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太了解F1賽車,你可能也聽過他的名字。或者,就算沒聽過,你也很可能在某個社群媒體或是百貨公司看板上看過他的帥氣照片。他就是 Charles Leclerc。

這位來自摩納哥的年輕車手,有著迷人的微笑和深邃的眼眸,深受全球車迷喜愛。他不僅是賽道上的飛馳王子,更是法拉利車隊的當家王牌。他背負的不只是義大利的榮耀,還有身為摩納哥人的驕傲。
但那些光環背後,他所承擔的壓力和所經歷的創傷,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沉重。
無形之重:父親的夢想與教父的遺產
勒克萊爾的故事始於一個夢想,一個由他父親 Hervé Leclerc 傳承下來的賽車夢。父親傾盡全力支持兒子的賽車夢想,成為他賽道上「善意的影子」。然而,就在 Leclerc 即將實現 F1 夢想的前幾天,他的父親不幸離世。
這種失去至親的創傷,足以摧毀一個人的心志。但在悲痛中,勒克萊爾選擇了將哀傷轉化為力量。他在父親臨終前,向他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聲稱自己已經得到了 F1 車手合約。這個「溫柔的謊言」,不僅讓父親帶著驕傲與希望離去,更為 Leclerc 的職業生涯奠定了一份深層次的心理契約。

這並非因為他「放下」了悲痛,而是學會了**「哀悼」(Grief)**。哀悼是處理悲傷的過程,它不是讓我們遺忘,而是讓我們在傷痛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將個人動力提升到超越單純競爭的層次。
在勒克萊爾的生命中,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他的教父——已故車手 Jules Bianchi。他的離世對年僅 17 歲的 Leclerc 造成巨大打擊,但他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將悲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將教父未竟的賽車夢想與自己的夢想結合,讓他的職業生涯成為一場活生生的致敬。
創傷後成長:在心理創傷中找到新生的力量
勒克萊爾的故事,是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最佳體現。在精神醫學上,我們常討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其實,創傷的影響不只有負面,有時也能帶來正向的轉變。創傷後成長指的就是,個體在經歷重大創傷後,在心理功能上產生積極變化的過程。
這並不是說 Leclerc 沒有痛苦,而是他沒有讓痛苦定義自己。相反,他透過以下三種方式,將創傷轉化為成長:
- 更深的自我覺察: 經歷過巨大的失去,他對自己的脆弱與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讓他能夠更坦然地面對挫折,並在困難中保持專注。
- 更強的人際連結: 他與父親和教父的情感連結,成為他奮鬥的內在動力。這種為了「某人」而戰的使命感,讓他能夠在壓力中找到持續前行的力量。
- 對人生的新體悟: 巨大的創傷讓他意識到生命的無常,這份領悟驅使他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機會,並將賽車視為一場超越勝負、充滿精神層面意義的使命。
勒克萊爾的故事教會我們,創傷並非只有負面影響。當我們學會正視痛苦、處理哀傷,並將它視為生命的一部分時,我們也能在經歷風暴後,找到更強大、更具意義的自己。
心理韌性:在挫折中,找到你的超級引擎
勒克萊爾以強烈的自我批評而聞名,總是首先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在 2022 年法國大獎賽因自身失誤撞車退賽後,他曾公開表示:「如果我繼續犯這樣的錯誤,那麼我配不上世界冠軍。」這種內在歸因的思維方式,與其說是一種自我苛求,不如說是頂尖車手磨練心智的成熟體現。
勒克萊爾的數據證明了他的天賦。他打破了 F1 歷史上「沒有世界冠軍頭銜卻擁有最多桿位」的紀錄,但這個數據本身也充滿了矛盾。它一方面證明了他無可匹敵的單圈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拉利車隊未能將這些優勢轉化為最終勝利的困境。
這也讓 Leclerc 的旅程成為一場更深層次的考驗:一個車手如何在外部因素不斷阻礙的情況下,保持專注與決心。他的故事,教會我們不只是在賽道上,更是在生活中,如何優雅地與壓力共舞,勇敢地與創傷共存,並在每一個跌倒後,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摩納哥的救贖:當創傷轉化為榮耀
勒克萊爾的心理旅程,在2024年達到了最具象徵意義的高峰。在那年的摩納哥大獎賽,他不僅贏得了這場比賽,更成為了93年來首位在自己家鄉獲勝的摩納哥車手。這場勝利不僅是單純的數據成就,它是一場充滿意義的救贖。
多年來,他在摩納哥主場屢屢遭遇厄運,這場勝利是他對個人心魔與歷史期望的有力回擊。在衝線的那一刻,他激動地在無線電中喊道:「我今天很高興,但我想到我父親…」這份真實的情感,向世界證明,他沒有遺忘過去的傷痛,而是選擇將它轉化為動力,最終在家鄉完成了父親與教父未竟的夢想。

這場勝利為「天才被浪費」的論調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反證,證明他所追求的傳奇地位,確實觸手可及。
我是Dr.H,謝謝你看到這裡!
如果你喜歡的文章,歡迎加入我的沙龍,追蹤我的Instagram以及Thread,會有更多即時的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