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自由的旅行,也敵不過一句「一起去吧」。
這十年來,我獨自遊歷日本六次,共計約160天。從都會的大城市,到荒無人煙的小鄉村;從燦爛的煙火秀,到漫天飛舞的白雪;走過酷秋,走過寒冬,這一路都是靠自己完成的。沒錯,在別人眼中,這或許是自由自在的人生;但在我心裡,更多時刻,它像煙花,一瞬即逝,留下的,是無盡的孤寂和遺憾。每一次出發,都像在與孤單做無聲的對話,而窗外的景色,成了這場對話的回聲——街角霓虹閃爍的光線、遠方雪山反射的微光、海風帶著鹹味撲面而來,每一刻都深深烙印在心底。
2015年,第一次踏上日本關西大地。從踏出海關那刻起,就開始面對各種挑戰——找電車、核對月台上的漢字與班次,生怕搭錯車;乘車時,目光緊盯窗外,深怕錯過每一站。走出車站時,我甚至分不清東南西北,只能一次又一次拿著手中的平板向路人詢問飯店位置。旅行的每一刻,都是經驗的累積。跌跌撞撞參觀了金閣寺——這座被湖水映照的世界文化遺產,金色寺身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彷彿時間也靜止;京都車站——現代建築與古都氣息交融的巨大交通樞紐,樓層高聳,人潮洶湧,卻能感受到秩序之美;京都塔——俯瞰古都全景的地標,高處可眺望京都街道、寺廟與遠方群山;明石大橋——世界最長懸索橋之一,跨越播磨灘,橋下海面波光粼粼;阿野倍海闊天空展望塔與梅田空中花園——大阪摩天大樓頂端的城市景觀,夜晚燈火輝映,像是城市的心跳。品嚐畢生難忘的羅森炸雞,入住膠囊旅館與東橫INN,一個人獨自走進飯店,也買下最心愛的手錶。最後,在雨天的大阪城告別這段旅程,雨滴落在古城磚瓦上,水光映照著我的影子,心中既有成就,也有孤寂——那時的自己像一片隨風飄蕩的落葉,既自由又脆弱。
2015年

大阪城

大阪城
2016年秋分,我第一次長達一個月的日本獨旅,從東京開始。午後六時到達東京,跌跌撞撞搭上成田特快,看著窗外與YouTube影片中相同的街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霓虹光在玻璃反射中閃爍。東京車站如三個東京巨蛋般巨大,人潮匆匆,我不敢打擾任何人。地鐵裡,生怕耽誤他人的行程。午後八時,終於找到青年旅館。小插曲是,我迷路時詢問一位穿西裝、手拿公事包的路人,他雖然不確定方向,但仍陪我四處尋找,直到我找到旅館——那份溫暖,至今讓我感激。東京停留幾天後,我一路北上探索北海道,重訪函館。函館以夜景聞名,被譽為「百萬夜景」,港灣燈火倒映水面,宛如星河傾瀉;海風帶著鹹味撲面而來,每一個街角都飄散著海鮮與烤魚香味。此刻只有我一人凝望,孤單像影子般緊緊跟隨。
2018年春節後的二月,北海道札幌雪祭正熱鬧非凡。大通公園上,各式冰雕、彩燈與雪建築閃爍光芒,人潮熙攘,卻無法吸引我心神。我搭乘華航北上稚內,因暴風雪,國內線航班停飛,只好改搭JR。四人車廂裡,窗外白雪紛飛,夜幕低垂,孤寂、不安與期待像暴雪般襲來。我反覆對自己說「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卻無法平復心緒。稚內的三天兩夜,我在最北地標前放空自己,凝望雪白世界,呼吸裡都是冰冷的空氣與雪的味道,試著面對與接受未來孤寂的人生。再回札幌,雪祭現場人潮熙攘,成雙成對、攜家帶眷的遊客臉上滿溢幸福——那一刻,我深深羨慕,也明白人的天性終究是群居,孤寂只能被迫接受。
2020年春節後,我再次踏上北上的獨旅。疫情尚未揭露,但心境已不同。我選擇正面迎向獨旅人生,自我放空四天,遊走稚內大街小巷與野寒布岬(俯瞰日本最北海域、可遠眺鄂霍次克海的絕美景點)、最北地標,把之前未拍攝的景色重訪。內心對自己說:學會面對孤寂,也學會將不可能的目標(愛的人或想愛的人)放在心上,不求擁有,只求她快樂。帶著這份信念,我完成:
