瑣碎裡的重量。
《謝謝你來當我的孩子》
作者|安妮・柯蒂
繪者|夏勒・莒戴特
譯者|尉遲秀
出版|水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