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DREAM PLAZA的咖啡香氣中,隱藏著一個來自古希臘的秘密 (圖片來源:C. C. Liu 拍攝)
「星巴克典藏 DREAM PLAZA台北」在7月25日正式開幕,號稱是「全台最大」、「星巴克亞洲旗艦店」,我忍不住也去朝聖一番。走進這個占地近千坪、位於信義區DREAM PLAZA六樓的咖啡「藝術長廊」,確實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山形階梯區模擬咖啡莊園地景、「TAIPEI」豆標卡藝術牆、五大特色吧檯各自展現不同風情⋯⋯

星巴克典藏 DREAM PLAZA台北 最吸睛的山形階梯區(圖片來源:C. C. Liu 拍攝)

豆標卡拼貼的「TAIPEI」藝術牆,象徵台北與世界咖啡文化的連結 (圖片來源:C. C. Liu 拍攝)
但在這個充滿設計感的空間裡,最吸引我注意的卻是那個最古老的元素——無論是杯子上、牆面上,還是商品包裝上,到處都能看到同一個綠色圓圈,那個我們習慣稱為「美人魚」的神秘圖案。

你知道背後的故事嗎?(圖片來源:C. C. Liu 拍攝)
我突然好奇起來:為什麼在這個最新、最豪華的咖啡體驗空間裡,品牌依然選擇讓一個古老的海洋符號占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所有現代化的設計元素中,這個來自遙遠西方神話的圖案為什麼能夠如此自然地融入其中?
星巴克簡約的LOGO圖像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密碼?
古典元素的現代魔力:為什麼神話符號有效?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熟悉的幾個大型跨國品牌,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愛用古老的符號?Nike的勝利女神翅膀、Apple那顆來自知識樹的果實、還有我們手上星巴克的神秘海洋女神。
這些品牌為什麼不創造全新的、現代感十足的圖案,反而要向幾千年前的古典文化「借用」符號呢?
這些疑問讓我想起「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某些符號和意象會觸動人類深層的共同記憶。這些古典符號有著超過語言、地域的溝通力量,經歷了千年萬世,逐漸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DNA」。
當我們看到這些古典元素時,大腦會產生一種微妙的熟悉感和信任感,即使我們說不出具體的原因。我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全新的科技公司會選擇咬了一口的蘋果,而不是設計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幾何圖形。古典符號帶來的不只是美感,更是一種歷史厚重感。
星巴克的3位創始人在1971年創立品牌時,沒有選擇現代化的咖啡豆圖案或簡約的幾何設計,而是從古老的海洋神話中找到了靈感。但他們到底選了什麼樣的古典角色,為什麼這個選擇如此巧妙呢?
星巴克「美人魚」的真實身份:被誤解的希臘海妖
星巴克杯子上的那個圖案,其實不是美人魚,而是希臘神話中的「賽壬(Siren)」——一種以歌聲誘惑水手走向死亡的海妖。
在古希臘的傳說中,Siren居住在地中海的岩礁上,她們擁有世界上最美妙的歌聲。當船隻經過時,水手們會被這天籟之音深深吸引,不顧一切地向聲音的源頭駛去,最終船毀人亡。最著名的記載出現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英雄奧德修斯為了聽到Siren的歌聲又不被誘惑致死,命令船員用蜂蠟堵住耳朵,並將自己綁在桅杆上。
讀一讀星巴克在官網上對logo設計的描述,你就會明白這個選擇多麼精巧!
「She’s captivating, mysterious……the perfect metaphor for the siren song of coffee that lures us cupside」
她迷人、神秘……這是一個完美的隱喻,將咖啡比擬做Siren之歌ㄧ般,誘惑我們走向咖啡杯。
咖啡香氣的吸引力如同Siren的歌聲一樣不可抗拒,讓人產生強烈的渴望和依戀。語言上也巧妙地將人們熟知的seaside(海邊)轉化成cupside(咖啡杯邊緣),輕輕地拉起海洋與咖啡兩個元素的關係。
但星巴克做了一個聰明的文化轉譯:他們將Siren從「危險的誘惑者」轉化為「美好的吸引者」。原本致命的歌聲變成了香醇的咖啡香氣,死亡的召喚變成了生活的享受。這種轉化並不是背叛原意,而是將神話的精神內核——那種無法抗拒的魅力——移植到現代商業語境中。
從1971年到現在,星巴克logo經歷了四次演變。最初的版本中,Siren的形象更接近原始神話:裸體、雙尾、被認為帶著明顯的誘惑意味。但隨著品牌的全球化,設計逐漸變得更加親和、簡約,運用捲髮覆蓋了赤裸胸部、隱藏了兩條尾巴的連結處,這些可能引起爭議的元素被溫和化處理。到了2011年的最新版本,甚至連「Starbucks Coffee」的文字都被移除,只留下簡化的Siren形象,展現了品牌對這個符號力量的絕對信心。