- 美瑛青池(碧藍如寶石的湖水,四周林木倒映、如畫般寧靜);
- 山形銀山溫泉(保留昭和時代風情的溫泉街,木造建築與燈籠交錯);
- 藏王樹冰(冬季特有的樹木冰雕奇景,宛如雪怪森林);
- 福島只見線(沿途河谷、紅葉與山林景觀,四季各有美);
- 金澤兼六園(日本三大名園之一,池水、假山與松樹構成和諧美景);
- 岡山後樂園(江戶時代傳統庭園,亭台樓閣與池塘倒影映照);
- 四國愛媛道後溫泉與下灘車站(懷舊海岸小站與浪漫溫泉街,空氣中瀰漫溫泉香)。
即便疫情公開,內心已有期待,壓縮不安與孤獨,旅行變得更美好些許。每一個景點的晨曦與黃昏、花開與雪落,都成了自己心底的獨白與慰藉。
2023年春節後,疫情結束,我排休45天再次日本獨旅。這次,我與喜歡的人保持聯絡,旅途中寄明信片給她,帶著探索和分享的心情。獨行讓我熟悉日本景點與交通,無需依賴手機即可抵達每一處:
- 野寒布岬(無敵海景,海風與礁石交織的視野);
- 神戶港(古老港口與摩天輪夜景交織);
- 函館山(夜景與纜車體驗,俯瞰函館港灣);
- 小樽運河(石造倉庫與運河倒影,浪漫散策);
- 橫濱港(海港城市景觀與摩天輪,海風徐來);
- 台場購物中心、晴空塔(現代城市景觀與便利購物);
- 後樂園、偕樂園、縮景園(各具特色的日式庭園,四季風情各異)。
一路走來,我習慣了與孤獨相伴,但分享的喜悅依舊有限。每一刻的美景在眼前流動,卻無法與人分擔,那種心底的空缺感,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像是握著沙子,越想抓緊,它卻越從指縫中流逝。
2025年,我帶著深深失落與孤寂再次踏上旅程,以釧路為起點,為期一個月的獨旅。我刻意選擇遊客稀少的景點,呆坐半天甚至一整天,等待老天爺展現美景,將它化作我獨一無二的明信片寄出。
- 阿寒湖(火山湖,四周環繞原始森林與溫泉,湖水倒映遠山);
- 大沼公園(湖泊與小島交織,適合慢步與划船);
- 早秋公園(紅葉初染的山林,空氣清新);
- 青森港(漁港風情、海鮮香氣與海風撲面);
- 壽樂園(鄉村小鎮公園,悠閒散步之地);
- 松本城(黑色天守與古城風貌,歷史氣息濃厚)。
即使是熱門景點,人煙稀少;冷門鄉村城市,如上越妙高、系魚川、帶廣、秋田內陸線,幾乎見不到遊客。我每天固定到便利商店印明信片、寄出郵件,雖明知多餘,仍甘之如飴,因為這份孤寂,是自己選擇,也必須自己承受。每一次將明信片投入郵筒,心底既有滿足,也有淡淡的失落——明白有些心情,再美的風景,也只能自己收藏。
回望十年旅程,獨旅的好處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景點隨心而行,一切由自己決定。然而,孤寂的重量同樣沉重:吃到美味、看到美景、玩得盡興,轉身卻無人可分享。一次兩次或許不覺得,但多次獨旅,孤寂與失落感會慢慢累積。再自由的旅程,也比不上有人同行時的溫度、安心與共鳴。有人可以在晨曦或落日時,分享悸動;有人可以在寒風中遞上溫暖的手套;有人可以陪你在細雨裡傾訴內心。獨旅給予勇氣和獨立,但也提醒我:自由背後,是孤寂的代價。這十年來的旅程,教會我欣賞風景,也深刻明白:人生若有同行者,風景再美,也會因分享而加倍溫暖;孤寂雖能造就心靈的強韌,但真正的幸福,往往在於有人可以一起呼吸同一片天空,聆聽同一片風聲,看同一場雪落。
十年日本獨旅,六次出發、160天只為看世界。
從金閣寺的閃耀,到函館夜景的寂靜;從札幌雪祭的熱鬧,到稚內暴風雪的孤單。 自由很甜,孤寂更長。
再美的風景,也只有「有人同行」時,才會變得完整。 詳情點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