星巴克logo的華麗轉身 (圖片來源:Wikipedia )
台灣的星巴克觀察:在地化的文化趣味
有趣的是,當這個海妖從古希臘神話游到大都市街角,從愛琴海的礁石到台北信義區的咖啡廳裡,她也悄悄融入了台灣的地方風情。
從星巴克官方資料可以看到,部分門市展現了許多在地化設計巧思。
在高雄夢時代門市,設計師將風帆、海水波紋等海洋意象散置在各個角落,巧妙地讓星巴克發源地西雅圖的港口文化,與高雄這個台灣重要港都產生呼應。主牆上的Siren以玻璃纖維材質呈現,在金色波浪紋路的環繞中,彷彿從深海中優雅浮現。
宜蘭頭城門市則以「遊艇」為整體設計意象,建築外觀用圓形、直線、弧線等幾何形狀勾勒遊艇輪廓。走到室內吧檯區,抬頭可見如波濤湧浪般的天花板設計,座位區牆面上的Siren正沉靜優雅地展現品牌女神的魅力。
設計師們運用海洋意象與地理環境的連結,讓這個來自愛琴海的神話角色與台灣海島文化產生了奇妙對話。
更多設計細節可參考星巴克官網:[高雄夢時代門市介紹] [宜蘭頭城門市介紹]
另外分享高雄夢時代門市拍的介紹影片:
更有趣的是台灣人對這個西方符號的自然接受。
雖然我們是海島國家,文化中不乏有媽祖、龍女等海洋女神,但我覺得真正讓Siren深植人心的,其實是迪士尼。
1989年迪士尼動畫電影《小美人魚》讓紅髮、美麗的愛麗兒成為整整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當星巴克的Siren出現在台灣街頭時,我們將半人半魚的希臘海妖,陰錯陽差地誤認成那位歌聲美妙、憧憬美好人間世界的迪士尼經典人魚公主。
所以星巴克的品牌形象能夠在台灣獲得成功,某種程度上要感謝迪士尼——他們無意間做了數十年的「符號教育」,讓帶有魅惑危險氣息的古希臘海妖變成憧憬美好世界的正面聯想。
這至少解釋了美人魚符號在台灣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海洋文化上的共鳴,也和迪士尼動畫的普及程度有所關聯。至於其他國家是否也有類似現象,就有待進一步觀察了。
想到小美人魚,大腦是不是自動播放《Under the Sea》的旋律呢? :D
下次當你走進星巴克時,不妨花個30秒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設計細節。你可能會發現,那個綠色圓圈裡的Siren正以她自己的方式,與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元素進行有意思的對話。

DREAM PLAZA旗艦店的限定馬克杯 (圖片來源:C. C. Liu 拍攝)

DREAM PLAZA旗艦店推出星巴克聯名庫柏力克熊的Siren公仔,真是充份發揮logo女神的魅力(圖片來源:C. C. Liu 拍攝)
符號背後的故事
每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符號背後,都藏著一個等待被發現的文化故事。或許古典與現代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關鍵在於找到那個能夠穿越時空的情感連接點。
下次當你看到任何一個品牌logo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個符號來自哪裡?它為什麼被選中?它在不同文化中會有怎樣的詮釋?
當你再次手捧星巴克時,不妨想想這個小小的綠色圓圈承載著多少文化的重量:從愛琴海的古老傳說,到好萊塢的動畫魔法,再到台灣街頭的日常風景。一個符號能夠跨越千年、穿越文化、征服全球,靠的不只是設計的美感,更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記憶
這也是文化拾見家最想做的事—在平凡的日常裡,揀選、看見、分享最不平凡的故事。
本篇文章歡迎轉載但需註明出處或使用創用CC授權條款
版權所有© 2025 C.C. LIU